時間:2022-03-02 06:37:4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臘月二十四的民俗,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南方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2、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tǒng),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2、臘月二十,這一天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jié)、趕亂歲等。
3、臘月二十六,這一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4、臘月二十七,中國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如鞭炮、春聯(lián)、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
5、臘月二十八,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中國民間風俗傳統(tǒng)到了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1、臘月二十三習俗:祭灶王、掃塵土、剪窗花、貼春聯(lián)、洗浴、婚假。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2、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3、“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除夕。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湖北過小年是臘月24的原因是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甚至在一些日歷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標為“小年”,而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為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農(nóng)歷2020年小年的日期: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臘月廿三,距離農(nóng)歷2020年小年還有228天)。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異記錄日記1
南北方習俗不同點:
不同一:吃糖瓜、飴糖、麻糖
北方小年習俗。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南方小年沒有吃糖瓜、飴糖、麻糖的習俗。
不同二:吃火燒
北方小年習俗。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那看完上面的文字后,是不是覺得咋們北方人過小年也是很熱鬧的,但是現(xiàn)在南北方過小年的差別并不是很大,除了時間不一樣以外,很多東西都普通化了,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沒有這么多要求,就是想吃就吃,但卻一家人一起團聚吃飯的時光。
南方小年沒有吃火燒的習俗。
不同三:撣塵
南方與北方共有的習俗。
南北方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jù)《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qū)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nèi)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不同四:貼窗花
北方小年習俗。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剪好窗花后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里,自然為家中增添不少喜氣。
南方小年沒有貼窗花的習俗。
不同五:沐浴理發(fā)
北方小年習俗。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fā)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行。
南方小年沒有沐浴理發(fā)的習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發(fā)。
不同六:趕亂婚
北方小年習俗。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南方小年沒有趕亂婚的習俗。
不同七:祭灶王
南方與北方共有的習俗。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到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稀_@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不同八:吃餃子
北方小年習俗。北方的每個節(jié)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南方小年沒有吃餃子的習俗。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異記錄日記2
小年日子究竟是哪天:
小年是我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也指出,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我國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tǒng),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另外,我國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qū),以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qū),小年則為臘月二十二,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當然,無論是在哪里、在哪天過小年,漢族群眾辭舊迎新的愿望是一致的。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一天南北過小年的區(qū)別: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推測應為我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yè)的原因。
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區(qū)水系發(fā)達,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他們的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當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習俗,他們多還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qū),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qū)則要多一些。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異記錄日記3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不務正業(yè),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讓他每年臘月二十四上天匯報百姓功德,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認為灶王上天匯報,一定不能得罪,所以流行起來祭灶。于是,民間就在臘月二十四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發(fā)財。早先人們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灶小年,后來官家(朝廷)為了顯示高人一等,開始臘月二十三祭灶,比普通百姓早一天,慢慢的官家所在的北方(歷朝歷代的首都多在北方)都開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仍然保留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慣。另外還有臘月二十五甚至除夕前一天過小年的。
南北方過小年從時間上有差別,實際上習俗也有不同。
北方的小年當天有兩個重要的習俗——掃年和祭灶。所謂掃年就是掃房,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早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進行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至于祭灶,各地的習慣不同。首先有蒸花饃的,蒸花饃分兩種,一種為敬神用的,另一種用來走親訪友;還有制作大棗山的,放在供桌上獻給灶王爺;正所謂上車餃子下車面,很多人家會選擇包餃子來給灶王爺送行。另外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還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蒸粘糕,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只言好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同時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在南方過小年也有掃年的說法,俗稱為撣塵。南方小年祭品的區(qū)域性很強,例如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而在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xù)到年尾。
除了注重打掃、吃食外,南北方還都有貼窗花的習俗。以前窗花都是新媳婦用剪刀剪的,誰家的窗花剪得精美就代表這家的媳婦心靈手巧。當然現(xiàn)在人們再貼窗花基本都是在商場、超市、攤販那里購買,貼上去更加美觀耐看,卻少了一些勞動的喜悅。
另外,有些地方過小年還有貼春聯(lián)、沐浴理發(fā)、趕亂婚、吃火燒等習俗。
其實現(xiàn)在南北方過小年的習俗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差別了,尤其在城市人們整日忙碌,重復著上班下班的日子,過小年、吃年糕、貼窗花基本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回憶。另外南北方通婚普遍,風俗習慣也都進行了融合。
今年的小年(2月4號、5號)不是周末,我們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來慶祝,不妨提前購買一些節(jié)日用品,例如寫對聯(lián)用的紅紙、筆墨,打掃消毒用的山諾士隨行保,包餃子用的面皮、餃餡兒,或者粘糕之類放在家里準備好,等到小年的時候也讓自己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點儀式感,也許我們會感覺到一種久違的幸福呢!
