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1 15:59:0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小說和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張藝謀電影的背景下,舞劇版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舞劇想要有所突破,抹掉人們腦海中既定的印象,十分不易。而如果只是把舞劇當作對小說的注釋,或者截成電影中幾個片段的組合,倒不如不做它。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確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這部舞劇一定要按舞蹈藝術自己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作,要讓觀眾在舞劇中獲得和讀小說、看電影不一樣的感受!
“生如高粱,死如烈酒”——以生命起舞
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一直苦苦思考《紅高粱》對于今天的人們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要如何通過舞蹈這種形式來詮釋作品的內涵?最初選擇《紅高粱》就是看中了它的題材和故事本身的立意,它所表達的情感較濃烈,且?guī)в猩烂},可以觸動觀眾產(chǎn)生共鳴,也非常適合舞蹈的表現(xiàn)——身體的舞動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生命力。因此把主題歸結到生命,恰恰是《紅高粱》今天的意義所在。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本來也隱含了一種對生命的嘆息和憂慮:似乎后輩人沒能活出祖輩那樣恣意的生命力。既然小說是在張揚生命的意識,那么舞劇也要把握住原著的精神內核,并且用身體的語言優(yōu)勢把這種生命張揚到極致。在適合舞劇語言的前提下,我們要求每個人物的性格必須鮮活,哪怕是反面角色,也要傳遞出那個年代的真實之感和旺盛生命力。
有了這個立意,我們的創(chuàng)作開闊了很多,從具體的事件中跳脫出來,也從狹隘的民族主義中跳了出來,所有的一切都和生命的狀態(tài)與態(tài)度相關。簡單地說就是人要怎么活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他們自己的答案,他們要有尊嚴地、自由地、有情有義地活著!因此盡管舞劇中有抗日情節(jié),但我們不想在舞臺上出現(xiàn)具象的抗日斗爭,更不想做成“抗日神劇”。最后全劇都未出現(xiàn)日本兵形象,只是出現(xiàn)過一次日本兵的黑影。我們通過汽車、刺刀、拒馬河等意象手段,留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去感受在那樣殘酷的環(huán)境下,人本能的求生存、求自由的抗爭精神:不管是日本人還是什么人,“我奶奶”“我爺爺”他們都會為了生命而抗爭。
我們在如何表現(xiàn)“高粱”上的思考也是和“生命”融為一體的。我們不可能在舞臺上“種”滿高粱,那樣舞蹈的空間就沒有了。就算在舞臺鋪天蓋地種上滿滿的高粱,舞臺的空間局限也不可能達到電影里一片的效果。因此我們和舞美商量,不能用寫實的手法,而必須作為一種精神空間來渲染處理。最終我們借用了高密的剪紙藝術,把高粱做成一種參天大樹般的感覺,直通舞臺頂端。它們不僅是背景,還可以平移切換空間。高粱本身還蘊含了一種人的氣質,體現(xiàn)中國人頂天立地,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在舞劇的結尾,演員的身影通過燈光投射到高粱上,仿佛巨大的人與高粱的雕塑。遭到浩劫之后原始的生命力依然頑強,希望的種子依然在這里生根發(fā)芽。人就是高粱,高粱就是人。
我們想通過紅高粱呈現(xiàn)一個群體的生命意識和精神世界,只有這樣,在今天這樣一個遠離生命抗爭的浮華的現(xiàn)代時空,紅高粱才可以帶來靈魂上的對話。我們最終為舞劇總結了八個字“生如高粱,死如烈酒”,它最能表達這部舞劇的精神內涵。
“重口味”——以情感敘事
