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_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_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哲學基礎論文8篇

時間:2023-03-10 14:50:5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哲學基礎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哲學基礎論文

篇1

馬克思哲學是否有自己的本體論,學界中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卻是清楚明白的,馬克思同所有的哲學家一樣,也具有自己關于世界是什么的看法。這就是他感性世界的觀點。正是在對感性世界的認識中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同時也確立了自己哲學的本體基礎以及哲學上的實踐進路,從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實現了哲學上的變革。因此,對馬克思感性世界的本體意義的分析,是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性及其哲學范式的關鍵所在。

一、馬克思是如何理解感性世界的

感性,按照一般的理解,是指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覺、知覺、表象的認識形式,世界則通常指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外部的東西,感性與世界組合起來形成“感性世界”一詞,其最初意義是指被感覺到的世界,與本質世界相對。但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感性世界則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德謨克里特把感性世界看成是主觀的假象,伊壁鳩魯則認為是客觀現象,康德將其視為主觀性的現象界,費爾巴哈則認為是“感性的實體”、“現實的實體”。那么,馬克思又是如何理解感性世界的呢?馬克思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馬克思認為“感性世界”并非是獨立于人的自在世界,而是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的世界,是對象性的存在?!皩嵨锸菫槿说拇嬖?,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顯然,對馬克思說來,不存在脫離物的人,也不存在脫離人的物。當我們講到人時,就要考慮到人所面對的物質世界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講到物時,就要考慮到作為它的對象的人。感性世界就是“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因而,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也是對象性的存在。“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性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倍氨怀橄蟮毓铝⒌乩斫獾?、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正是基于這種看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說:“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笨梢姡x開人的自然界或抽象的人,是不在馬克思的哲學視界中的。

(二)馬克思認為。感性世界是人與物的統(tǒng)一、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現實的人,是自然的對象性存在的對象,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和展現,“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因而,“思維和存在雖有區(qū)別,但同時彼此又處于統(tǒng)一中”。由于人與世界是統(tǒng)一的,在馬克思眼里,“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說來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說法)”,“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即現實的,這是說,它是感覺的對象,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對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對象”。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迥異于傳統(tǒng)物質觀的感性世界視野中,感性和自然界具有同一的意義。感性的也就是現實的,從感性出發(fā)也就可以看成是從自然界出發(fā)。

(三)馬克思不僅把感性世界看作是對象性的存在,同時也把它理解為感性活動。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边@里的“只是”一詞表明,“對對象、現實、感性”,僅停留于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是不夠的,還要“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此后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再次批評了費爾巴哈,“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馬克思對感性活動的這種異乎尋常的關注和強調,除了表示他與費爾巴哈在感性世界的理解上不同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彰顯其關于感性世界運動的思想?!耙磺写嬖谖?,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例如,歷史的運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關系,工業(yè)的運動給我們提供了工業(yè)產品,等等?!边@里,馬克思把“存在物”與“運動”聯系在一起,反映的正是他對感性世界與感性活動關系的一種辯證理解。正是在這種新的哲學視野中,馬克思將感性世界的對象性存在轉化為感性活動中的對象性活動,再將對象性活動的觀點延伸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從而把他感性世界的思想與實踐的、歷史的觀點聯系了起來,完成了本體論和歷史觀的貫通?!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這句話表達出的正是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基本理解,即世界歷史是人的感性活動和自然界的對象性生成過程。因此他批評費爾巴哈說:“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笨梢姡R克思的世界不僅是感性的,同時還是依人的實踐活動而不斷改變的感性現實。馬克思的這種感性活動的思想,不僅揭示了感性世界與人的實踐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還映射出馬克思的一個基本歷史觀點:即歷史是人參與其中的對象性活動過程,而不是離開人的活動和不受人的意識影響的獨立于人的過程。換言之,世界是離不開人的,而歷史同樣是離不開人的感性活動的。

二、馬克思的感性世界與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一個不同于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概念的東西。但時下在哲學本體論的研究上,許多人仍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感性世界等同于物質的概念,這樣也就在不經意間遮蔽了感性世界的深刻內涵,消解了馬克思哲學的堅實基礎,從而也就在實際上了馬克思哲學變革上的本體論意義。因此,揭示馬克思的感性世界與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的不同,不僅是明確馬克思的世界觀問題,而且是涉及哲學本性的原則性問題。那么,馬克思的感性世界與傳統(tǒng)的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概念究竟存在著哪些區(qū)別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性世界是依賴于人的存在。是屬人的世界;物質是獨立于人的存在,是與人無關的世界。傳統(tǒng)的哲學教科書關于物質的觀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是不依賴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二是把人及其意識視為組成物質世界的具體事物之一,人與精神都從屬于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一個類別,而不是作為物質世界的對象性存在。顯然,這同馬克思感性世界的觀點是不同的。在馬克思的感性世界中,世界與人及其意識是密切相關的東西,自然界離不開人,社會也離不開人;雙方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物、思維與存在之間是一種對象性關系,而非一種從屬性的關系。

(二)感性世界的運動是感性活動。感性活動是人與物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的矛盾和統(tǒng)一的過程,是人在其中發(fā)揮主導性作用的、具有生態(tài)學意義的對象性活動的過程;而教科書中物質的運動是自然界或社會本身的一種客觀的運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馬克思的感性活動理論與一般唯物主義關于物質運動觀點的最大不同是,它不是把物看成是一種純粹的運動,而是把物的運動看成是人的感性活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從而使物的運動與人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例如氣候變化,在傳統(tǒng)的物質運動觀中,它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但在感性活動中,氣候變化則要受到人的活動的影響。馬克思的感性活動的基本特征是,自然和社會歷史運動是依賴于人的活動,而不是獨立于人的活動?!爸灰腥舜嬖?,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p>

(三)感性世界所指向的是一切具體物的總稱,亦即我們所認識的、現實中的事物。其外延同現實中的具體的、個別的事物是相等的;而物質由于包含或等同于自在之物,其外延要大于具體的、個別的事物的總和,因而實際上是不能規(guī)定任何東西的。此外,感性世界中的具體事物是存在差異的,而物質概念中的事物是無差異的。恩格斯曾寫道:“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chuàng)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把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概括在物質這一概念下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倍鞲袼惯@里講的是物質的概念,但這種概念由于撇開了它所指的物的差異,因而實際上是不指向現實世界的,反之,感性世界則包含了各種特定的、具體的、個別的事物,是現實的、感性的存在。(四)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物質范疇則是以思維與存在的分離和對立為前提的。在馬克思那里,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是一個不能脫離人和意識的存在,否則它就不是現實世界;感性世界是感性與世界的融合。在感性世界中,人與物是統(tǒng)一的,思維和存在也是統(tǒng)一的;正是這種統(tǒng)一,使感性具有實在性,也使物質具有可感性。而教科書中的物質是一個與意識相分離的概念:物質是物質,意識是意識,兩者性質迥然、涇渭分明。

從上述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傳統(tǒng)的哲學教科書中,物質作為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其所指稱的實際上是一個自在的世界;這個世界獨立于人、獨立于意識。如果說它與人、與意識有聯系的話,也只是把人和意識看作其產物,人對世界的影響僅是構成世界的各種物理和生命的東西的影響之一。顯然,這與馬克思關于世界的基本看法是不同的。在馬克思那里,感性世界是自然向人而生成的現實世界。在感性世界中,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同樣是對象性的存在,人與物、思維與存在是不能分離開來講的,否則就是抽象的。而把世界看成是獨立于人的存在,世界也就成為非對象性的存在,而“非對象性的存在是非存在物”。因而,把物看成獨立于人的存在,使自在的自然界成為哲學的中心,并由此將世界建立在物質統(tǒng)一性基礎上,也就消解了物的對象性存在這一性質,而消解了物的對象性存在,也就取消了人與物之間的對象性關系,從而最終割裂人與自然界和社會的聯系。可見,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中的物質觀實際上是以獨斷論代替馬克思的對象性存在論,并以此掩蔽馬克思感性世界的豐富內涵的。

三、馬克思哲學是以感性世界為本體基礎的

任何一門哲學都是建立在它對世界看法的基礎上的哲學,馬克思哲學也不例外。那么;馬克思哲學的本體基礎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馬克思哲學既不是以物質為本體基礎,也不是以實踐為本體基礎,而是以感性世界為其核心范疇和本體基礎的。感性世界正是馬克思哲學中那個原初性的存在,是馬克思哲學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

(一)感性世界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在馬克思的哲學著作中,“感性世界”是一個頻率很高的詞。它與馬克思提到的“人類世界”、“現實世界”、“現有世界”、“現存的世界”、“對象世界”、“感性的自然界”、“感性客體”這些詞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馬克思用以表達自己對世界看法的詞語,其共同特點是,都與人、意識、認識有關,都蘊涵世界的屬人性質??梢哉f,感性世界正是馬克思用以表達他關于世界本性看法的詞,是馬克思哲學中用以指稱本體的核心范疇。雖然,馬克思也承認存在一個優(yōu)先于人的自然界,但在馬克思看來,那個離開人的自在世界“對于費爾巴哈說來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因而也只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并不是現實的、人類的世界;而自然界也只有“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梢姡R克思雖然也承認自在世界的存在,但這個世界卻是被他擱置起來的“世界”。因此,以自在性為基本特征的物質世界也就自然地被馬克思排除于本體之外。可以說,感性世界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概念,已是馬克思在指稱世界或說明世界是什么時的不可或缺的概念,一個離開它就無法表明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是什么的概念。

(二)感性世界是馬克思哲學的對象。馬克思哲學以改變世界為宗旨,這個世界也就不是單純的自然界或抽象的物質世界,而是感性的存在,是人與物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現實世界。正因為自然是與人緊密聯系的自然,社會是現實的人的社會,因而馬克思對存在、對意識的理解也就將其與人的存在和活動聯系在一起。存在在馬克思那里是“社會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動的存在,是體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統(tǒng)一的存在,而不僅僅是人口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客觀要素集合的物質實在。意識在馬克思那里是“社會意識”,是處于人的感性活動中的、與存在具有同一性的意識,而不僅僅是純粹主觀性的精神存在。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則是人的感性活動的存在決定人的感性活動的意識,是意識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認識論上的表述,是以感性世界為對象的結果。

在感性世界中,人的本體存在與物的本體存在是一致的,是一個整體中的兩個單元。這里的人不是作為物的個別類屬的人,而是作為物的對象性存在的人;而物也不是純粹的物、自然科學對象的物,而是作為對象性存在的物。因此,以感性世界為對象,也就是以人與物及其關系為對象;以實踐為對象,也就是以人與物及其關系在歷史活動中的展開、即感性活動為對象??梢哉f,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訴求,實踐的觀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構架,都是淵源于對感性世界的認識,以感性世界為對象的結果。

(三)感性世界是馬克思哲學實踐觀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已是當前學界的主流觀點,但為什么說實踐是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核心內容,在本體論層面上并沒有得到確切的論證。有的認為實踐的基礎是物質,有的認為實踐的基礎是主體,有的甚至認為實踐自身就是本體。這些原則性上的分歧使得實踐在被提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時,同時也面臨著被“懸空”的危險。這對哲學新形態(tài)的建構來說,無疑是個潛在的挑戰(zhàn)。因而揭示實踐的本體基礎,也就成了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對馬克思的感性世界與感性活動關系的分析表明,感性世界正是實踐得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實踐是以感性世界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的。我們知道,感性活動源于感性世界中人與物的對象性存在和相互作用,因而,實踐也就必然要以人與物及其關系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事實上,實踐本身就是以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的存在為前提并受其限制的,而實踐主體和實踐客體本身就是人與物。其次,感性世界不僅是實踐的發(fā)源地,也是我們的認識對象和一切知識的源泉,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由感性世界傳遞而來的信息加工而成的,而實踐也只能在感性世界的基礎上進行。雖然我們并不能排除在感性世界的外面還存在一個自在世界,但只有在可以感知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上,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才能不斷接近自在世界,從而不斷增加我們的知識和擴大人化自然界的范圍。馬克思把外部世界理解為感性世界,也就使世界成為可以把握的對象。最后,感性世界作為一種同時性的存在,與作為歷時性存在的感性活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是不能分開來理解的。感性世界作為存在本身就內含了感性活動、內含了實踐,因此,以實踐為對象、為出發(fā)點,歸根結底還是以感性世界為對象、為出發(fā)點。

