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_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_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話語藝術論文8篇

時間:2023-04-03 09:48:5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話語藝術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話語藝術論文

篇1

護士語言的基本要求

1文明禮貌

中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孔子要求學生掌握的“六藝”中禮就為其首。約翰遜(美)這樣形容禮貌的作用:禮貌像只氣墊,盡管里面什么都沒有,但卻能奇妙的減少顛簸。對他人的禮貌,是對對方的尊重,同時也留給對方以親切、可信賴的感覺,能在有限時間內迅速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有利于進一步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的禮貌,最基本的就是遵循優(yōu)質護理服務禮儀中的“七有聲”,即患者入院有迎聲,治療時有稱呼聲,與患者合作有謝聲,操作失敗有道歉聲,患者咨詢有解答聲,接聽電話有問候聲,患者出院有送聲;另外,牢記患者的名字,并根據(jù)年齡或職業(yè)使用尊稱,也是禮儀的基本要求,切忌以床號或簡單的代號稱呼患者。

2真誠

真誠是有效溝通的前提,態(tài)度決定結果,真誠的態(tài)度能美化語言效應。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換位思考,學會用患者的眼光去看問題,用患者的心去感受問題,言語中體現(xiàn)對患者的理解和包容。真正履行“七不講”,即不講不耐煩的語言,不講訓斥對方的語言,不講為難對方的語言,不講挖苦對方的語言,不講侮辱對方的語言,不講庸俗的語言,不與患者發(fā)生爭執(zhí)。注重細節(jié),無論事情大小,及時解決患者的難題,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定不能敷衍了事,應取得患者的諒解后請求相關人員協(xié)助解決。

3主動性

優(yōu)質護理強調主動服務,但一定不能單純機械地操作,要帶著愛心和責任心主動與患者溝通。主動詢問患者的需要、感受,做到“詢問在需求之前,服務在患者開口之前”。讓患者在每時、每刻、每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上都能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貼切服務,處處被尊重、被關心、被重視、被理解。當他們的正常需求得到滿足時感到滿意,潛在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動,最終表現(xiàn)為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否則,再專業(yè)、再高超的技能也不一定能得到患者的認可和稱贊。

4科學性與準確性

護士與患者交談,對于涉及患者的診斷、治療、病情和預后,必須使用科學的語言,使用有理有據(jù)、真實可靠和有事實根據(jù)的語言,切不可隨便亂說或不懂裝懂。對于涉及數(shù)量的解釋,盡量避免用“多”、“少”之類的形容詞。例如新生兒脫水熱的護理中,對于“多喂水”這一要求,成人和兒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只有根據(jù)患兒的體重及體溫,計算出所需的水分,并以毫升數(shù)告知,對于老年患者,還必須以所使用的奶瓶容量為單位具體告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嚴謹性

保護患者的隱私及不在不適宜的場合討論病情。特別是對手術中的患者,可能會把無意中聽到的病情描述和自己聯(lián)系到一起。曾有一位患者在剖腹產麻醉清醒后迫不及待的詢問自己的子宮肌瘤和術中出血情況,原因就是在手術過程中模模糊糊的聽到醫(yī)護人員提到“子宮肌瘤、大出血”等字眼,雖然手術過程很順利,手術醫(yī)師討論的是其他患者,且經(jīng)過及時的解釋也消除了患者的顧慮,但在醫(yī)師進行解釋前已經(jīng)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了傷害,由此也會降低患者對醫(yī)療行業(yè)的慎獨精神的評價。

6適當?shù)姆答伡记?/p>

交談中,注意觀察對象的表情、動作等非語言表現(xiàn)形式,以及時了解對方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對老人和兒童,應適當重復,對于術前或特殊檢查前的準備,要及時評估對方的接受程度,必要時可請對方復述一遍,并適時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語言,提升患者的自信感。當發(fā)現(xiàn)對方不正確的言行或存在問題時,應首先肯定對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議的方式指出問題所在,易于接受批評和建議。

重視語言交流時的細節(jié)處理

細節(jié)處理包括體態(tài)、儀表、環(huán)境、聲調、語氣等。細節(jié)決定成敗,溝通交流要取得滿意的效果,細節(jié)的處理很重要。交流過程中注意運用合適的表情、動作和語調,并與所要傳達的信息內容相配合。如在傾聽的過程中注視對方的眼睛、不做無關的事情、及時反饋表示自己的專心,又如不在表示同情的時候說笑。

特殊情境下的語言藝術

1臨終患者及家屬的語言技巧

死亡是人的自然歸宿,每個人都無法超越自然規(guī)律,患者經(jīng)過醫(yī)護人員盡力搶救仍然無法避免死亡時,應幫助患者及家屬坦然面對。切忌在死者及家屬面前說笑、打鬧、說不敬的話語,隨便談論死者病情及隱私。應避免使用人們忌諱的“死”“死亡”、“死了”等刺激性的詞語,而使用“逝世”、“去世”、“走了”、“沒了”等非刺激性語言。對家屬過激言行要寬容、理解,對于明顯干擾正常醫(yī)療秩序,影響其他患者的行為,護士則應指出、規(guī)勸這種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就事論事,最好不要將其行為歸為“德行”如何而加以指責。