小年節(jié)日習俗文化
臘月二十四小年習俗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jié)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jié)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lián),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除夕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過小年祭灶的傳說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一定要敬重灶王,這樣他上天匯報才會為自家多說好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的民俗。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guān)祭灶的風俗習慣。
小年日記:小年中的詩意
小的時候,過年的快樂是吃吃喝喝,現(xiàn)在長大了,覺得過年除了吃吃喝喝,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nèi)テ肺丁?/p>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我非常好奇,為什么稱為小年呢?想來想去,終于找到答案,小年是與大年相對而言的,比如“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從來沒有叫過“小年三十”“小年初一”,我恍然大悟,進入小年,就意味著,年的大門已經(jīng)向我們打開了。
小年是祭拜灶神爺?shù)娜兆?。相傳,臘月二十三,灶神爺要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大家為了讓灶神爺在玉皇大帝面前說點好話,就用灶糖來祭拜它,掃塵土,剪窗花,貼對聯(lián)……小年就是為灶神爺餞行吧?讓灶神爺高高興興地上玉皇大帝面前匯報工作,來年讓百姓吃穿不愁。
——小年的文化,是不是充滿了詩意?
小年這一天,走在小區(qū)里,雖然寒氣襲人,但是我從來不感到寒冷,因為年的熱情讓我充滿了喜悅。小區(qū)的大門在這一天掛上了大紅燈籠;小區(qū)的樹雖然已是枯枝敗葉,沒有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色彩,但在這一天,由于披上了彩燈,它就有了不一樣的風采,比任何一個季節(jié)都美,誰都會把煩惱拋到九霄云外。
——小年的氛圍,是不是充滿了詩意?
日落時分,家家戶戶的燈火都亮起來,大家都開始為包餃子做準備。我家也不例外,和面的和面,調(diào)陷的調(diào)陷,我也加入了干活的行列。此時此刻,一家人,在一起,或說點什么,或什么也不說,不一會,餃子就包好了。媽媽把它們下入鍋里,騰騰的熱氣,將廚房的玻璃上了一層霜,外面的世界開始變得迷離,而屋里的生活依然清晰。很快,餃子好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讓我感覺年是多么的親切。
——小年的溫馨,是不是充滿了詩意?
吃完飯,我走進房間,開始準備寫春聯(lián)。雖然我的字不算好,但是每年我家的春聯(lián),都是由我親自執(zhí)筆,這與買來的春聯(lián)相比,有一種更真誠的感覺。一張張大紅的紙鋪開來,把房間映得紅火。“張燈結(jié)彩迎新春,歡天喜地慶佳節(jié)?!币环粷M意,又連寫幾幅。從小年開始,我的房間就會天上地上擺滿春聯(lián),直到選出一幅滿意的為止。
1、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古老的傳統(tǒng),這從歷代詞的題詠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流傳頗廣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便明確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2、小年,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傳統(tǒng)的祀灶日。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祭灶在我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2、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jié)”,意為立春前后,年節(jié)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jié)夜”。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lián),掃塵,祭灶等。
3、在北方有句俗語叫做“二十三,糖瓜粘”,在這一天,人們會吃“糖瓜”或“關(guān)東糖”,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到了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此外,還有貼灶神畫像、剪窗花、大掃除、放鞭炮、吃火燒等習俗,熱鬧非凡。
4、而南方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也就是北方的“掃房”。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將室內(nèi)屋外、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凈凈地迎新春。此外,南方人還要吃年糕,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