篇2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隨著西方音樂的不斷滲透,已經丟失了屬于中國特色的韻味,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知識被更替,“宮、商、角、徵、羽”五音的應用越來越冷門,中國傳統(tǒng)音樂知識逐漸被淡忘。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泱泱大國,其特有的文化藝術性應該被積極弘揚而不是被抵制?,F如今崇洋的現象顯著,學生更樂于接受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樂器,對于中國古代樂器所知甚少[1]。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歌民歌不被新一代的青年們接受,他們拒絕學習古老的音樂文化。因此,為了防止中國傳統(tǒng)音樂被歷史遺忘,我們應積極弘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知識,鼓勵學生學習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樂器,繼承和發(fā)揚記得住時間考驗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

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與哲學的關系

1、教育目的。中國古代將音樂教育作為學堂正式授課的內容之一,將音樂作為傳揚道的一種方式,要求音樂服務于政治,規(guī)范道德,以求和平的社會氛圍。所謂“致樂以制心”、“樂者樂也”就是這個道理。儒家認為,音樂可以塑造品格,培養(yǎng)情操,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時音樂也一定高雅脫俗。

2、教育過程。中國古代對音樂的教育在“體悟”上,一個人通過自身的實踐經歷和前人留下的規(guī)律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是講究含蓄、暗示,強調激發(fā)個人潛力。這種抽象的“體悟”學習過程,更注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中以“舉一反三”的教育模式為主,實現自我修煉。中國古代進行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采用點化式教育,讓學生自己體會情感,在有形到象有了質的飛躍[2]。

3、教育方式。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性,大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這是因為一方面,傳統(tǒng)音樂的琴譜是以簡潔為主的古老音譜,在琴譜上沒有顯示旋律的強弱,沒有規(guī)定的節(jié)拍,在增強韻味的指法上沒有特殊標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理解曲譜中的意境,才能彈奏出有韻味的琴音,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相應的點撥;另一方面,流行于民間的唱本和曲譜沒有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只是在一輩輩人中進行傳唱,口耳相傳,家中晚輩從長輩那里獲得傳承,再一代代傳下去。

4、教育價值。儒家強調“禮樂治國”,其中音樂作為實現“禮”的必要手段,“樂”是作為“禮”的教育手段應運而生。傳統(tǒng)音樂強調自我調整,鍛煉心性,磨練意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講究“和”,注重音樂的意向,在音樂聆聽過程中體會“弦外之音”,認為音樂引導人們產生無限遐想,“留白”的寓意就在于次。

三、基于哲學基礎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反思

1、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反思。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發(fā)現,由于現在很多音樂學院采取西方客觀認識論來進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分析,這就造成傳統(tǒng)音樂的分析脫離了人物的“人格世界”,使音樂的研究只是重在音樂自身,而忽略了音樂所賦予的情感。而對于音樂的學習,如果脫離了傳神的根基就使音樂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同時,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是以地區(qū)或民族等集體的方式進行表達締造的,因此帶有中國傳統(tǒng)民俗風格。在傳統(tǒng)音樂研究中應堅持中國的特色,注重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和目的,接受產生音樂的意義,而不只關注曲作本身。

2、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反思。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主要采用西方的音樂邏輯形式和方法,在教學中以邏輯講解為主,忽略了語言的地域風格和中國的哲學藝術,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如浮萍般沒有根基?,F在的中國音樂教育都以“哆、唻、咪、發(fā)、嗦、啦、啼”為主,丟掉了中國原有的音樂唱名。傳統(tǒng)音樂講究韻腔、潤腔等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音樂風格都被西方音樂替代。中國古代樂論中,莊子曾說過:音樂可以分為三類,“天籟、人籟和地籟”,天籟是最自然悅耳的聲音,如:風聲、鳥聲等;地籟是指地下的音聲;人籟是人歌唱的聲音。而佛教中講究音樂可以”明心見性”,是指以琴音來看一個人的心性[3]。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藝術是氣韻出于自然,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產生不同風格的音樂藝術。北方的音樂剛硬強烈,帶有粗獷悲壯之情;南方的音樂柔美婉轉,意在清淡細膩。中國傳統(tǒng)觀音樂教學更應該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有中國的哲學思想,在創(chuàng)作和學習上才能具有中國特色,真正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繼承下去。

四、結論

篇3

(一)從高等教育哲學基礎的演變歷史來考察

“贈地大學”把合法性地位建立在為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服務上。這些高等學校獲得合法性地位的不同途徑出現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或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3]。在美國建立早期,從殖民時代繼承下來的學院或大學被看做為培養(yǎng)律師、醫(yī)師、牧師和教師的場所,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依據也是政治性的。隨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美國大學開始重視研究,逐漸成為一個像德國大學體制一樣按照自身規(guī)律發(fā)展的獨立的有機體,高等教育開始以認識論作為其合法存在的主要根據。到19世紀末政治論和認識論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在美國大學里面共同存在。實際發(fā)生的事情是,貫穿19世紀的不斷加速的工業(yè)革命的力量以及知識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占優(yōu)勢或主導地位的研究性大學所提供的學術知識催生了工業(yè)生產上的奇跡。政治論和認識論的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開始并駕齊驅,政治論的哲學甚至壓倒了認識論的哲學?!巴箍敌了枷搿钡某霈F被看做是這兩種理論并駕齊驅的最早例證。雖然“威斯康辛思想”獲得了成功,但是政治論和認識論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之間仍然缺乏和諧。政治論哲學以價值影響為核心,而探討高深學問的認識論哲學強調價值無涉并希望擺脫價值影響。這才是兩種高等教育哲學矛盾的根源所在。綜上所述,歷史性是高等教育哲學基礎產生與發(fā)展的顯著特點,認識論和哲學論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交替著在美國大學占據統(tǒng)治地位。營利性大學,作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蓬勃發(fā)展,其哲學基礎也是深深植根于當時的歷史及人們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上的。

(二)從美國營利性大學的發(fā)展歷史與教育市場需求來考察

美國營利性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地時期的私立學校,盡管它被排斥在主流的高等教育之外,然而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滿足當時社會對教育的需求。1862年“莫雷爾贈地法”推動了美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也正式把職業(yè)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zhàn)后,由于就業(yè)結構和產業(yè)調整的巨大變化,青少年人口的劇增迅速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自1945年后的30年是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黃金年代,以非營利性大學的迅速增長為表征。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被看做是一種公共產品。它的公益性使高校能獲得政府巨額的補助和捐款,使以利潤為動機的社會資本難以參與公平競爭。70年代之前,普通高等學校的營利行為極其罕見,營利性大學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它被不屑一顧地排斥在主流高等教育之外。70年代后市場化理論、服務產品理論、知識經濟理論以及人力資本理論逐漸應用于教育領域,伴隨著傳統(tǒng)非營利性高校的營利行為的出現,營利性大學從90年代開始蓬勃發(fā)展,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1996年美國鳳凰城大學公開上市,由私人資本控股的營利性教育集團開始出現,這對于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來說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從此大量私人資本開始涌入教育產業(yè)。美國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法》(1996)新標準,高校類型被分為三大類,即公立非營利性高校、私立非營利性高校和私立營利性高校。1998~1999年,私立營利性教育類別開始定期出現在國家教育統(tǒng)計中心的報告中“通過對九千所學校的統(tǒng)計,三類高校所占的比例如下:營利性高校47%;公立高校23%;私立非營利性高校29%”[4]。從國家政策與制度上,營利性大學獲得了認可,并且在此領域快速發(fā)展?!?012搜狐教育行業(yè)白皮書》指出,“美國營利性學院每年的入學人數約為300萬人”[5]。人的教育需求可能才是導致營利性大學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繁榮的根本。這一需求被商人抓住才產生了營利性大學,才衍生出經濟利益、高等學校的政治影響?!笆袌隽α科仁範I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營利性教育”[6]?!盃I利性教育機構鎖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學習者,為他們提供實用性,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學位。營利性教育機構的快速增長,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運用技術遠遠強大于他的競爭對手———傳統(tǒng)教育。營利性教育機構的新形式迎合了學習者的需求,技術的廣泛應用既滿足國內又伸向跨境教育”[7]。作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營利性大學哲學基礎的產生既不是來自于認識論,又不是來自于政治論的哲學觀點。那么,營利性大學產生與存在的哲學基礎是什么呢?

二、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

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對營利性大學褒貶不一,主要是因為人們是持認識論立場,還是持政治論立場看待營利性大學這一現象。認識論哲學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獨特機構,具有知識的理性價值,政治論哲學重視高等教育應該為國家服務,通過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實現社會的公平。如果沒有政治論哲學,高等教育就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國家發(fā)展就失去了發(fā)動機。如果沒有認識論哲學,大學就無法成為區(qū)分善惡、區(qū)別真理和謬誤的偉大仲裁者,成為樹立知識標準和思想標準的精神陣地,成為“社會良心”的代言人[8]。從兩種哲學觀看,營利性大學既不為國家的政治目標作出努力,也不獻身于對價值無涉的真理進行探索,是沒有存在理由的。楊紅霞把哲學的多元化看做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現實選擇,資本論強調高等教育在創(chuàng)造文化財富時,也直接創(chuàng)造著經濟價值。如果沒有資本論,高等教育就難以脫身于經費的困擾,對其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構成威脅。對于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單一的高等教育哲學上也是難以想象的[9]。對于一所普通的高等學校來說,如果沒有一種穩(wěn)定的主導哲學觀,其發(fā)展也必然是盲目的。作為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究竟是什么呢?

(一)從大學功能上看

無論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高深的知識,整理、分析、批判已有的知識,并創(chuàng)造新的學問。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機構就是大學,是人們對知識學問進行分析、鑒別、闡述與深入探究的地方。威斯康辛思想出現之前,大學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傳授和發(fā)展高深學問,而現代大學又肩負起為公眾和社會服務的功能。營利性大學的基本職能,也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或許服務社會占得比重更大一點。因此,從大學功能上看,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偏向于政治論。

(二)從國家政策或制度上看

1996年,美國聯邦教育部重新修訂《高等教育法》,對高等教育機構給予新的解釋,對公立學校、私立非營利性學校和營利性學校進行了界定。營利性大學必須開設準學士學位或準學士學位以上課程,課程授課時間在300個學時以上,學校開辦2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簽署加入協議。1996年前,美國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機構限定為那些教育部承認的認證機構評估認可的學校。這一規(guī)定將大多數營利性學校拒之門外(李麗潔,2009)。重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對營利性教育機構與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分類進行管理,還提供法律保障。這清楚地表明營利性大學獲得教育部所需達到的標準,并在教育領域獲得一定的地位。從國家政策或制度來看,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也是偏向于政治論的。

(三)從滿足社會需求的角度考察

伯頓•克拉克曾說過:“如果社會不能從原有機構中獲得它所需要的東西,它將導致其他機構的產生”[10]。傳統(tǒng)高等教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第一,招生的學術性傾向。傳統(tǒng)高等教育重視學生的學術測驗成績(SAT)和高中學業(yè)測評(GPA),這使得很多學生因學業(yè)成績而無法入學。而營利性大學快速反映市場需求,向學生提供所需求的學位教育。它們所關注的不是學生入學時的學業(yè)成績,而是如何滿足學生對職業(yè)技能和實踐應用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實現高就業(yè)率。第二,課程設置的靈活度。傳統(tǒng)高校的課程設置以學科為導向,而營利性大學的課程設置面向市場需求,課程快速更新以適應市場需求,讓學生能夠便捷地獲得自己滿意的服務。美國學者詹姆斯(E James)認為,從需求角度看,存在著過度需求和差異需求。所謂過度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教育機會不足、學位數量有限;所謂差異需求指學生和家庭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學校教育資源具有稀缺性。非營利機構不能滿足這兩種需求,在適宜的制度和市場環(huán)境中,就有尋利性的資本涌入該領域來填補非營利性高等學校留下的市場空間。James(2010)認為市場力量迫使營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營利性教育。Ann(2004)認為全球化與通信技術是高等教育變革的主要動力,美國成人學習的巨大需求與傳統(tǒng)大學的高費用,推動了營利性大學的產生。營利性大學靈活的現代市場特征也是影響營利性教育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11]。高等教育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傳統(tǒng)的非營利性高等學校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這便為營利性大學留下廣闊的市場空間。作為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的營利性大學,不僅滿足了教育市場的巨大需求,而且通過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實現社會的公平,從而實現了大學的政治功能。從這一點看,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也是偏向于政治論的。