2發(fā)生糾紛時的語言技巧

篇2

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是靠教師的語言藝術吸引而產生的。學生學習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核心,在于教師在語言上的吸引、誘導和導向作用。我們只有把學生本能的學習動機開發(fā)出來,把學生的學習動機,本能的轉化為更高層的主動學習、“自我”學習,那么學生在任何時候學習都會收到良好效果。因此,體育教師的課堂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言藝術的要求

1、純樸明了。教師的語言要有風格,純樸明了是教師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更是語言表達的一種風格。這體現(xiàn)在:樸實的話語、豐富得體、自然大方、簡單明了、語速適中、立意創(chuàng)新。

2、變序創(chuàng)新。教師的工作是復雜動態(tài)創(chuàng)新的,所以要求教師在語言表達上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性。教師必須真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點和啟迪,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安排設計語言表達的順序先后,讓學生欣然接受。

3、反復強調。在教學中,關鍵問題教師必須反復強調提醒強調。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學習動機主要體現(xiàn)在“玩”上,這就需要教師反復多次地提醒、矯正、督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

語言的藝術技巧

1、聲調變化。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除了要豐富、自然外,還有一個語音語調的變化。如果教師的表達能力較差、呆板,沒有變化,學生就會覺得教師說話沒有水平,這就直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語言要有抑揚頓挫,聲調變化。讓學生覺得真摯、懇切、生動愿意接受。

2、語速變化。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做到語速適中,語言流暢自如,有自己的表達特點和風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輕、停頓等等。

3、語態(tài)變化。語態(tài)變化在體育課中非常重要。教師的語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諧自然、動情動聽、入化傳神、富有感染力。但體育教師僅僅依靠口齒伶俐還不夠。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還要把肢體語言、心理語言與生動明了、準確自然、恰到好處地語言表達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準確,有藝術魅力。

4、風趣幽默。幽默(hunour)是外來詞,意識是語言、動作有趣,招惹人笑。從語言藝術方面來看,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教師高品位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影響力不僅僅是博人一笑,還會使人獲得精神,加深記憶,活躍教學氣氛,保持良好師生關系。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語言。語言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從猿古人到人類,中華民族經(jīng)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使語言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升華,并且固定為普通話。語言的固定化,使人與人之間溝通更加和諧,情感得到升華。

教師的語言是一門學問,教師必須修整、簡練自己上課時的語言。

篇3

語言藝術需要針對性

做政治思想工作,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說,語言藝術要有針對性。語言有針對性必須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看清對象,因時制宜。切忌信口開河、言不得體、無的放矢。在做學生思想工作中,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等,去選擇交談方式和交談內容。以往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性別不同、思想覺悟不同、性格不同,其接受理解語言能力不盡相同。老師必須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確定語言的內容和形式。例如我們老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或批評犯了錯誤的學生時,對外向型性格的學生來說,教師過重的語言對其來說無所謂,但對于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就不同了,學生會覺得受不了,所以,對于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只能點到為止。同女生交談時,有時需要“迂回曲折”,對男生則可以“平鋪直入”。教師的交談必須講究藝術,特別講究語言藝術,因為語言的交流還受交流場合的影響與制約,教師要求語言內容和表達形式同所在場合的氣氛相協(xié)調,就不可隨心所欲,不看場合,信口開河。因為眾所周知,在談話時,不同的環(huán)境和氣氛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這些都會影響到談話的效果。比如牽涉到個人私隱的,或比較嚴重的問題的等,都應在辦公室或室內交談,不應在人多或比較嘈雜、復雜的地方交談。當然,對于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還可選擇室外交談,如校園散步,或在僻靜的地方交談等等。做學生思想工作,與學生談話,教師需要選擇談話時機,如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思想政治上要求進步,或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心情煩躁、情緒低落,或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波動很大,處在十分矛盾之中,并且猶豫不決、無所適從,或受批評或受到處分后思想不通,受到表揚或獎勵后驕傲自滿,或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情緒激動等等,此時就是談話的最好時機,必須在事情發(fā)生之后立即進行,絲毫不能耽誤,否則,時過境遷,就失去交談的良機,效果就不理想了。

語言藝術需要幽默感

哲學家曾說過,幽默是人們哲理和情感的統(tǒng)一,是人們才學、知識、靈感、智慧等結晶,同時也是語言交流的劑和調味品,它能使人們在愉快的笑聲中消除緊張、愉悅情懷、溝通感情、領悟哲理。不難看出,幽默在與學生交談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幽默的語言在與學生交談中能融洽現(xiàn)場氣氛,使老師與學生都感到輕松愉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語言交談特別是在氣氛緊張的場合,恰到好處地使用幽默語言,往往可以使緊張、窘迫局面在笑語中變得輕松、活躍起來。一般情況,當學生犯錯誤時,有的學生情緒上顯得比較緊張,語無倫次。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幽默語言可能迅速打破過于拘謹?shù)恼勗挌夥?。幽默的語言也能縮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心理距離,更有利于溝通師生感情。老師要有駕馭談話主題的藝術,能控制混亂的場面。幽默的語言,可以幫助老師駕馭談話主題,而且談話主題更生動含蓄并富有哲理,比直話直說更具啟發(fā)性,更有說服力。平時,一句幽默的語言,一句詼諧的俗語,能把深邃的見解、智慧的語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語言藝術需要邏輯性