(四)從營利性大學與非營利性大學的區(qū)別性

特征看從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校的區(qū)別性特征看,利潤動機是營利性大學的顯著特征(如表1)。“營利性大學,不需要隱藏追求利潤的動機,它們對使用財務資源負有責任,對追求利潤的動機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沒有什么利潤可賺,這些機構也不會首先考慮進軍這一產業(yè)”[12]。利潤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營利是股東模式企業(yè)不可避免的動機。對于營利性大學,利潤動機被詮釋為一種影響整個機構的要點法則。營利性大學營利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把收費標準定位在能贏利的基礎上,同時在學生市場這一水平上又具有競爭性,能夠被學生接受。市場經濟的存在是營利性教育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利潤的吸引也是營利性教育產生的重要原因。而投資收益與利潤動機才是營利性大學產生與發(fā)展的內部驅動力。綜述所述,在大學功能、國家政策與制度、滿足社會需求及服務社會功能上看,營利性大學是傾向政治論的哲學基礎,從營利性大學的辦學價值理念與營利行為看,營利性大學傾向于投資收益的經濟論哲學。因此,營利性大學的哲學基礎是政治經濟三、營利性大學哲學基礎的經濟要素教育既是一種消費,更是一種投資。在過去,人們往往只是認識到教育的消費功效,而忽略了其投資的功效,認為教育是非生產性的,不會帶來物質利益。1960年舒爾茨發(fā)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其核心思想為,人力資本應納入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人類的生產能力大于其他形式生產能力之總和。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一樣,體現于勞動者身上,通過投資形成并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構成資本,并產生生產性作用。其主要內容為:(1)人力資本需要投資。(2)人力資本對國民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增加的貢獻大于物質資本和勞動者數量。(3)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投資一樣具有成本。(4)人力資本的關鍵在于投資教育[13]。貝克爾于1964年發(fā)表《人力資本》,其主要貢獻是對人力資本的微觀分析,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家庭生育行為具有經濟決策和成本效用,如孩子培養(yǎng)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家庭的時間價值和時間資源配置,教育與培訓在人力資本形成過程中支出與收入的分析等[14]。以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對人的投資,教育帶來的結果是人力資本的累積。從高等教育的特點來看,高等教育屬于教育中的中高層次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個人收入,進而改善受教育者的福利狀況”。人力資本理論確立了教育既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的理念,奠定了教育市場化的基礎。美國經濟學家F•馬克魯普(F.Machlup)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yè)”的概念[15]。1971年,庫茲涅茨(S.Kuznet)提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識存量的增長[16]。90年代起,“知識產業(yè)”理論逐步完善發(fā)展成“知識經濟”理論。知識經濟概念的出現,表明人們對知識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全球知識產業(yè)發(fā)展中,教育占主體地位和領頭產業(yè)的作用[17]。知識經濟理論確立了知識的經濟價值,知識作為商品,具有投資與消費的價值。服務產品理論為教育成為產業(y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背景。按第三產業(yè)經濟學劃分,社會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消費資料包括實物消費品和服務消費品。服務消費品是指生活消費的服務品,如用于生活消費的教育服務、文娛服務等,亦稱服務消費品。教育的產品是教育服務,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教育服務產品的提供者是知識擁有者,可以是學校、機構或者教師等。教育消費者是需求教育的人,可以是學生或者在職從業(yè)者等;如果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知識交易關系,營利就這樣產生了。

篇4

1..1基礎護理腦出血昏迷患者由于病情急且重,因此在送入院后需要進行基礎護理。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的監(jiān)測,通過對患者意識障礙、呼吸循環(huán)、瞳孔變化等的監(jiān)測,來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瞳孔變化可以反映患者的出血情況與大概位置,例如瞳孔縮小,則患者出血位于大腦半球;瞳孔散大,則患者病情嚴重,威脅生命。觀察患者的呼吸深淺與頻率,以決定是否開展通氣支持治療。一般情況下,腦出血昏迷患者均需呼吸機通氣,且腦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嘔吐的癥狀,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對清醒患者要進行咳痰、嘔吐的指導[4]。如有需要的話,還可使用機械吸痰,對患者口腔、呼吸道進行及時清理,保持其通暢性,降低患者肺炎的發(fā)生率。如患者深度昏迷,無法自主呼吸,可使用氧氣支持,以維持患者的正常生命。

1.2并發(fā)癥護理腦出血昏迷患者由于長時間的臥床,普遍存在著尿道感染、褥瘡、肺炎等并發(fā)癥,護理人員應注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急診護理應特別注意。意識障礙患者由于不能正??人耘c吞咽,口腔分泌物會積聚在患者口腔中,護理人員應進行吸痰護理,以防止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5]。對于昏迷不醒或者是無法自主翻身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定時給予翻身、拍背,并保持患者的口腔與床單的清潔、平整,注意動作的輕柔性并妥善固定患者的留置導管。對于排尿失禁的患者給留置尿管,做好尿管的護理,準確記錄尿液的量、顏色和性狀。護理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大便與嘔吐物顏色,以判斷患者的胃出血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解決。

1.3飲食護理腦出血昏迷患者無法進食,為滿足維持患者生命的營養(yǎng)需求可對患者開展營養(yǎng)支持。如果患者的上消化道無出血癥狀,可以使用流質食物鼻飼以補充患者生命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多采用高蛋白食物。

1.4顱內壓護理腦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顱內壓升高的情況,會造成患者腦組織移位,對患者腦干、神經等進行壓迫,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病癥,例如腦疝等。因此需要及時使用甘露醇、利尿劑等藥物進行降顱壓治療,有效控制患者的顱內壓可減少對患者腦干等神經的損傷。

1.5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我院治療的60例腦出血昏迷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60例腦出血昏迷患者中,32例治愈,占53.3%;14例癥狀緩解,占23.3%;4例無明顯療效,占為6.7%;搶救成功率是93.3%。

3討論

腦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中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指顱內血管畸形,病情發(fā)展快且急,因此搶救難度較大。腦出血昏迷患者隨時都受到死亡的威脅,其起病突然,且伴有惡心、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癥狀,有的患者還存在偏癱或者是失語癥狀,病情嚴重患者短時間內昏迷、并出現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情況,但如果搶救及時,有效護理,患者還是存在很大的痊愈幾率。

在腦出血昏迷患者的救治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并保持患者呼吸道、導尿管道、靜脈通道的通暢性,護理人員還要注意防止患者消化道出血、壓瘡、呼吸道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出現。由于腦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情危重,因此要及時聯系CT室及相關科室做好搶救準備,以保證腦出血昏迷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護理人員在重視患者護理的同時,還需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由于腦出血昏迷患者在昏迷中還能夠感受外界,因此在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與必要性,并囑咐患者家屬多與患者聊天溝通,以對患者的感官進行訓練。

篇5

[關鍵詞]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危機;哲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3 — 0040 — 02

生態(tài)文明是相對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的一種社會文明形態(tài),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新階段,是比工業(yè)文明更進步更高級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生態(tài)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全面發(fā)展、持續(xù)共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tài);是指人類的主流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己能自覺地把自然生態(tài)效應納入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之內。生態(tài)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那么,生態(tài)文明的哲學基礎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從生態(tài)世界觀、生態(tài)價值觀、生態(tài)思維方式三個維度對生態(tài)文明的哲學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生態(tài)世界觀的形成及意義

(一)中西方古代哲學家的生態(tài)思想

1.古希臘樸素的生態(tài)觀

西方最早對自然做哲學思考的精神活動始于古希臘。無論是古希臘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還是唯心主義自然觀都認為“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們過對現實自然現象的觀察,而形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一種樸素的辨證思維方式。它把外部世界的自然事物,理解為是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中的變體存在,把變體存在的動變本性理解、把握為本體存在即本原物的變動本性的產物和表現,從而在歸根到底上用本原物的變動本性,來理解、闡釋變體存在—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

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尤以對“天、地、人”及其關系的反思為主?!疤烊撕弦弧笔侵袊鴤鹘y(tǒng)生態(tài)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農耕仰仗于天,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這一思想對于反思現代工業(yè)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yè)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自然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二)哲學的生態(tài)觀

馬克思對生態(tài)文化的思考是在其實踐哲學的框架中進行的。他的哲學立場已經超越了意識哲學和思辨哲學范式,開始轉向實踐哲學或文化哲學的理解范式。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和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類日益陷入的現代文明困境是馬克思文化哲學的現實背景。馬克思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也正根植于這一時代背景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意識到生態(tài)問題不僅是自然環(huán)境的問題,更關涉到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社會、文化和精神也是普遍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一是人與自然相沖突,引發(fā)了自然生態(tài)危機;二是人與自我相沖突,引發(fā)了精神生態(tài)危機;三是人與他人相沖突,引發(fā)了社會生態(tài)危機。他指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薄?〕從文化的角度而言,“生態(tài)文化”則可以分為外部生態(tài)文化既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和內部生態(tài)文化既人類的精神生態(tài)?!皟炔可鷳B(tài)文化”與“外部生態(tài)文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真正解決生態(tài)問題,不僅僅是解決狹義的自然生態(tài)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解決社會生態(tài)問題和精神生態(tài)問題。

二、 生態(tài)價值觀的歷史演化

(一)生態(tài)價值觀的歷史演化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的變化,自然對人的價值也不斷變化,人類的生態(tài)價值觀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

1.原始文明時期的生態(tài)價值觀

原始時期的人類是依附于自然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2〕??梢娫既祟惻c自然的關系是如此密切,只有依附在自然之下,并在其恩惠之下才能生存下去。

2.農業(yè)文明時期的生態(tài)價值觀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終于告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走進了農業(yè)文明時期。這一時期人類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相對于原始社會,這一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的依賴由本能變成了自覺,人類開始從順應自然轉變?yōu)楦深A自然。但是,這種干預行為的能力是有限的,基本上還是適應自然,或者是強化自然的某些特征,體現的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基本關系。

篇6

    我們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世界也是不斷變化的,但這變化是亂行無定的、抑或還是有定規(guī)的呢?這就是決定論問題,一個重大哲學原理。它關系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然界的變化與發(fā)展,對之是否可以預計和控制,而且也牽連著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個人命運的展望與把握,聯系著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道德與責任。從而,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們大都本著各自的立場對決定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然而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獲得公認的解決,爭論更是廣泛和深入。本文先簡述決定論問題的古今爭論,接而分析現代科學揭示的各種“本質上的偶然性”現象的實質意義,然后論述決定論的確切含義、形成根據以及決定論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

    一、決定論問題的古今爭論

    歷史表明,關于決定論的思想隨著人類對于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因果性與規(guī)律性的觀察在世界上很早就出現了。我國商、周時代的卜卦活動和關于卜卦的學說《易經》中就已經包含了決定論的思想——只當一切事物之生滅是有定數的方才可以通過占卜來預測(當時的哲人把“太極”作為萬物的元始與統(tǒng)制);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天行有常”或“天有常道”之認識的形成又使決定論思想進一步明確化(這基本上是一種規(guī)律決定論)。然而,中國古代的決定論也是不完善的,因為一方面相信有能推算“過去未來”可得知“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的通慧大師,但另一方面又認為有“法力無邊”的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這樣的神明是不遵守固定法則的至高無上的自由主宰,世界會隨它們的意愿而無規(guī)變化。

    西方人的決定論思想也產生得很早,西方哲學史上有西方人決定論思想形成發(fā)展的脈絡,這也是一個決定論與非決定論反復爭論的歷史過程。在古希臘時代,首先出現了兩種性質不同的決定論:一是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決定論,他們相信規(guī)必然律和因果關系的普遍存在,主張世界“古往、現在與未來的一切都是有定數的”。二是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所代表的觀念決定論,他們也相信世界是有秩序的,但說這種秩序是來自“數”或“理念”或神;柏拉圖又將這種觀念決定論發(fā)展為目的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神的目的所決定的。后來的宗教神學繼承了這種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決定的(但對于上帝決定論又分為一次決定論和不斷決定論兩種理解)。

    亞里士多德以后,西方早期的決定論受到兩種思想的動搖。一是斯多葛派的自由意志論(他們在自然觀上主張必然性,但在社會倫理領域主張自由意志論),二是伊壁鳩魯的“原子自動偏斜說”的提出把本質意義的偶然性帶入了自然界。從此,自由意志和偶然性就成了反對決定論的兩大理由和支持非決定論的兩大根據。決定論問題的論戰(zhàn)由此而在西方哲學史上拉開了帷幕。再后,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懷疑主義學派反對因果性而宣揚不可知論,擯棄一切確定的論斷,成為極端非決定論的早期代表。

    歐洲中世紀是宗教神學的一統(tǒng)天下,上帝決定論統(tǒng)治了這個漫長的黑暗時代,人民大眾在嚴格的宿命論觀念中忍受著教會的壓迫剝削。

    文藝復興運動給近代西方帶來了思想解放和科學技術發(fā)展,上帝決定論也逐漸為新的哲學所拋棄;科學研究對自然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的不斷揭示使自然決定論的觀念日益增強,產生了許多堅定的自然決定論者,斯賓諾莎、霍爾巴赫和拉普拉斯是其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他們在自己的著作中先后提出了三個自然決定論的典型表述。

    斯賓諾莎是一個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確信因果關系在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都是普遍存在的,作為世界本原的“實體”通過普遍存在的因果關系鏈網必然地決定著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事物之運動和發(fā)展。他在其名著《倫理學》中寫道:“每個個體事物或者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事物,非經另一個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原因決定它存在和動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動作,而且這一個原因也非經另一個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原因決定它存在和動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動作;如此類推,以至無窮。”[1]25-26]同時,“每一個意愿只有為另一個原因所決定,才可以存在,可以動作,而此另一個原因又復為另一個原因所決定,如此類推以至無窮。”[1]29再者,作為世界本原的“實體”雖然不再為他物所決定而是自己決定自己的“第一原因”,但它也沒有自由意志而只能依其本性必然地行動,除了產生現已存在的自然狀態(tài)和秩序之外,不能再產生別的替代樣式[1]29-30。這樣,斯賓諾莎就把世界描述成了一個因果必然性的決定論系統(tǒng),這里沒有偶然性,沒有自由意志,沒有超自然的目的論,一切皆由“實體”的本性因果必然地惟一決定了,人應該平靜而理智地面對所遇到的一切有幸和不幸,這是自然的法則。

    霍爾巴赫是另一位杰出而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也堅信因果關系普遍而必然地存在于世界的一切事物之中,并以物質的必然因果法則對偶然性觀點和自由意志論作了嚴密而系統(tǒng)的批判,由此而提出了他的決定論:“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鎖鏈,這些原因和結果,不斷地這一些從那一些中產生出來。只要我們稍加思索,我們就會不得不承認,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或不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東西,以及超乎我們視覺以外的一切東西,都按照一定的法則而活動”[2]51。以至狂風巨浪中的一粒沙、一滴水的運動跡線都是嚴格地決定了的,在激烈政治動亂中人們的每一言一行也是由因果關系必然地安排了的[2]51-52??傊?,一切都在因果必然性的秩序之中,霍爾巴赫的決定論是絕對嚴格的,不允許有絲毫的偶然性;并認為一個極微小的原因也會決定未來的一個巨大結果[2]52,但世界上決沒有找不到原因的東西(如果一時找不到的話也不能承認它沒有原因),哪怕混亂的狀態(tài)其實也是有嚴格原因的必然現象。

    以上斯賓諾莎和霍爾巴赫的決定論都是以嚴格必然的因果關系鏈維系的因果決定論,但這二者也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斯賓諾莎的決定論是以“實體”為基點——第一原 因——發(fā)出一束無限伸展的“射線式”因果關系鏈,可稱為射線決定論?;魻柊秃談t認為不能存在“第一原因”,主張宇宙因果關系鏈是無限循環(huán)的圓圈——自然事物“是更替地作著原因和結果;它們就是這樣地形成一個生與滅、配合與解體的巨大的圓圈,這個圓圈既不能有開端,也沒有終結。”[2]33從因果關系的性質上看,霍爾巴赫的圓圈體系更合理些。

    拉普拉斯是一位近代自然科學家,他在普遍成立于宏觀世界的經典力學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科學形式的決定論:“我們應該把宇宙的現在狀態(tài)看作是它先前狀態(tài)的結果,隨后狀態(tài)的原因。暫時設想有一位有超人的智力的神靈,它能夠知道某一瞬間施加于自然界的所有作用力以及自然界所有組成物各自的位置,它并且能夠廣泛地分析這些數據,那么它就可以把宇宙中最重的物體和最輕的原子的運動,均納入同一公式之中。對于它,再也沒有什么事情是不確定的,未來和過去一樣,均呈現在它的眼前。”[3]36(這個決定論后來密爾在其《邏輯體系》中作了重述)顯而易見,拉普拉斯的決定論表述有其鮮明的特點:第一,它不僅是一種存在論的哲學論斷,而且是以科學定律的形式試對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定量計算,原則上要給出一切時刻的精確的宇宙物理圖像,因而也是一個認識論意義的且有科學性質的物理決定論。第二,斯賓諾莎和霍爾巴赫的決定論的理論基礎或立論根據是定性的因果關系或因果必然性,拉普拉斯的決定論的立論根據則不僅是因果關系,而主要是定量的經典力學規(guī)律。因此,拉普拉斯決定論可以稱為規(guī)律決定論,或因果律決定論(經典力學規(guī)律是因果律);相應斯賓諾莎決定論則可稱為因果決定論或因果性決定論。由于后來統(tǒng)計規(guī)律的產生以及發(fā)現經典力學規(guī)律對微觀領域不適用,故而拉普拉斯的經典力學規(guī)律決定論就被貶稱為“機械決定論”,在當今成了批判的對象(但由于一切統(tǒng)計規(guī)律都不與動力學因果律真正矛盾,故而當今論者的批判意見并不真正有效,拉氏決定論表述的主要缺陷乃在于它沒有處理無限問題,參見后面分析)。

    另一方面,近現代西方哲學中也有許多持自由意志論的哲學家,像笛卡爾、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詹姆士、柏格森、薩特等人,都是著名的自由意志論者。由于認為自由意志不遵守因果關系和客觀規(guī)律,那么上述哲學家原則上都是不支持決定論的。笛卡爾主張人是憑自由意志而自由行動的:“我們也當認為自己不止是機器,而還更進一步,因為我們在接受真理時,并非出于必然,而是自由的。”[4]14薩特也認為,自由之為自由,僅僅是由于自由的選擇永遠是無條件、無根據的,所以,人的選擇和行動并不遵循什么規(guī)律,而是絕對偶然的[5]24。這樣,即便自然事物具有必然性,但由于人的自由行動的干預,世界在總體上就不能是決定論的。因此,詹姆士說:“自由意志的實用主義的意義,就是意味著世界有新事物,在其最深刻的本質方面和表面現象上,人們有權希望將來不會完全一樣地重復過去或模仿過去。”[6]62也就是說,自由意志論是希望將來不重復過去,一切是可變的,世間不斷出現不能預定的新東西—這就是非決定論的本質意義。此外,羅素主張因果關系的概然性,認為一切規(guī)律皆有例外,所以他也不贊成嚴格的決定論;尚在發(fā)展中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學派向近代傳統(tǒng)挑戰(zhàn),他們反對基礎論(否定世界有本原)和本質論(否定現象—本質關系),主張非確定性,從而也反對一切決定論。

    但是,也不是一切自由意志論者都主張非決定論。首先,萊布尼茨雖然主張心靈活動不遵循自然規(guī)律,但他又認為心靈和物體的運動都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世界萬物都處于一種“前定的和諧”之中,這也是一種決定論的景圖,屬于上帝決定論。其次,康德的自由意志論主張人的自在本體是自由的,但在現象世界上,人的行動又是可有因果關系的,且符合自然規(guī)律。于是,在康德的哲學中,現象世界可以是決定論的。再者,黑格爾主張自由與必然相統(tǒng)一(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那么他的哲學實質上也不真正反對決定論。

    由以上所述,我們已看到,不論在古代還是在近代或近現代,一直都存在著決定論與非決定論兩種相反觀點的對立,在決定論方面也有理論根據上的差別和分歧。到了現代社會,現代科學的發(fā)展在微觀領域和復雜系統(tǒng)中又揭示出了許多新的隨機事件或不確定性現象,又加劇了人們對決定論問題的爭議。這些新的不確定性現象,首先是量子力學理論(波函數)對微觀事件(之觀測結果)的統(tǒng)計性(幾率)描述和關于微觀粒子的測不準關系(不能同時準確測定其位置和動量等值)。其次,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也揭示出復雜大系統(tǒng)中具有非線性因果關系、漲落現象、“分叉點”問題和“對初值敏感性”效應等不確定性現象,它們似都不遵循原因與結果的確定對應關系。于是許多論者把這些新的不確定性現象稱為“本質上的偶然性”事件,并認為它們已否定了因果確定性、摧毀了嚴格的決定論。隨之,國內外也相應提出了名目繁多的新理論,如西方的“非因果決定論”和“不完全決定論”;國內的“辯證決定論”、“哲學決定論”和“多元決定論”等[7]。這些新理論盡管名稱不同,但都是一種兼容了非線性因果關系、各種統(tǒng)計規(guī)律和“本質上的偶然性”的新式決定論,在嚴格的機械決定論和極端的非決定論之間開劈中間道路。它們都建立在一個新的共識之上——即認為現代科學揭示出來的各種新的隨機事件與偶然性現象否定了因果律(因果確定性或必然性)的普遍存在。這些論者們步科學新發(fā)現而動,并以不同的方式與風格來著手批判或摧毀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舊式決定論,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否定嚴格決定論的浪潮。但由于各種新的隨機現象仍然服從統(tǒng)計規(guī)律,不是絕無章法的混亂現象,又使這些論者們不得贊同極端的非決定論。因此,建立一種介于嚴格決定論與極端非決定論之間而又能概括科學新進展的新式決定論就成了自然趨勢。至于如何具體建構這種新理論,不同的論者基于各自的立場與學識而各取方案:有人通過修改舊決定論的概念含義而沿用其名稱來表述新的決定論;有人維持近代概念的原有含義而修改其名稱;還有人則采用部分修改 部分否定的折衷方案。于是就出現了上述內容類同而表述方式和名稱各異的各種新式決定論,其實都是某種折衷理論,它們之間的爭論實際上主要乃是概念定義方式上的爭論。當然,堅持嚴格決定論和極端非決定論的人現在仍有存在,因為對于現代科學的新發(fā)現還是可以有進行多種解釋之余地的。

    總之,從古至今,決定論問題經過了人類兩三千年的研究和爭論,現在仍未真正達成共識,在概念與實質兩方面還需繼續(xù)研究。

    二、“本質上的偶然性”之實質分析

    現代科學揭示出的上述“本質上的偶然性”現象或隨機事件已被廣泛談論,并已成為許多論者否定因果確定性和嚴格決定論的基本根據。但這也不是一致公認的結論,已有一些深入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它們仍只是一些現象問題,是對科學實驗結果的表觀理解,而缺乏實質性分析。下面我們試作一些實質分析(我們已經在《因果關系研究》一書中對于各種不確定性現象的實質意義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分析,這里將其要點簡述如下)。

    1.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現象之實質分析

    

    即量子力學波函數對微觀物質的原本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是有因果確定性的。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只發(fā)生在上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這個環(huán)節(jié)屬于測量環(huán)節(jié)。因為微觀物質(或粒子)的原本狀態(tài)是不可見的隱態(tài)存在,從單個量子(微觀粒子)到其在宏觀儀器上的表現,是一個微觀客體與宏觀儀器組成的整體現象,人們看見一觀測到的“微觀粒子”實際乃是微觀粒子本身與測量設備—顯示介質(乳膠、云室、屏幕、照相板等)以及各種背景和操作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這是一個“波包縮編”過程,一個從微觀隱態(tài)到宏觀可見態(tài)的層次過渡。但由于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不是關于測量的理論,量子力學波函數并不描述微觀測量過程之波包縮編的物理機制,即它未能完備描述測量過程對微觀物質運動狀態(tài)的各種影響作用,因而它就不能對微觀粒子的可見態(tài)給出精確的描述,只能給出一個發(fā)現的幾率。