教師與學生交談中,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語言的本意,要明白語言所表達的基本含義。這樣,就要求教師在談話中語言要通俗易懂,讓學生一聽就明白。如果教師語言抽象、難懂,全是一堆大道理或名詞術語,學生比厭煩,也聽不明白,更不能影響其心理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談中,語言需有邏輯性,應通俗易懂,不能晦澀,不應該過于專業(yè)化、抽象化,交談語言應樸實、真切,不要夸夸其談,濫用詞匯,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有故弄玄虛之感,影響老師形象。老師應該用樸實、通俗、真實、形象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如今年在我們系里的一次工作安排會上,筆者作為布置工作的人,講話時不拖泥帶水,直奔主題,布置了工作。筆者又說:“我不想多說了,少講多做嘛,大家都懂,三擔牛屎六苕箕,任務明擺著?!眳慕處熍c學生都點了點頭,隨即發(fā)出滿意的笑聲。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中,老師語言要講究藝術,不但要通俗易懂,還應做到簡明,有,突出真情實意重點。因為,簡潔的語言,有真情實意的語言,最能使學生接受。

語言需有感染力

篇4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性研究框架,根據(jù)課題組實際收集整理的西安當?shù)孛耖g“非遺”音樂資源為實驗性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共4節(jié)(8課時)的講座課,由一名教師分別在西安兩所高校(師范類、非師范類各一所)公共藝術課堂開展試講,同期進行問卷調研與意見反饋。選定音樂類型包括:西安鼓樂、藍天普化水會音樂、閻良特技嗩吶、周至厚畛子山歌、高陵洞簫藝術、周至殿鎮(zhèn)八卦鑼鼓。講座由一名主講教師主持,并邀請民間音樂傳承人承擔講座中音樂演示及部分內容的講解。講座調查問卷分A、B卷,各40項五級態(tài)度量表,以參與講座課的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A問卷旨在調查學生選課的動機,設計“在什么情況下會更多參與課程學習、在什么情況下會積極主動進行課程學習、不愿意參與課程的主要原因、選擇音樂課程的主要原因”等問題。B問卷收集學生參與本次講座課的體驗,問題包括“對演講者的評價、對聽講者自身的評價、講座內容、學習興趣、音樂體驗、欣賞習慣、學習經(jīng)歷、音樂愛好”八個方面。兩校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35份。

二、數(shù)據(jù)分析

A問卷對學生參與課程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92%學生會因為“教學內容有趣、實用”,89%學生會因為“喜歡教師的教學”來選擇課程。而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三種傾向:“希望得到好成績(87%)、學習讓我感到快樂(85%)、希望理解教學內容(83%)”,顯示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多來源于“內因”。與之相比,僅有少數(shù)學生受外界的動機刺激而更多參與學習,如“在課程的資金投入很多(35%)”和“希望學習表現(xiàn)超過其他同學(43%)”。學生選擇音樂課程的原因更多與個體興趣相關(“有利于個性培養(yǎng)與豐富”83%);其次為知識獲得(“課程內容總體感興趣”、“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都為76%)。同時,35%學生表示:會因“不喜歡該課程及學習內容”而選擇不愿參與課程。因此,興趣動機是影響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的決定性內因,而教學內容是影響學生課程參與持續(xù)性的重要因素。B問卷旨在獲取學生對系列講座課程的態(tài)度反饋。從課程內容看59%學生表示“能理解講座內容、61%學生表示在自愿條件下愿意全程聽完講座。大多數(shù)學生在講座之后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做出正面評價“講述內容的要點始終清晰(76%)、能感到不同內容間的關聯(lián)(78%)、內容與標題、主旨一致(83%)、講座方式與內容的結合恰當(81%)”。從教學組織方式來看,對于音樂傳承人走進課堂的教學模式,83%的學生認為“講解、演示很有意義”。同時,76%的學生表示:“講座內容促使我進一步思考”。63%的同學表達了“我有興趣再次參加同類型講座或課程”的愿望??梢姡瑢W生對音樂“非遺”的課程內容抱有很高的關注度及期望值,有組織、有計劃地課程實施將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就音樂欣賞習慣而言,86%的學生表示“我每天都會聽音樂”,音樂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對音樂欣賞渠道存在較大差異,與42%學生選擇“我曾自費購票觀看音樂會、演唱會”相比,83%的學生表示“我喜歡把音樂存在手機、電腦上”。但喜愛音樂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聽音樂最主要的原因是“會調節(jié)心情”(79%)。即使公共藝術教育面對的是非藝術專業(yè)學生,仍有65%的學生選擇“我在學校選修過音樂類課程”,上述關于“欣賞習慣”的調查數(shù)據(jù)明顯表現(xiàn)出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程度。談及音樂愛好,學生聽說過的音樂風格類型占前三位的是“輕音樂(82%)、搖滾(78%)、古典(74%)”。顯而易見最喜歡的音樂類型也是輕音樂占56%,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排在古典(33%)、搖滾樂(27%)之后列居第四。學生對于“沒怎么聽過也不愿意去嘗試的音樂”表現(xiàn)較集中,42%的學生選擇宗教音樂、37%的學生選擇戲曲??梢娛芰餍幸魳返臎_擊,加之學校對本土音樂文化滲透不足,學生對此類音樂的認同受到挑戰(zhàn)。問卷結果顯示:“非遺”音樂授課的形式是否生動,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生能否在課堂上學有所獲,這些都決定了課程的價值。用學生期待且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教學,將成為吸引他們對“非遺”音樂文化感興趣的理由。因此探究“非遺”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完善“非遺”音樂內容在高校公共藝術課堂的展開方式,是本研究的基點。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一)以師生對話為平臺展開教學