    由上分析明示,量子力學不是測量理論,量子力學的波動方程和波函數乃是描述微觀物質原本狀態(tài)(隱態(tài))的數學模式,此描述是有因果確定性的。量子力學的統(tǒng)計性(幾率)描述乃是發(fā)生在以波函數之模平方預言微觀過程之觀測結果P的測量環(huán)節(jié)上。波函數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原因描述是不完備的,正如玻姆所言:“它依靠的是對人們尚不知道的過程的一種平均作用”[9]。海森伯也認為,量子力學的幾率描述代表著進行測量時的實驗狀況,這里的統(tǒng)計性描述的出現是與知識不完備有關的,對一個系統(tǒng)的不完備的認識一定是量子論的每一個表述的本質部分。因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認為,~P關系乃是一種并不必然違反個體因果律的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布。這也就是說,微觀過程本身原是具有因果確定性的,這里的“不確定性”乃發(fā)生于不適合量子力學波函數描述的測量環(huán)節(jié)上,它是由未計量因素的未知作用所造成,屬于原因作用的未確定而非因果對應的不確定。所以,量子力學的統(tǒng)計性描述并不真的否定微觀過程具有因果確定性,它也不是真正的“本質上的偶然性”。

    其次,量子力學還有一個著名的“測不準關系”,這是海森伯公式X·P≥h/4π的物理意義:在一次測量中,不可能同時準確地測定微觀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其他諸如時間與能量或頻率之間也有這種測不準關系。這就意味著人們永遠無法準確地測定微觀粒子的存在狀態(tài),它們將常在不確定之中。但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測不準關系乃是人們采用經典力學描述宏觀物體的概念和術語(如粒子、位置、動量、時間、頻率等)去描述微觀物質狀態(tài)所導致的問題,它只表明,對于微觀對象用經典力學物理量來測量—描述時,將不能同時得到精確的全部數據。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觀物質沒有自己的確定狀態(tài)(上面已述,波函數對于微觀物質不可見的原本狀態(tài)的描述是有因果確定性的)。量子物理學家玻姆已經指出,微觀過程是“一種真實的、具體的和確定性的物理過程——即一種能夠以精確數學細節(jié)加以描述的過程——而測量行為則不可避免地阻礙了正在加以測量的東西。”[9]因此,量子力學的測不準關系,只是表明人們難以準確地測定微觀粒子的一些物理量,而不是說它們本身也不能確定地存在,即只是“測不準”而已。當人們不對這些粒子進行觀測時,它們原是帶著各種確定的物理量而存在和運動的(對微觀過程進行“回溯性測量”可以證明這一點,海森伯也這樣認為的[10])。

    鑒于上述兩方面的實質性分析,我們已看到,量子力學并未真正發(fā)現微觀領域存在“本質上的偶然性”,人們談論中的微觀過程的不確定性,實乃是由于量子力學涉及測量問題和相應的不完備描述所導致的未知原因作用引起的;關于原子核衰變事件的隨機性實際也是由于量子力學對其衰變過程的非機制性統(tǒng)計描述所造成[11]。量子理論并沒有清晰明確地給出關于微觀過程的實在圖像,它們至今仍是不確知的暗箱事件,故“知識不完備”問題定然難免,這正是其不確定性現象的基本原因。

    2.系統(tǒng)科學中的不確定性現象之實質分析

    與量子力學互應,現代系統(tǒng)科學也在復雜大系統(tǒng)中揭示出了許多新的不確定性現象,主要有非線性因果關系問題、漲落現象、“分叉點”問題和“對初值敏感性”效應等幾種,它們也被一些人視為是“本質上的偶然性”現象。下面我們也對其實質意義進行簡要分析。

    (1)非線性因果關系分析。復雜大系統(tǒng)中的因果關系也相應復雜化了,出現了一些“非線性”特征,表現為:系統(tǒng)中各種不同原因的作用不能簡單地相加,總體運動狀態(tài)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各局部運動狀態(tài)的加和;一個原因可能引出多種結果,一個結果也可能有多種原因;結果有時會反作用于原因。這看似破壞了因果之間的單向對應關系,否定了因果確定性。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非線性因果關系”仍是一種嚴格的因果關系,這里的原因仍然有其確定的結果。

    一方面,復雜系統(tǒng)中各種不同原因的作用不能簡單相加的問題,這表明系統(tǒng)中的相互作用復雜化和層次化了。正如數學上的非線性關系是由于變量之間存在著相乘作用引起的一樣,系統(tǒng)中的非線性因果關系也是由于其內各種因素或局部運動之間存在著橫向的交互 聯系和相互作用。正是這種橫向的交互關系的存在,而使得系統(tǒng)的總體狀態(tài)不能是其各元素各部分的原因作用之簡單相加的結果,它也不能夠簡單地還原為各元素各部分的存在和運動,也即線性關系失效了。然而,系統(tǒng)內部的交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存在也只是把系統(tǒng)結合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們難以在其中分離出獨立的二體因果鏈,但此系統(tǒng)的前一總體狀態(tài)仍然對其后一總體狀態(tài)有著嚴格的因果規(guī)定性。由于因果確定性(原因對結果的嚴格規(guī)定性)本來也只是對完全原因或封閉系統(tǒng)之總體狀態(tài)而言的,故這種非線性關系就并不破壞嚴格意義的因果確定性了,它也不是一種“本質上的偶然性”。

    另一方面,關于“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之說,實乃一種不嚴格的表述。研究表明,關于“一個原因可能引出多種結果”的現象,實際乃是由于把一種變化根據當作原因而讓它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例如說一個火種放在油中能燃燒而放入水中則生煙),或是讓同樣的原因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出不同的結果,或是將一個結果的不同部分當做了不同的結果。這里的問題乃在于沒有從完全原因和完全結果上講關系,其所言的“原因”實乃部分原因,因為“不同的條件”也是原因成分(為外因,上例中,火種與油的相互作用是一種原因,火種與水的相互作用則是另一種原因);或其結果只是部分結果。再說,宏觀隨機事件,由于其中存在著試驗操作因素的未知作用,故它們不是真正的“一因多果”事件;微觀隨機事件中也存在著測量條件的多種未知作用,故兩個看來同樣的微觀實驗之不同的觀測結果,也不是真正的“同因異果”。因果確定性本來只是對完全的原因和結果而言的,部分原因與部分結果之間的不確定關系并不破壞因果確定性的本義。同樣,關于“多因一果”現象,也是由于把表面類同的不同東西當成了“相同結果”所致的近似判斷,這種“相同結果”之間其實存在著許多的內部差異,從而對應著不同的原因。例如,手搖打字機和電腦所打印出的“相同文件”,二者在打印時間與字跡形色細節(jié)上仍是存在差異的不同結果;木棒和鐵棒所敲響的鑼聲(之音色)也不一樣;不同初始條件所致的“熱平衡狀態(tài)”其內部分子的運動跡線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故這也不破壞嚴格的因果對應性。

    總的說,世界上或系統(tǒng)中的事物是普遍地互相聯系的,任何一個因素作用都會引發(fā)一連串相關結果,一個結果也必定由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確定對應的嚴格因果關系只對孤立或封閉系統(tǒng)的前后總體狀態(tài)而有效。其他各種“二體”因果關系(包括上述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關系)皆是忽略了大量次要因素的近似因果關系,才引出了一些因果不確定對應的假象,曲解了因果關系的本來意義。再則,自控系統(tǒng)中的反饋作用問題,也并不是“結果對原因的反作用”,而實際是多個因果過程的接續(xù):前一原因引起一個結果,這個結果狀態(tài)轉而又作為一個新的原因再作用于原來曾是原因的東西而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結果(構成一個轉圈式因果鏈),如此多次循環(huán)構成一個自動控制過程。這里我們不應把時間上多個不同的因果過程混淆成為一個因果過程。三體問題和多體問題也都應從系統(tǒng)角度來看待,因果關系才能理順??傊?,所謂“非線性因果關系”的各種現象,實際都不構成因果確定對應關系的反例,它們也不是“本質上的偶然性”。

    (2)漲落現象分析。“漲落”也稱“起伏”,指熱力學系統(tǒng)中表征系統(tǒng)之某種性質的物理量(密度、壓強等)在統(tǒng)計平均值附近不斷地作無規(guī)則的微小變化。它是由系統(tǒng)中大量物質微粒的熱運動造成的。由于漲落現象大量存在而又難以預計和控制,故而也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偶然性現象。深入一步的分析表明,由于漲落現象是系統(tǒng)內部微粒的熱運動所造成,對于氣體和液體系統(tǒng)來說,其漲落現象的原因則是大量內部分子的熱運動。物理學已知,分子的運動是遵循動力學規(guī)律的,具有因果確定性;那么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合體(系統(tǒng))也就是一個嚴格意義的因果關系網,而由它們表現出來的漲落現象也就存在于嚴格的因果關系中,并且原則上是可以通過對每個分子運動跡線的計算來預計它的,只是由于這種計算極其復雜而人力難以進行而已。照此道理,由分子以上的物質微粒構成的系統(tǒng)的漲落現象,都應是因果關系網中的確定性事件,而非“本質上的偶然性”。關于微觀領域的“量子漲落”問題,也即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在上面我們已經論證微觀粒子的波動過程(不可見的原本運動狀態(tài))是有因果確定性的,因而,量子漲落現象也不會違反因果確定性。總之,漲落現象只是一種人力難以掌控的復雜事件,是一種可作因果解釋的偶然現象。

    (3)“分叉點”問題分析。“分叉點”是耗散結構理論中的一個著名問題,其內容是說,當一個系統(tǒng)向遠離平衡態(tài)演化時,會出現一種通向不同狀態(tài)的“分叉點”,一個無限小的擾動就可以促成一個特定的演化方向。鑒于“一個無限小的擾動”是一難以捉摸的偶然現象,故而有人認為系統(tǒng)在“分叉點”處就失去了因果確定性。那么應該如何看待此問題呢?通過對一些相關事例的具體考查而看到:某些系統(tǒng)產生“分又點”時,就是進入了一個即將發(fā)生變化的“臨界狀態(tài)”,一個微小的擾動就會導致一個變化迅速發(fā)生,就像一絲小風就會使一個立椎倒向一方一樣。這實是一個小原因引發(fā)一個大結果的事件。然而,盡管這個“微小擾動”不易掌控和計量,但畢竟還是一個實在的原因作用,它引起的特定變化也是一個合規(guī)律而發(fā)生的因果事件,這里并沒有因果確定性的真正破壞。分叉理論的提出者普里戈金也認為:“小的原因可能產生大的效果,但這個世界并非是任意而為的。……漲落逃脫控制這樣的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找出漲落放大所引起的不穩(wěn)定性的原因來。”[12]“分叉點”處的相變事件是有其確定原因的,不是神秘莫測之事。

    (4)“對初值敏感性”效應分析。“對初值敏感性”乃是混沌系統(tǒng)之隨機現象的特征效應,系統(tǒng)初始條件的 微小差別將會導致后續(xù)狀態(tài)的巨大變化,并且這種“微小差別”是生自系統(tǒng)內部的,故此效應又稱為“內在隨機性”。這里以“奇異吸引子”現象為例來作考查:吸引子是漩渦中心一類東西,混沌系統(tǒng)的“奇異吸引子”的特征在于,它在整體上是一種穩(wěn)定的無窮層次自相似套嵌結構,但從局部看,它又是不穩(wěn)定的,其內部套嵌的小吸引子之間互相競爭著,相鄰的運動軌線互相排斥而迅速分離。研究表明,奇異吸引子乃是分形幾何中的一種分形結構,相鄰內部小吸引子之間的邊界也是無窮細節(jié)的分形——存在著許多微小的差別;正是這些微小的差別致使邊界上的質點歸屬不同的吸引子。這也就是說,兩個競爭的吸引子之間的質點終究歸屬哪一個吸引子,是由邊界上的微小差別決定的;這種微小的差別(作為原因)將使這些質點以后的去向巨大不同(相鄰軌線按指數分離)。這是一種典型的“對初值敏感性”效應。其他還有“倍周期分岔現象”和“蝴蝶效應”等,也皆是因微小的初始差別或變化導致后續(xù)的巨大變化的事例。