公共藝術教育不應僅限于對學生進行簡單音樂知識理論或技能的“培訓”,更不應被視作專業(yè)課堂之余的“放松場所”。而應著眼于促進學生的豐富文化體驗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將講授的過程看作是與學生地位平等的進行深入探討交流的過程,首先需要教學觀念的轉變。尤其對于音樂學習者,他們不是簡單的存儲知識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音樂與其他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并在與教師及其他同學的對話中獲取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以此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及評價能力。例如:在周至殿鎮(zhèn)八卦鑼鼓的講座中,由周至的鼓樂引申至中國鼓的文化功能,將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早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作為傳遞“鼓勵”、“激勵”的精神力量與學生展開討論。同時,在講座中引入對音樂價值及音樂本質的討論,分析音樂是與當?shù)厝嗣竦纳顮顩r、風土民情、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都密不可分,從而產生多樣的音樂風格,形成了各地區(qū)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偏好。由此闡述,音樂不僅喚起人們情感共鳴,產生愉悅感,更重要的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通過對此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能主動通過已知的材料探求未知領域的音樂,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去審視不同類型的音樂[10]。

(二)以音樂體驗為中心圍繞教學

音樂需要通過自身體驗而獲得感悟,純粹的講解不利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理解。本次系列講座課的調查結果也說明:參與式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產生更多積極的認同?!胺沁z”音樂的傳承多為即興的口傳心授。以往的教學過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確的音”,而忽略“即興演奏是一種音樂進行思維的基本方式”。然而若將課堂進行單純依照書面記譜衡量,以西方音樂為唯一參照物,這將與地方性音樂“傳承”的方式是不相符的,公共藝術課堂應該包容“不同的聲音”、分享“不同的觀點”,以多種形式豐富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厚畛子山歌的傳承人吳松軍先生,在講座中演唱二十多首不同內容、風格的山歌,形象地將厚畛子山歌南北薈萃的特點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近距離的“聽”山歌,“學”山歌,使學生還能接觸到音樂本體之外的其他東西,提高了參與度。高陵洞簫的傳承人胡永漢先生現(xiàn)場展示了高陵洞簫極具特色的“雙音代唱”、“喉音”的吹奏技巧,這樣的技藝如果作為音樂概念僅依靠文字去解釋,學生將無法體會洞簫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結合講座之后調查問卷反映的結果:83%的學生認為藝術家的講解演示十分有必要。因此,創(chuàng)造真實的學習場景,學生將容易獲得與音樂相關的若干親身體驗。當然,鑒于“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代表知識傳授的方法與技巧”,且傳承人由于尚不了解高校教學的具體情境,很難設計完整的教學內容,本講座課并未將傳承人置于課程的完全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則可以利用自身的語言及教學經(jīng)驗引導課程的發(fā)展方向,彌補以往過度依靠教師自己進行演唱、演奏“原汁原味”的地方音樂而造成的低效率教學。課程的設計應涉及理論、欣賞、技巧,且改變“單一性”,強調“差異性”,形成注重以“體驗與參與”為基點的公共藝術課程觀念。

(三)音樂與人文融合升華教學

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不是要求個別學生掌握演唱或演奏的技能,而是要讓更多學生體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胺沁z”音樂的傳承不應局限于“教”與“學”,“欣賞”也是一種傳承方式,若沒有觀眾,“非遺”自然會漸漸消失,因此它們的價值是對等的?!胺沁z”音樂的顯著特點表現(xiàn)在它的地域性,它是深受當?shù)匚幕绊懖⒋嬖谟谖幕械囊环N現(xiàn)象。因此,“欣賞”還應包括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化理解”。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藍田水會音樂,它反映著藍田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文化習俗、,具有特殊的功能、意義、價值。只有對其文化的深入理解,才能感受到音樂最真實的面貌,音樂才有被理解的可能。

(四)音樂與多媒體科技結合拓展教學

采取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實施直觀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周至殿鎮(zhèn)八卦鑼鼓及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均屬于百人綜合節(jié)目。其中的大型樂器是無法在課堂進行演示的,就可以用播放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同時播放視頻也成為課堂中無法還原真實演出場景最好的替代方式。例如為了使學生更加直接生動地學習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可以播放藍田水會音樂坐樂、行樂的視頻資料,來體會音樂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主奏樂器帶來的音樂風格的變化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是通過多種感官的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形成,因此,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若能結合教學方法并考慮學習者的因素,將對引導學生學習動機,產生注意起到重要作用。在多媒體的內容選擇上教師還應去探求視覺文化給學生所傳達的藝術與文化價值觀,將課程內容向貼近學生生活與興趣方向擴展。例如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節(jié)目《擊缶而歌》,作為周至殿鎮(zhèn)八卦鑼鼓講授的一部分。既介紹與鼓同源的“缶”,又再次強調“缶”與“鼓”“激勵”、“鼓舞”的相同文化功能。震撼的畫面、強烈的視覺刺激能加強學生對鼓樂內涵及外延的深刻理解。多媒體技術也成為課后拓展的有效途徑,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目前欣賞音樂渠道多是從網(wǎng)絡獲得,因此若能借助網(wǎng)絡平臺,利用課后的資源,將其成為課堂活動的必要部分,是符合學生音樂參與習慣的更好方式。

四、結語

篇5

對于文化館的發(fā)展來說,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存在統(tǒng)一性。由于人的素質是多元化的,有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技能素質,智力素質還有審美素質等方面。在現(xiàn)代,人的素質已經(jīng)不能單單靠一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只靠單方面的知識來實現(xiàn)了,審美素質也是一種基本素質,同時它也是作為素質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在文化館的基礎教育中,館內的系統(tǒng)訓練可以分為六大類,即學科類,思想品德類,文藝類,體育類,科技類,以及勞技實踐類。其中,文藝類主要是在文化館的文藝方面培養(yǎng)群眾們的興趣,愛好,與技能等等。通過一些文藝活動,如舞蹈,音樂,藝術作品欣賞,美術等活動,來培養(yǎng)群眾們的鑒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修養(yǎng)能力,提升自身的高雅情操,來引起群眾們對藝術的興趣愛好。所以,文化館應創(chuàng)造藝術性的教育培訓環(huán)境,應采用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對群眾們產生藝術性的教育影響,奠定文化館的以藝術為基礎的審美素質。從而使受教者全方面的發(fā)展自身的特長,展現(xiàn)出這種藝術教育的積極作用。這也就是為何在文化館的發(fā)展中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存在統(tǒng)一性的原因。當然,藝術教育也有它存在與審美教育方面的特殊意義,這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藝術教育優(yōu)勢是發(fā)展人的形象思維

藝術教育可以充分提高人的智力素質,發(fā)掘人的形象思維,這是藝術教育的優(yōu)勢方面。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人的思維的兩大類,兩者相互依賴而生。如果著重發(fā)展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就會形成不健全的思維模式,制約著一個人未來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一直以來,文化館的輔導與培訓過程中,也一直從科學的角度去完善藝術教育。我們知道,如果要使人全面發(fā)展,那么就必須采用藝術教育,來提升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發(fā)掘深層的潛能,促進人類在多方面的發(fā)展。通過審美教育對人形象思維的訓練、審美過程中不斷想象的實現(xiàn),藝術教育有助于審美方面形象思維的不斷發(fā)展,所以在文化館的教育輔導中必須開展藝術教育,才能使受教者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形象的聯(lián)系起來,形成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的健全思維。

三、藝術教育核心是對受教者進行情感教育

藝術教育可培養(yǎng)受教者的身心健康,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他們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個性。每一種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都建立于對審美感覺的切身體驗,這是一種超出單一知識的體驗。藝術活動可以在多方面的調動人們對它的興趣,豐富人的情感,從心里接受這種教育的,這也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特點。在文化館的輔導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美術方面的訓練來陶冶情操、充分認識社會與自我、還可以與時代交流,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形象思維,啟發(fā)自我的潛在力量,發(fā)掘畫中獨一無二的情感與時代氣息。席勒說:“道德的階段只有通過審美的階段才能實現(xiàn)?!碑a生特殊行為的動力便是情感,對美的追求便是來源于人們的內心,這便成為追求它的動力,所以,情感是教化人心的最佳選擇。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出受教者對美的追求,塑造受教者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科學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是身心受益,全面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