    上述事例以其微小難辨的差別促成巨大變化的奇特現象使人難以捉摸和不可思議,確實是一種無從把握的隨機事件,人力不可能對它們進行準確計量和預控。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對初值敏感性”效應也不是絕無原因的亂象,它們每一巨大的變化皆由一種“微小的差別”所引起,這是一種難以把握但又是真實確定的“原因”;加之混沌系統(tǒng)乃是“確定性系統(tǒng)”,故而又保證了此“小原因”對大結果的規(guī)定是有確定性的。所以有些科學家稱此為“混沌決定系統(tǒng)的偽隨機性”[13]。這樣一來,“對初值敏感性”效應也應歸屬于認識上的不確定性現象,它們的出現雖不是源于人的無知,但卻是由于人的能力有限所然,也不能算是“本質上的偶然性”;就像人們雖然寫不出圓周率π的確切數值(而無法精確計算圓的周長),但每個圓皆有其確定的周長一樣。

    3.事理分析

    以上我們對于量子力學和系統(tǒng)科學揭示出來的微觀過程與復雜系統(tǒng)中的一些不確定性現象之實質意義作了簡要分析,已經看到它們都不真是破壞因果確定對應性的“本質上的偶然性”現象。其不確定性皆由于原因的不能確定計量所引起,而非因果對應性的否定。再從事理上分析,當今談論的“本質上的偶然性”現象,乃是原因對結果的不完全規(guī)定的事件(而非完全無規(guī)的亂象);但這“不完全規(guī)定”之性征,是介于“完全規(guī)定性”與“完全無規(guī)性”之間的,應是兩種對立作用的中和效應——具體應是遵因果性與反因果性兩種對立性質一同作用所造成。于是這就意味著相關原因事物同時具有著遵循因果關系和違反因果關系兩種性質。然而,要讓一事物既遵循因果關系而同時又不遵循因果關系,或讓一性質對一物態(tài)既規(guī)定而又不規(guī)定,乃是明顯違反邏輯的矛盾之事,定然不能真實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設想原因中一些因素遵因果性而另一些因素反因果性呢?若是如此,世界上就得存在一類遵因果性的東西和一類反因果性的東西;而人類科學實際上只是發(fā)現有前者,而從未發(fā)現有完全反因果性的東西(無因之果或無果之因)存在;故此設想也不能成立。一物要么嚴格遵循因果關系,要么完全不遵循因果關系,“半遵半不遵”乃是悖理之言,而全無因果性之物又不見存在。所以,那種“不完全規(guī)定”的“本質上的偶然性”從事理邏輯上也是不能存在的。另外,伊壁鳩魯關于原子能作直線和斜線兩種運動之學說,乃是未經證實的思辨猜想,也不能支持有“本質上的偶然性”存在。數千年的人類實踐知識已確認了“自然齊一性”原理,現代科學也證實了“基本粒子全同性”規(guī)律,那么當科學已表明因果關系大量存在而一些疑難的不確定性隨機現象也都能作出合理的因果解釋的情況下(即并未發(fā)現有因果關系真正失效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出:“相同的物質具有相同的屬性,相同的原因皆有相同的結果”的結論,因果關系對于一切事物都嚴格成立,“本質上的偶然性”當不存在。之所以有許多的人都傾向于認可微觀過程和復雜系統(tǒng)的隨機事件對于因果確定性的挑戰(zhàn),本是出于對科學的誠信與尊重,但他們在尊重科學新發(fā)現的同時,只是直接援引科學新事實來作出理論判斷,缺乏對它們的實質意義進行深入分析,流于事情的表觀理解之中,故其判斷難免偏頗或失當。我們上面通過對于這些不確定性隨機現象的實質分析已經表明,這些不確定性現象實是原因不詳之事,而非真的違反了因果確定性。爭論還會繼續(xù),關鍵在于對科學的理解??茖W的結論有其成立的嚴格條件,不可隨意擴大其有效范圍。

    三、決定論的含義與真假問題

    上面第一節(jié)中我們已簡述了古今人們對于決定論問題的不同觀點,由之看到了“決定論”的概念一直處在變化發(fā)展之中,其確切含義至今尚未統(tǒng)一界定;它的真假問題——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更是人們長期爭論的話題,至今也尚無定論。下面我們根據有關研究來對這兩個問題試作分析,希能有助于它們獲得解決。

    1.決定論的含義分析

    在至今以來關于“決定論”的眾多定義中,有許多是把它述為一種關于世界上因果關系和客觀規(guī)律普遍存在的學說或理論。但有進一步的研究則表明,這類定義并不確切:因為因果關系和客觀規(guī)律的普遍存在只是意味著變化發(fā)展有客觀必然性,但對于一個開放系統(tǒng)而言,這并不能導致根據初始條件對其未來發(fā)展狀況有決定性和預言性(因為時刻有外部干擾作用進來破壞其決定性)從概念邏輯上講,所謂“決定論”,其本義在于“決定”二字,在于對未來的已經“決定”了,而不僅只是說未來的發(fā)展有不隨意志轉移的客觀必然性。若一個世界或系統(tǒng)之未來發(fā)展不能決定或預言,它就不能是“決定論”的。通過領會古今各種決定論的意旨,我們能夠從中發(fā)現一種基本思想,構成一切決定論的本質意義,它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事物之存在與變化皆在定數之中”(“定數”即已安排好了之義),簡言之,“一 切皆有定數”。若偏離或舍棄了這個基本思想,它就不能成為一種決定論,至少已不是嚴格意義的決定論了。但是,這一基本思想只是指示“有定數”,而并未指示這種定數是由何而來或誰給出的;后者乃是各種決定論所要具體論究的重要問題,并明確體現在它的決定論定義之中。

    由第一節(jié)所述已知道,古代的決定論有三種,一是因果決定論,以因果關系普遍而必然地存在為根據,由它決定世界的古往今來之定數;另一種是神靈決定論,它的定數由上帝、真主或佛祖的法力來安排;再一種是目的論,它由某種超自然的目的性規(guī)定了古往今來的一切定數。實際上,目的論也可以歸入神靈決定論。

    由于神靈決定論和目的論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而逐漸為歷史所拋棄,只有因果決定論長期流傳下來,并且在內容上不斷充實,成為了近代決定論的主流。又則,近代社會、特別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揭示出了許多自然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以數學形式表述,具有精確定量的特點,能夠把事物存在與變化的各種定數具體地計算出來,比定性的因果推理關系大大前進了一步。于是,規(guī)律又進入了決定論的定義和根據之中,補充和發(fā)展著因果決定論,并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例如,拉普拉斯決定論就是在因果決定論的基礎上補充了力學規(guī)律的內容,使它成為了一種有操作意義的規(guī)律決定論。進而,如今還有一些論者已完全用規(guī)律來定義決定論,或只承認規(guī)律決定性。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來界定決定論的確切含義呢?或者說,決定論與因果性、規(guī)律性以及必然性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三者中何者才是決定論的真正基礎與根據呢?顯然,要判定這些問題,只能以決定論的基本思想——一切皆有定數——為準則。由這一準則來審視,可認為決定論與規(guī)律的關系最直接。因為決定論的“定數”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與變化而言的,它既指一切因果性變化過程有定數,也指一切非因果性變化過程有定數,還指事物的空間結構與分布狀態(tài)有定數。但是,因果關系只是使因果性過程有定數,必然性也只是使一切變化過程有定數,這二者都不直接規(guī)定事物之空間結構與分布上的定數,而空間定數也是決定論的基本內容,這一內容又只能由結構規(guī)律來規(guī)定。因此,只有普遍的規(guī)律性才完全符合決定論的要求,它可以構成決定論的直接基礎。若是把因果關系或必然性作為決定論的基礎的話,則總有一些定數難以直接說明。例如,因果關系的普遍存在只意味著現在的空間狀態(tài)是由過去的空間狀態(tài)規(guī)定的,但初始狀態(tài)的空間結構又是如何規(guī)定的呢?因果關系本身不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必然性同樣也不能回答它,只能求助于事物的結構規(guī)律。不過,對于一個已經存在的世界或系統(tǒng)而言,它的初始條件已經確定了,這時只要因果關系普遍而嚴格地存在,此世界或系統(tǒng)(封閉系統(tǒng))就是決定論的了;即在這種情況下,普遍而嚴格的因果關系可以成為決定論的基礎或根據。

    然而,用規(guī)律性作為決定論的基礎或根據也有其特定的問題,這就是統(tǒng)計規(guī)律問題。我們知道,動力學規(guī)律能給出對象的確定數據,它直接體現著決定論的意義;但統(tǒng)計規(guī)律只有系集的大數確定性,對于個別事件,它只能給出一個幾率描述,規(guī)定一個大致的答案范圍,而并無確切的定數。那么,只有統(tǒng)計規(guī)律性的事物還屬于決定論的范疇嗎?這乃是當今論者正在爭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導致了決定論意義的變化,有些論者提出嚴格決定論與趨勢決定論之分,后者又被賦予哲學決定論、辯證決定論和統(tǒng)計決定論等新名稱。但實際上,趨勢決定論乃是在嚴格決定論與極端非決定論之間的折衷方案,是既要屈從科學新發(fā)現而又欲堅持決定論原則的不得已之為;若敢于放棄決定論原則的話,統(tǒng)計規(guī)律也可以劃歸非決定論范疇。不過,我們已在上一節(jié)中較系統(tǒng)地論證了統(tǒng)計規(guī)律并不與因果確定性真正對立,它的不確定性乃是由于相關科學的局限性和人的能力限度等原因造成的,故而統(tǒng)計規(guī)律并未真正否定嚴格的決定論,它也不能成為另一種非嚴格決定論的存在根據。因此,統(tǒng)計規(guī)律的存在不會破壞以普遍的規(guī)律性作為決定論之基礎的結論。

    由以上分析我們已看到,“決定論”概念的含義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本義,即認為世界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事物之存在與變化皆在定數之中,絕無例外;二是基礎或根據,世界之所以一切皆有定數,是因為世界有因果性與規(guī)律性,普遍而嚴格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已把世界古往今來的一切皆安排成嚴格的秩序,規(guī)為定數。由是,“決定論”概念的確切含義已經清楚,我們現在可以給出它的定義:

    “決定論”宣示:世界上普遍而嚴格的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使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事物均在確定的秩序之中,導致宇宙萬象的存在與變化皆有定數。

    上面的表述是決定論的完整定義。至于其“定數”是否可以計算的問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因為世界之巨大與復雜已限制了人力計算天地人生等大值定數的可能,但人們可以按照科學定律推算各種具體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和變化結果之(一定精度的)數值。同時,決定論的存在也為宇宙的全息結構及其相關的各種預兆提供了可能或依據,反之,一些預兆或預言的實現也可引為對于決定論的支持,非決定論的世界是沒有預言性的。

    上述定義也表明,決定論作為一大哲學原理,也是一種存在論意義的宇宙觀,它宣示了世界之存在與演化的必然性;同時也指示了事物之變化發(fā)展的可預計性,又具有認識論意義。換個角度看,決定論既是關于世界總體發(fā)展的必然性原理,也是關于具體事物存在與變化的確定性法則,它兼有世界決定論和事物決定論二義。再從決定論拒斥自由意志論意義上說,它是一種關于人類活動的物質決定論;鑒于決定論否定“本質上的偶然性”,它又是一種關于事物演化的時空決定論。

    2.決定論的真假分析

    上面我們已界定了決定論的概念含義,它是一種關于由普遍的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導致嚴格的世界秩序的哲學原理或宇宙觀。當然,這只是從概念邏輯上界定了它的內涵,至于它是否具有相應的外延,即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則還需另行研究分析而定,因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各種反對決定論的觀點。我們先來分析這些反對觀點的理由。