四、藝術教育可以培養(yǎng)個性提高素質

藝術教育中既含有美,又含有情。首先,文化館應重視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因為藝術教育可以與情感產生共鳴,感人心,莫過于情,受教者的情感來源于情感的認知,超過情感,又歸于情感是它的特點。所以,藝術教育的過程,是受教者帶著情感進入藝術教育的世界。在藝術教育中,讓他們進行藝術活動(唱歌,繪畫,跳舞等)或欣賞藝術(欣賞影視作品,閱讀文學作品等)時給自己帶來特殊的情感體驗,帶來歡樂。歌曲,舞蹈,字畫都給受教者們在視覺和聽覺等方面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這樣既影響到了受教者們的心里活動,又使他們的感情產生了變化,進而潛移默化的使他們的行為發(fā)生改變。在絢麗多彩、豐富斑斕的藝術情景之中,他們豐富了自我的情感,追求更高尚的情操,健全了自己心智,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fā)展。藝術教育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受教者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藝術家們給受教者們樹立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旗幟。齊白石先生曾經(jīng)為了抗議日本侵我,占我領土,拒絕賣畫給官家。另一方面,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本含義的藝術作品,就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藝術作品。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是在他雙耳失聰后,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對祖國人民的熱愛,是流傳于世的瑰寶。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時,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受教者們都有正能量的影響。

五、藝術教育可以開發(fā)大腦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文化館的教育與發(fā)展不僅僅影響著藝術方面的教育成果,還影響著我國文藝界整體的教育改革進展。我國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曾提出,要實施以培養(yǎng)人們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一代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的素質教育。在當今趨于知識經(jīng)濟時展的大框架中,每個民族的靈魂已經(jīng)受創(chuàng)新所掌控,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決定著它的發(fā)展和生存,掌握著他的命脈。藝術教育對開動人右腦具有顯著的效果,特別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前文所述,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構成人的思維的兩大要素。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思維受到了全面的開發(fā),他才會就有較高的可能性成功,從歷史長河中,不難看出,有成就的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們大多都是文理兼修的人。例如,牛頓,愛因斯坦,拉格朗日,達芬奇,楊振寧,魯迅,錢學森等人,他們對人類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這個他們右腦思維的靈活性有關,與開發(fā)整個大腦脫不了關系。如今,科學家研究腦部功能的研究結果顯示,創(chuàng)造可以使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互協(xié)調配合,是不可分離的,對于創(chuàng)造者來說,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種,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藝術教育,不僅可以教化人心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更可以開發(fā)人的形象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使其與抽象思維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思維能力--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六、總結

篇6

1.群眾文化藝術教育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日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質量也日益逐漸提高,關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群眾文化藝術已經(jīng)逐漸滲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內,自娛自樂文化傳播日益成為群眾實行自我發(fā)展的方式。長期來自群眾生活的文化藝術的傳播是相對迅速的,并且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廣泛行。群眾文化是通過個人創(chuàng)新,病采用自身的方式來傳播到每一個人那里。藝術是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社會逐漸發(fā)展、壯大,逐漸滲入到生活每一個方面。比如,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社會中,個人的審美理念、人際交往以及藝術思維等,藝術教育既是生活中所必須追求的,更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謀生的重要技能。當前社會發(fā)展是需要能適應社會的人,重視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才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提升到重要的日程上。

2.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是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群眾文化藝術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大力倡導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效弘揚正氣,提升自身素養(yǎng)等方面的作用,將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是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是源自古代文明,琴棋書畫就是最好的證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水平,能滿足精神文化生活活動,進而大大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yǎng),進而不但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教育,也能為社會營造好的氛圍。特別是我國正處在發(fā)展的關鍵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起到調節(jié)作用,也就是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參與者意識方面能產生積極效能。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力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方面的教育活動,能為在緊張勞動中的人們及時得到休息,調配多種矛盾,消除相關的隔閡,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構建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社會情緒的正面釋放,緩和社會矛盾,逐漸走向和諧。

3.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正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

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是提升整個民族審美的必經(jīng)之路。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與專業(yè)性的藝術教育存在差異,主要是面向基層群眾開展的自娛自樂。群眾文化藝術教育重點是藝術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通過提升廣大群眾的藝術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這里看重的是通過不斷學習的一個過程,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境界,提升個人的文化素質,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4.群眾文化藝術教育為推動社會發(fā)展提供精神支持

共同理想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整合與引導,群眾文化藝術教育具備整合效能。采用弘揚精神的群眾文化藝術品,通過開展利于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更好表達社會而和諧的理念,全面宣傳好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主張,讓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精神也能更好深入人心。強化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內,孕育著傳統(tǒng)的道德精華。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源自其群眾性與娛樂性的特點,起到陶冶與教化的作用,能有效塑造人的靈魂,鑄就好的精神品質,進一步豐富人的精神內涵,提高個人的文化精神,讓廣大人民群眾有好的精神風貌,進而振奮人的精神,培養(yǎng)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5.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推動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

文化繁榮的發(fā)展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進步是實現(xiàn)文化興盛德重要條件,可以說,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是與文化的繁榮、興盛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群眾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繁榮是為進一步提升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與凝聚力,這也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進一步激發(fā)整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方面的活力,提升國家的整體文化軟實力,這在國家全局中處于重要的地位。