    回顧古今各種非決定論,其反對決定論的基本理由或根據,在古代主要有兩種:一是主張人有自由 意志,二是認為物質運動有偶然性(如伊壁鳩魯的原子自動偏斜說)。在近代和當今,自由意志論依然相當廣泛地存在,但微觀過程和復雜系統(tǒng)中的隨機事件或不確定性現象已成為反對(嚴格)決定論的主要根據。由于隨機事件也屬于偶然性范疇,所以,總計古今反對決定論的基本理由或根據,也就只有兩種:即認為世界上存在自由意志和偶然性。關于偶然性,我們已在上面第二節(jié)中,對于微觀過程和復雜系統(tǒng)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偶然現象作了專題分析批判,論證了它們都不是真正違反嚴格的因果性與規(guī)律性的“本質上的偶然性”。至于各種經典統(tǒng)計學中的相對偶然性事件,則更是些可作因果解釋的復雜現象,它們不會破壞決定論的存在。再關于自由意志問題,經過近百年來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現代心腦科學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各種心理意志過程都具有相應的神經生理機制,是大腦神經活動(以及有關的身體結構)引起和支持著一切心理意志活動的進行;而大腦神經(和身體組織)的活動乃是物質性生理活動,它們只能遵照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來進行。因此,一切超越神經生理活動而違反客觀因果規(guī)律的自由意志是不能存在的,人類科學也否定了有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由于人們在生活中學習了許多知識與技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組織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去實現自己的意愿和目的,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自己決定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動。但這種意義的“自由意志”活動是基于神經生理活動且符合因果規(guī)律而進行的(因為知識與技能是依規(guī)律而習得和起作用的),屬于與必然相統(tǒng)一的自由行為,它們并不破壞世界的因果關系鏈[14]??傊杂梢庵締栴}也不能構成對于因果性、規(guī)律性和決定論的反例。這樣,上述兩種對于決定論的反對理由就都已化解否棄了。那么,決定論就真的存在無疑了嗎?待我們進一步分析之。

    我們認為,除了自由意志和偶然性之外,還有一個干擾決定論嚴格存在的自然因素,這就是世界的無限性。因為決定論的基本含義乃是普遍的因果規(guī)律使得世界的一切皆有定數,這意味著可以依照因果規(guī)律由世界的先前狀態(tài)規(guī)定其后續(xù)狀態(tài),有一種因果確定對應關系。然而,世界或宇宙的無限性會破壞因果之間的長程對應性,從而也破壞了決定論的嚴格存在。道理如下:

    第一,因果確定性或嚴格因果關系的普遍存在只能在一個孤立或封閉系統(tǒng)中才導致嚴格的決定論,對于一個開放系統(tǒng)則不然。因為一個開放系統(tǒng)會不斷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以它的初始條件或先前狀態(tài)為原因依照因果規(guī)律決定不了它的后續(xù)發(fā)展過程、雖然外來因素也是依照因果規(guī)律確定地起作用的。由此,我們看到了決定論與因果關系和規(guī)律性的區(qū)別:決定論是指世界或系統(tǒng)的初始狀態(tài)對其以后全部演化過程的規(guī)定性,為一種長時程的預言法則;因果規(guī)律嚴格說只有瞬時的規(guī)定性——由前一狀態(tài)嚴格規(guī)定后一瞬間的存在狀態(tài)而不能保證對再后的狀態(tài)有嚴格的規(guī)定(外來因素會干擾其原先的作用效果),它們只是一種關于事物變化機制的法則。

    第二,如果世界是有限宇宙的話,它就可以作為一個孤立或封閉系統(tǒng)來看待,普遍的因果性和規(guī)律性將導致它的決定論;但如果世界是無限大的話,它就不再是一個系統(tǒng)了,因為“無限大”沒有止境,是不可想象、不可描述、不可總括的,故而不能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了,而系統(tǒng)則是一個可以總括的整體。從而,無限大的世界也就沒有了一個可描述的總體“初始狀態(tài)”來作為因果關系和規(guī)律的推演起點,決定論因而也無從安立。另一方面,當世界是無限大的時,那么其中的任何一個有限系統(tǒng)—不論如何巨大—其外都將存在著一個無限大的環(huán)境,從而將避免不了來自無限環(huán)境的外部影響因素,且時間越長,影響因素也越多。再則,無限世界的每一事物也將受到來自無限過去之無限遠處的無限因素的無限影響,這種無限影響也是無從計量的。同時,不論未來科學如何發(fā)達,人力所及的范圍總是有限的;盡管數學上有表示量無限的極限方法,但可以斷言,科學絕不可能發(fā)展出描述無限物質世界和總括無限環(huán)境影響的實用方法來,“無限遠處”永遠是未知之謎。因此,無限世界中的任何一個有限系統(tǒng)和事物都將無法確定它所遇到的全部影響因素,從而也就無法確定它們的未來狀態(tài),故其決定論也無從形成。即從全體和部分兩方面分析,無限世界都不能是決定論的。

    第三,或許有人會說,上述道理只是一種認識論的非決定論,而不是實在意義的非決定論,普遍而嚴格的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必然會使無限世界的現在狀態(tài)決定它的未來狀態(tài)。其實,這種辯解并不成理,關鍵仍在于“無限世界”不能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來看待,這并不僅是因為人的能力有限造成的,而是本來就不可能有“無限大的整體”或“無限大的系統(tǒng)”這種違反邏輯的東西存在(因為“無限大”是永遠不能完成其綜合的,故不能當作一種已完成的東西來看待)。再說,各種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也只能成立于已綜合的事物之中,而無從以“不能綜合的無限狀態(tài)”為初始條件(未完成綜合者不能起確定的原因作用,故因果關系和規(guī)律皆無從生效);即不能將因果規(guī)律用于無限情形。所以,決定論對于無限世界及其一切部分和事物皆不成立的結論,不僅是認識論的,也是存在論的。

    綜上所述,雖然自由意志和偶然性問題不足以否定決定論的嚴格存在,但世界的無限性問題則可以左右它的真假:如果世界是有限宇宙,則決定論為真;若世界是無限大的,則決定論對于世界及其一切有限部分(系統(tǒng)和事物)都不能成立。但是,在近似意義上,無限宇宙中的某些近似孤立的系統(tǒng)在有限時段內還是可以存在一定精度的決定論的(羅素的“因果線”就屬于這種情形),因果規(guī)律可以在這些系統(tǒng)中作一定精度的運用。具體對于我們的地球世界而言,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則地球世界是決定論的;如果宇宙無限大,地球世界原則上應是非決定論的,但在一定期限內它也可以有近似意義的決定論。

    另一方面,上述分析結論還使我們看到了拉普拉斯決定論表述的缺陷所在。實際上,拉氏決定論表述的主要缺陷并不在于它的嚴格因果性和力學規(guī)律性(因為它并不排斥納入其他規(guī)律共同起作用),而在于它尚未確知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的情況下就把宇宙作為一個可 總括的整體來描述了,并認為這個“整體”的力學數據可以(通過神靈)計算出來。然而,如上所述,如果世界是無限大的話,這個“整體”就并不存在、更不可能計算了。當然,如果世界是有限宇宙的話。則拉氏決定論的表述原則上是正確的;其缺陷乃在于并未確定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的情況下就按有限宇宙來表述了。

    那么,世界究竟是無限還是有限的呢?這個問題乃是哲學和科學中的難題,需要另作專題研究。但從邏輯角度來看,無限空間和世界起點乃是兩個最不可理解且難以想象的東西;“無限大”意味著永無止境、永未完成之狀,不當為已經“是”的存在物之空間;而“世界起點”則意味著毫無憑依的突然創(chuàng)造,永遠不可解釋者!反之,如若世界是有限無邊的閉合宇宙的話,則可有合理的邏輯意義。因此,有限宇宙和決定論世界至少也是可能存在的情形。并且,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也沒有什么可擔憂的:因為一方面,世界之巨大和復雜已使世界和人生的未來絕不可詳知,人們還是永遠面臨著未知的命運,前程總是新景;另一方面,在因果規(guī)律的決定論世界中,人的思想行為也是事物因果鏈條的構成環(huán)節(jié)(即人的心理意愿會通過其神經生理機制參與決定下一步的事物發(fā)展),從而人生的理想和奮斗仍有意義和必要,未來仍然需要自己去爭取(即人生是組成決定論的構元而參與未來的決定,而不是決定論世界的外在等待者),并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14]。所以,對于我們的人生來說,世界是不是決定論的并無實際的不同,前程仍然常新,成功仍需奮斗。

篇7

(一)確立科學的論文寫作理念

馬哲認為,矛盾既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也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力。這就啟示人們,論文寫作作為一個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問題而試圖對其給出科學認識或合理解決問題的活動,無疑須將“及時發(fā)現問題、深刻揭示問題和完美解決問題”視為寫作者應該確立的寫作理念。該理念表明,論文寫作既要正視和分析問題,更應探索問題的妥善解決方式,因為任何不能在及時發(fā)現和揭示問題的基礎上去完美解決問題的論文寫作,即使它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及規(guī)律,但如果此寫作活動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規(guī)律性的科技價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價值,該寫作活動就會因背離了“在發(fā)現和解決問題中促進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這一寫作的真實追求,而難以成為人們普遍認可和欣賞的高質量論文。

(二)提供必要的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寫作方法是為完成論文寫作目標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論文寫作中,盡管寫作者會采用一些具體的寫作方法譬如分析與綜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學思維的影響,這些方法在寫作中的運用往往呈現出單一化或固定化的傾向。而馬哲思維強調用整體、聯系、系統(tǒng)和變化發(fā)展的視野來對待寫作,可以為寫作者提供必要的寫作方法。

(三)指明具體的論文寫作路徑

首先,馬哲的唯實思維和辯證思維為論文寫作指明了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實事求是,也指明了寫作的根本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唯實思維提醒人們,論文寫作只有在尊重論文創(chuàng)作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順利展開。辯證思維則告訴人們,論文寫作只有運用辯證思維,突破單一性,實現多樣性,突破孤立性,實現整體性,才能達到寫作目的。其次,馬哲的實踐思維為人們標識出了一條“在寫作實踐與寫作計劃辯證關系的展開中完成寫作”的路徑。論文寫作是一個“寫作實踐—寫作計劃—寫作實踐”多次反復的過程,人們只有沿著這一寫作路徑,才能逐漸接近寫作目標。

(四)激發(fā)積極的論文寫作精神

首先,馬哲的實踐思維和唯實思維,能夠讓論文寫作者在尊重實踐的基礎上擁有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寫作精神,使寫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馬哲的矛盾思維能讓論文寫作者在承認、分析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擁有尋根究底、勇對困難的開拓精神,使寫作者能夠把那些人們不大追究的問題作為“問題”進行大膽的懷疑和追問,為設計新的寫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馬哲的批判思維和反思思維能讓寫作者擁有對其寫作的前提、基礎、方法、過程或結論等進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寫作者以獨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構取代依葫蘆畫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獨創(chuàng)的論文寫作成果

馬哲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哲學,其思維特征與致力于形成獨創(chuàng)性學術理論成果的論文寫作,在尊重實踐、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這使得馬哲思維一旦融入論文寫作中,就會讓寫作者在立足實踐的同時,一方面能夠展現自覺進取的意識和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將自己置于寫作主體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夠以實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態(tài)度去盡力發(fā)揮其作為寫作主體的創(chuàng)新能動性,使論文寫作目標由可能變?yōu)楝F實。這對于提升論文寫作者的能動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論文成果,無疑具有現實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論文寫作中的哲學思維缺失狀況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馬哲思維運用狀況,筆者經過對湖南理工學院365名大學生的論文分析及問卷調查,發(fā)現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存在“馬哲思維貧困”的現象,馬哲思維的缺失狀況令人擔憂。

(一)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的缺失種類較多、缺失程度較大

實踐思維、唯實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和反思思維是五種常見的馬哲思維。為測定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運用這五種思維的程度,筆者將它們被運用的程度設定為四個可參考的項,即“運用很充分”“運用比較充分”“運用不大充分”“運用毫不充分”,并分別記4、3、2、1分。按照這種方法對大學生論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五種馬哲思維在論文中運用程度的平均數值分別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處于1分至3分之間。這說明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的缺失種類較多,而且馬哲思維的運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馬哲思維教育

筆者在問卷調查中給每一個影響馬哲思維教育的因素子項列出了四個可選答的項“很認可”“比較認可”“有點認可”“不認可”,并分別記4、3、2、1分。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馬哲思維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體現為:(1)教師因素,包括馬哲思維教育內容缺乏,馬哲思維教育方法不當,馬哲思維教育與論文寫作教育脫節(jié)等,影響均值為3.54分;(2)學生因素,包括學習馬哲思維無興趣,不用心把握馬哲思維,不主動在論文寫作中運用馬哲思維等,影響均值為3.52分;(3)學校因素,如不重視馬哲思維教育在論文寫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響均值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為影響大,4分以上的為影響很大,那么可以看出,這三大影響因素的均值都處于影響大和影響很大之間,說明教師、學生、學校都是影響馬哲思維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這就告訴我們,如果馬哲教師只是一味強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論文寫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學生學習馬哲思維態(tài)度不積極,或者高校不善于處理馬哲思維教育與論文寫作教育之間的關系,那么都將極大削弱馬哲思維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為導向的培養(yǎng)對策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哲思維以提升其論文寫作能力,對于高校來說,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經告誡人們:“哲學思維必須加以發(fā)展和鍛煉,而為了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2]465問題是,我們在加強馬哲思維教學的同時,切忌泛泛而談,而須在培養(yǎng)內容和培養(yǎng)方法上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