二、結語

篇7

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光影效果常常根據(jù)構圖的需求來布置,從而傳達出不同的內涵。光與影能夠制造各種各樣的氣氛以及變化,引導人們進入“情節(jié)“,畫家根據(jù)作品的特點,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光線、色彩、亮度和反差,大膽地光線造型中突破用光上的概念格式化,通過合理的補光構思、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氣氛,喚起人們對畫中所表達的意境的聯(lián)想。由此看來,光與影參與油畫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是油畫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二、光與影在油畫應用中的代表畫家和代表作品分析

16世紀光與影運用的理性大師達芬奇恩格斯在他的名著《自然辯證法導言》中對歐洲文藝復興和達芬奇的評價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產生了巨人,同時也用美學理論和科學觀點來觀察人與自然的規(guī)律,在思維能力和性格方面的,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的巨人理論與實踐的相符關系的時代”。文藝復興思想的基礎是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人和自然地價值得到重新的肯定,光與影的藝術表現(xiàn)力的大師是達芬奇。他首先應用光線照射物體所產生的明暗層次在油畫畫面中塑造出立體的視覺形象。他認為“明和暗——光和影,再加上透視縮形的表現(xiàn)構成繪畫藝術的主要長處。試分析其著名作品《蒙娜麗莎》,畫家用層層推進的罩染法把柔美的明暗層次表現(xiàn)出來,使傳統(tǒng)女性特有的矜持和端莊得到真實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畫家的用光是講究的,他主張理性的應用光影,柔光中的光和影反差較小,用這種光線畫出的作品顯得柔和,畫中的人物的面孔雍容雅致。達芬奇充分利用物體的明暗關系塑造出優(yōu)美的形體結構,從而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和自然地魅力。

三、17世紀“光影藝術大師”倫勃朗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名譽,比名譽更重要的是自由”。這句話照耀著倫勃朗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理想,從他的作品中可以聽到金屬的聲音,能夠巧妙的解決光影在他作品中的表現(xiàn),明暗對比在倫勃朗的繪畫中獲得了新的藝術語言,在他的畫面上,光源只集中地照耀在最重要的主題上,次要的東西往往在陰影中顯露出一些微弱的亮光,而其他一切形象和色彩都消失在黑暗中。在他的藝術語言中,色彩是隨著光的變化明暗色塊的連續(xù)運動,由于光和色彩的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暗部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畫法,然后用明暗虛實關系結合色彩冷暖變化使畫面的空間感,體積感,造型感得到完美的烘托,這種明亮和陰暗的緊密交替在一起,真實的表現(xiàn)出荷蘭的光照。通過光與影技法的完美結合,拓寬了現(xiàn)實主義的廣度和深度,成為17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四、19世紀引用光與影的情感大師莫奈18世紀末,印象派大師首次把光源色引入繪畫,他們追求的是光和色的互相滲透的微妙關系,強調外光的真實感和畫面的第一印象。印象派摒棄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在光和色的表現(xiàn)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和色來謳歌表現(xiàn)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哲學中,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人類也應隨著事物發(fā)展的方向與時俱進。這一道理是這一時期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從而促使他們走出畫室,到大自然中去,他們開始認識到光影和色彩的關系,沒有光就沒有色彩,色彩起源于太陽光,這給繪畫藝術打開了新的探索境界。印象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莫奈,并始終堅持印象主義畫風。有一天,庫爾貝來看莫奈,正好浮云蔽日,莫奈有好一陣子不動筆,庫爾貝就問他為何不畫,他回答,我在等太陽。由此可見,莫奈對于外光是多么的重要,這對于準確表現(xiàn)外光,顯然有助于增添畫面情節(jié)的真實感,這種效果在他晚期組畫《睡蓮》得到完美體現(xiàn)。這是一個由陰影和光線組成的水上漂浮的世界,畫家把睡蓮作為一種元素,一種象征,一面鏡子,折射出世界上其妙魅力的光和影。畫中突破了形體的束縛,使畫家們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形成一種朦朧的效果。

四、結語

篇8

1.兒童畫的天真無邪

繪畫呈現(xiàn)兒童心靈的面貌,他們毫無掩飾、毫無保留地將內心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示出來,兒童畫率真、直接,傳遞的內容和情感生動感人。

2.兒童畫的夸張大膽

兒童的世界很簡單,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喜愛的對象會進行夸張的處理,大膽憑借自己的想象描繪著這個世界。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只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3.兒童畫的求多求全

兒童對世界認識的不完整性形成了兒童畫的求全性,兒童在繪畫過程中會把自己所看、所知、所想都羅列出來。他們不會考慮視點、構圖、排版、主次之分,只是單純地涂滿畫紙。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維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美感。

4.兒童畫的浮想聯(lián)翩

想象是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源泉。兒童的奇思妙想往往無章可循,表現(xiàn)在繪畫中更是趣味橫生。兒童的世界可以逾越現(xiàn)實的界限,他們纖塵不染的心靈正是幻想的源泉,他們看似無稽的幻想也正是當代藝術家所缺失的。