(一)有針對性地安排馬哲思維培養(yǎng)內容

這主要是針對一些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諸如自以為是、探究問題能力不足、滿足于即時求解等問題,借助相關的馬哲思維教學,讓大學生把握論文寫作的技巧。其一,學會對論文寫作的正本清源。馬哲的唯實思維和實踐思維主張人的思維必須與客觀實際保持一致,并且強調實踐是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唯一活水源頭,為人們寫作論文給出了“本”“源”問題上的答案。所以,在馬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揭示唯實思維和實踐思維的科學性、客觀基礎和必要性,引導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尊重客觀實際和實踐,自覺摒棄神秘主義、先驗主義和經驗主義,以確保自己的寫作活動能夠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來之源。其二,擅長對論文寫作對象的窮根究底,即將寫作對象所涉及的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發(fā)掘出來,以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為此,教師可以運用馬哲的辯證思維,如整體思維、聯系思維和矛盾思維啟發(fā)學生。其三,在論文寫作中展示具體理性。為了幫助大學生揭示論文寫作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教師應特別向大學生闡明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認識、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guī)律時是如何運用“從抽象到具體”這一辯證邏輯思維的,使大學生面對論文寫作對象時能夠從對該對象的感性認識出發(fā),經抽象思維,形成對其某一特性的簡單理性認識,再通過拓展和深化,達到對該對象諸多特性乃至本質或規(guī)律的復雜理性認識。實踐證明,大學生只有經常接受辯證邏輯思維的訓練,其在論文寫作中才能不為細枝末節(jié)所惑,而在反復的思維訓練中求解出寫作對象的本質與規(guī)律。其四,精于對論文參考文獻的理性批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敢于對參考文獻予以理性的質疑和評判,既善于發(fā)現其不足,又要確保其合理性,使大學生自覺擺脫落后觀念的束縛,培養(yǎng)其運用參考文獻的能力。而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有必要向他們闡釋馬哲是如何運用實踐的武器對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等哲學思想進行深刻批判的,使他們在領悟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對參考文獻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對基于批判他人文獻而形成的論文,作者要進行合規(guī)律與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進一步完善論文思想。

篇8

題目:血、汗、淚:“日神-酒神精神”下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的研究

Blood,Sweat,andTears:AStudyonJackLondon'sNovellaTheGameunderApollonian-DionysianSpirit

選題依據:(包括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的有關情況)

目的: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是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風剛勁,熱衷在文學中探尋生命和自然的本質,在美國甚至世界文壇“自然主義”文學中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在對杰克?倫敦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的哲學思想中,尼采的哲學的影響最深(白淑榮2),學界對杰克?倫敦“自然小說”中尼采哲學滲透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學術界對杰克?倫敦在“自然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極大關注,卻忽視了其在另一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一領域便是拳擊文學。在對國內外拳擊文學研究進行檢索之后發(fā)現,學界對拳擊文學的準確概念尚無定論,普遍認為拳擊文學是拳擊運動市場化的一部分(Mitchell225)。類比體育文學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拳擊文學定義為“從拳擊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現實情況出發(fā)所進行的文學性虛構”(申相星29)。杰克?倫敦作為美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拳擊文學作家(Mitchell225),其拳擊小說理應受到讀者及學術界的重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填補文學界對杰克?倫敦拳擊小說研究的空白,以杰克?倫敦作品中最為核心的尼采哲學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尼采的代表性思想“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拳擊小說上的體現程度及體現方式,證明“日神-酒神精神”是杰克?倫敦拳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導哲學主題,更是一大創(chuàng)作特色和標志。

意義:

拳擊文學是杰克?倫敦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與其非拳擊文學擁有相同的文學地位。同時,拳擊文學作為“體育文學”這一更大類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注。研究“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小說上的體現,不僅僅可以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是對體育文學所承載的哲學內涵愈加深入的挖掘,對學術界具有雙重意義。

國外研究情況:

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檢索表明,在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研究這一領域里,成熟的學術研究非常匱乏。實際上,自杰克?倫敦的第一部拳擊小說誕生起,學術界和評論界便對之采取忽視態(tài)度,沒有以嚴肅、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予以對待。富蘭克林?沃克評價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蹩腳?貝路》為“杰克?倫敦最差的小說之一”(Mitchell226),凱文?斯達在其為小說《月亮谷》所做序言中,對主人公比利?羅伯特的拳擊手背景只字未提。直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文學界才出現了少量對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的研究,且研究大多數局限于對其拳擊場面描寫“真實性”(Mitchell229)的探討,而未深入至主題及哲學內涵層面。

國內研究情況:

反觀國內,學界對杰克?倫敦文學的研究更為局限,在中國知網核心期刊總庫中以“杰克?倫敦”為關鍵詞檢索,所得結果60%以上都是對其“自然主義”小說《野性的呼喚》、《海狼》和《白牙》的研究,而其余研究也大多關注杰克?倫敦的政治觀和超人思想,極少涉及“日神-酒神精神”,更未見對其拳擊文學的分析。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將嘗試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并試圖為后續(xù)研究打下基礎,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為體育文學的研究提供新的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預期結果

主要內容:

本文的寫作基于廣泛閱讀,包括杰克?倫敦的小說《拳賽》及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國內外各評論界批評文章,以及文學理論和哲學理論的相關文獻。

寫作內容主要分為:1、“日神-酒神精神”的概述;2、利用“日神-酒神精神”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進行文本分析,具體包括(1)情節(jié)分析,(2)人物分析,(3)寫作手法分析;3、綜合文本分析,總結出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在“日神-酒神精神”視角下的文學意義和哲學內涵,并得出其拳擊小說作為傳達“日神-酒神精神”的載體之一所具備的獨特性。

預期結果:

本論文試圖證明尼采的“日神-酒神精神”不僅僅是杰克?倫敦的“自然主義”小說的核心哲學思想,也是其拳擊小說中的重要哲學主題,是杰克?倫敦創(chuàng)作藝術的一大特色和標志。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杰克·倫敦拳擊小說:《拳賽》。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對于作家作品、相關評論等文獻資料的閱讀,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整合。2、邏輯分析法,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找出內在聯系。

論文進展計劃

6月10日論文撰寫工作啟動,通知學生暑假論文選題,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7月15日——8月31日學生閱讀文獻,撰寫開題報告

9月1-6日學生將論文開題報告交給班長,統(tǒng)一匯齊后交給外語系負責老師。

9月15日前外語系根據學生選題分配論文指導教師,通知學生與指導教師見面,制定科研工作計劃。

9月30日前填寫畢業(yè)論文任務書。

10月31日前查閱資料、處理數據,完成論文寫作大綱,交給指導教師審定。

11月30日前按指導老師審定后的提綱完成初稿,交給指導教師審閱,進行論文中期檢查。

12月20日前按指導老師意見完成初稿修訂工作,提交論文二稿

1月10日前提交論文終稿,交給指導教師,進行論文初步評定。

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

摘要:開題報告是本科論文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基礎,為提高大學生開題報告的質量,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本文結合實踐教學工作經驗,總結了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幾個問題,并進行了必要的闡述。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1.前言

本科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是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的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過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能力,提高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因此,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在培養(yǎng)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畢業(yè)論文(設計)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做好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對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的畢業(yè)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題報告是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為闡述、審核和確定畢業(yè)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報告,它是實施畢業(yè)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jiān)督、檢查和保證畢業(yè)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與學術著作撰寫的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2]。為提高大學生開題報告的質量,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我們在本文中對大學生開題報告的目的和在開題報告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做一個簡要的闡述。

2.開題報告答辯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通過“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答辯”的形式組織專家對大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進行審核和檢查,其目的主要是(1)檢查學生閱讀的相關文獻是否充分;對研究背景的了解是否深入,全面;對國內外研究工作的具體進展是否了解的全面、詳細;引用的資料是否具有針對性,可比性;(2)檢查學生是否充分具備完成論文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相關知識;(3)檢查學生所選課題是否符合其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上的意義或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其專業(yè)方向上從事科學研究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4)檢查所選課題的研究內容是否適中,是否適合于本科生的特點和畢業(yè)論文的時間要求。(5)檢查學生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是否合理,是否切實可行等等。為有助于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順利進行,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答辯”中,專家組還針對具體的檢查結果對學生及其指導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因此大學生的論文開題報告應主要針對以上目標和要求進行準備。

3.大學本科生開題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

實踐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大學本科生的開題報告中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開題報告題目中出現的問題

開題報告題目是畢業(yè)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因此開題報告題目應該結合具體的研究對象,盡量簡要概括出所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此要求題目既要準確又要規(guī)范,既能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又能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開題報告題目中的用詞造句要科學、規(guī)范。在開題報告題目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個是所選題目過大,過于籠統(tǒng)。例如2006年我校有個學生的題目是“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性質研究”。眾所周知,稀土過渡族化合物有很多種類,每一種又有多方面的性質,因此從題目上根本得不到論文選題所研究的具體內容。在開題報告題目中另一個常出現的問題是題目與將要研究的內容不符,例如2004年我校有個學生的題目是“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答辯中發(fā)現其研究內容是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熱膨脹性質。雖然2∶17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熱膨脹性質與其結構和磁性有關,但很明顯這個題目與具體的研究內容是不相符的。實際上出現這些錯誤與指導教師的工作不細致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要求指導教師在開題報告的題目上要充分重視起來,嚴格把關。

(2)文獻綜述中出現的問題

文獻綜述,即論述國內外研究現狀,并進行分析比較,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密切相關,但又不能過于局限,過于局限就會忽略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關系,不能充分理解文獻的意義,不能準確地掌握文獻中的研究方法,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并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發(fā)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yōu)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實踐中常出現的問題主要有①文獻閱讀量少,信息不充分,特別是缺少對重要文獻的評述,反映出學生對研究狀況了解的不夠;②對文獻只引用,不評述,缺乏對文獻的理解,實際上是對文獻的羅列;③文獻綜述定性描述過多,缺少重要的定量的數據指標。例如2009年有個學生描述其擬研究的某種光致色變材料時,介紹這種材料最大的優(yōu)點是“電導率高”,這里就應該有一個定量的與其它相關材料的電導率的比較,作為其立論的依據;④引用文獻的結論時不加標注。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這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尊重。此外,在文中相應的引用之處必須加以標注;⑤對文獻中(研究內容中)中所涉及的特征量(研究目標)的含義不清楚,這實際上反映出學生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2008年有個學生擬研究的內容是某種有機分子磁體的結構對Tc溫度的影響,答辯中發(fā)現學生不知道“Tc”這個符號表示的是居里溫度,更不知道居里溫度的意義,甚至在反鐵磁材料的論述中還在討論Tc溫度。這個學生顯然不具備研究內容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文獻閱讀之前,應該補上這些必要的知識。這一點要特別引起學生注意,任何一個研究工作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以前沒有學到過的知識,因此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及貫穿整個研究過程之中都要不斷地去學習。另外,學生在文獻綜述中經常過多地介紹基本概念,占去了大量篇幅,實際上忽略了文獻綜述的主要目的。

(3)研究內容中出現的問題

研究內容應該充分考慮到本科論文的目的、特點和完成論文的時間要求,學生的研究內容計劃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研究內容過多、過泛,有些甚至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這在本科論文半年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其次是忽略了主次關系,研究計劃中對重要的問題沒有充分安排,而不重要的問題卻安排得很多,這實際上反映出學生對研究目標的理解還不夠。

(4)研究方法、技術路線中出現的問題

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本科論文應盡量采用已經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當然,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和技術路線,也常能得出創(chuàng)新的結論,但在本科論文階段,采用新的方法和技術路線時一定要慎重,最好有一定的預研工作作為基礎。在這部分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個是對已經成熟的方法介紹得過細,占去了過多的篇幅,另外一個是詳細描述整個實驗(或研究)過程,包括每一步的研究結果,似乎研究結果已經確定,全部研究工作已經完成。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的每一部分基本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開題報告之前為學生專門做一個專題講座,以提高開題報告的質量,這將有利于大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階段的工作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和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