5.兒童畫的簡單稚拙

觀察兒童畫不難發(fā)現(xiàn),簡單的線條和稚拙的圖形是兒童畫最突出的特點。由于認知和描繪能力有限,兒童用自己的方式概括看到的事物。但是看似簡單稚拙的圖畫往往生動地體現(xiàn)出描繪對象的本質特征,兒童畫簡單稚拙的特性還原繪畫本真,值得藝術家深思。

二、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藝術語言

對兒童畫藝術的關注早在20世紀初便開始了,來自不同畫派的藝術家們?yōu)榱送黄谱晕遥_始追尋藝術本源,兒童畫作也曾同大師作品同時擺放在畫展中。畢加索曾經(jīng)說過:“每次見到小孩子在街上、在瀝青路面或在墻上亂涂亂畫,我都會停住腳步,他們筆下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總可以讓我學到一些東西。”又如法國畫家杜比菲也曾收集過未受過教育的兒童繪畫作品來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尋找靈感。兒童畫也深深吸引了當代藝術家的目光,他們由衷地感嘆兒童畫藝術語言的奇異與真實之美,致力于回歸真我,試求以兒童的視角及藝術語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如今,兒童畫藝術語言在當代繪畫作品中的運用為畫壇帶來一派生機。

1.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元素

兒童畫點、線、面的構成超乎常理,畫面大膽夸張,簡單卻生動有趣。兒童畫的色彩運用完全靠直覺,忽略事物的固有色,色彩對比性強,飽和度高,極富跳躍性與生命力。西班牙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霍安•米羅,他的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動物和靜物都采用兒童簡化的幾何線條和形狀進行表達,畫面簡潔而又不失生動,如他的《加泰隆風景》中的幻想,極富神秘色彩,又不失生動,畫面中黃色和橙黃的兩塊平面,相交于一條曲線。獵人和獵物都用幾何的線條和形狀描繪,一些不可思議的物體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認,有些好像暗示海上的生物或顯微鏡下的生物,頗具兒童般的爛漫色彩。中國漫畫藝術的奠基人豐子愷創(chuàng)作的漫畫造型也展現(xiàn)著他的童心未泯,其畫風天真質樸,饒富幽默,童趣十足,如他的《花生米不滿足》。當代還有許多畫家的作品呈現(xiàn)著十足的童趣,受到世人的喜愛,如盧梭的《夢》、夏加爾的《我與村莊》、保羅•克利的《嘮叨的機器》、齊白石的《牧牛圖》等,這些畫作無一不流露出畫家天真爛漫的情懷,親切自然,饒有情趣。

2.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情感

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創(chuàng)作受到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束縛和商業(yè)的同化,藝術家的真情實感或多或少地被無意識地隱藏。而兒童畫就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繪畫本身自然而然變成了單純的情感創(chuàng)作,觀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感染。所以當代藝術家模仿兒童的視角,期望能回歸真我,直接坦誠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在20世紀當代繪畫流派中,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主義中,畫家的作品呈現(xiàn)出新的生命力,這源于畫家對內心情感的尊重、慷慨的表達以及對兒童繪畫的“模仿”和“借鑒”。

3.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思維

當代繪畫與兒童畫之間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研究表明,兒童畫表面吸引人們的是其想象大膽,色彩明快,趣味盎然,而實際上兒童畫最珍貴的是暗含在這些表象特征之下的兒童精神和兒童情懷。他們不染世俗的心靈、純真自由的“無意識”思維模式是人類對生命的美好訴求,是繪畫藝術的本質和根源,這都與藝術大師的追求不謀而合。

4.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內容

兒童畫呈現(xiàn)的是一個沒有束縛、沒有疆界,純凈、自由的世界。一切事物在一個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兒童眼里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的內容。他們沒有被學院派的理論錨定,沒有高超的繪畫技藝;可是他們以獨特視角、充滿好奇的目光,為我們定格出了一個純真、瑰麗的世界。當代藝術家嘗試著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回歸真我,感受生命和自然自身的美。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擅長描繪花鳥魚蟲和山水,他筆下是一片清新真切的自然世界,他用兒童般單純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其作品常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漫畫大師豐子愷很愛兒童,他的繪畫選材理由很單純,只因看到了好玩有趣的事情便畫下來,作品親和力強,在各個階層都廣受歡迎。

5.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技法

繪畫不單純是技法的表達,更強調技法與畫家心靈的結合。通過對兒童畫藝術語言的研究,當代藝術家將兒童畫極具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自身對生命和世界的感悟結合于一體,形成自己美好的藝術愿景。兒童繪畫藝術彰顯著藝術的本質,是原創(chuàng)性最高的藝術形式。對兒童畫藝術語言的探索是許多藝術家終生研究的課題。國內外眾多藝術大師大膽地放棄了理性的創(chuàng)作與對技法的揣摩,他們開始思考繪畫的初衷和藝術的本源。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著鮮活的色彩、交錯的構圖、怪誕的想象。藝術家們應保持不泯的童心,將跳躍的生命力注入當代繪畫中。

三、結語

推薦范文
推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