我們習慣說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這常常讓舞劇的敘事陷入困境:戲劇性的要求和敘事手段的有限讓創(chuàng)作困難重重。當然,因為《紅高粱》的小說和電影為大家所熟知,舞劇省去了很多情節(jié)交待的負擔。但即使如此,舞劇仍然需要一個流暢的戲劇結構才能保證作品的戲劇性來支撐人物形象。而紅高粱的題材,注定了這部舞劇一定是濃墨重彩的“重口味”,一定要通過肢體行為把戲劇和情感的感染力放大到極致。
由此,舞劇中的人物、情節(jié)一定要簡化,要抽取最精煉的人物,把他們的關系和情感的主要線索拎出來,必須依靠情感線索以及情感鋪墊,讓舞劇中的人物鮮活起來。也就是說,要以情感去敘事而不是以情節(jié)去敘事,舞劇敘述的不是情節(jié)本身,而是事件輪廓中的情感起伏?;诖它c,我們舍棄的是具體的故事細節(jié),緊緊抓住的是強烈的矛盾沖突和情感表達。舞劇的做法更多是把故事的感受放大,或是把故事本身揉在有意味的形式里,同時在舞蹈形式里也有故事的要點,讓觀眾既讀懂故事,又看到舞蹈。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故事敘述并不那么直接,卻能清楚地讓觀眾“感知”:舞中有劇,劇中有舞。
經(jīng)過反復推敲,我們基本保有了《紅高粱》原著以及電影的主線情節(jié),“顛轎、野合、祭酒、豐收、屠殺、出殯”六大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有鮮明的故事背景與情感沖突,塑造了“我爺爺”、“我奶奶”、“羅漢大爺”等個體人物以及鄉(xiāng)親群像。我們決定一方面把舞蹈化的情節(jié)堅決保留,同時把內心戲加入到肢體語言中去:“顛轎”野性的喜悅與逼婚的悲涼形成鮮明對比;“野合”是沖破一切束縛的愛的噴薄;“祭酒”體現(xiàn)了人的現(xiàn)實生活與天地之間的虔誠對話;“豐收”是人們在田園生活中的寧靜與甜美心境;“屠殺”中面對血淋淋的殘酷,既有驚恐也有無畏等?!俺鰵洝币粓鲈陔娪爸袥]有,在小說中發(fā)生的時間和背景完全不同,但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一幕,因為它是適合舞劇的戲劇結構和情感邏輯的。在墨水河畔蜿蜒著送葬的悲涼,一群一群人由跪到站,到反抗,到赴死,完全用舞蹈語匯去表現(xiàn)生命被壓迫到極致狀態(tài)后的爆發(fā),去體味民族的覺醒。最后鄉(xiāng)親們踏著鼓子秧歌的步伐,迎著鬼子的槍炮而去,既寫實,又寫意,正是舞蹈行為對生命的一種放大?!巴罋ⅰ焙汀俺鰵洝边@兩場舞蹈很多人都看流淚了,我們自己場場看也場場被打動。有坐在第一排的觀眾說,他們看到演員們都是流著淚在跳舞,這正是舞蹈情感的力量!
情感足了,既推動了故事,也打動了人心。整部舞劇沒有在劇場里用上刺眼的投影字幕去補充故事,只借助少許旁白作為每個章節(jié)的“引子”,帶著觀眾通過舞蹈去感受故事脈絡,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去體會中國人濃濃的原始血性。音樂上我們也沒有套用電影中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歌曲。因為沿用電影配樂可能很容易討好觀眾,但也會掉進電影的印象而影響舞劇情感的抒發(fā)。所以舞劇的音樂全部是重新創(chuàng)作的,以渲染情感和沖突為主,音樂中帶有山東小調的色彩,它細膩、深情且有力量,沁人心脾也讓人內心流淚。
孫藝洲:古裝我想去嘗試,反映當代社會問題的現(xiàn)代題材我也想去嘗試。其他類型,跟喜劇片完全不一樣的,比如恐怖片,我也想去參與一下。
小資CHIC!:會不會排斥跟呂子喬相似的角色?
孫藝洲:如果是喜劇,如果是花花公子,如果是很多元素重合在一起,讓我去把呂子喬這樣的人物搬到另一部戲里,我是排斥的,這也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觀眾相信你,你卻把《愛情公寓》移植過來?,F(xiàn)在有很多這樣的片約找過來,想走這條捷徑,我都拒絕了,一個角色只為一部戲存活,我不是長著嘻嘻哈哈的臉,到哪都是吃這碗飯的人。
小資CHIC?。含F(xiàn)在你有挑角色的機會了,不再像以前完全是被動的接戲?
孫藝洲:以前是沒有機會挑選,能夠給你機會去演戲就算不錯了。演員這個行當,競爭非常激烈。現(xiàn)在的我在努力把自己的要求提高一點,盡量去拍一些能夠給我施展空間的戲。通過《愛情公寓3》,我演了很多角色,除了呂子喬,還有印度人艾派德、呂布和全身涂白的石膏人,還有男扮女裝。其實這是我《愛情公寓3》的最大收獲,可以讓我嘗試很多角色,也可以讓粉絲看到,原來孫藝洲不僅僅只是在逗我們笑,他演呂布也很像,男扮女裝也很美。我想達到這種效果。
小資CHIC?。耗阆M劢z看到你多面的地方,而不是這個單一面?
孫藝洲:呂子喬這個人物有他的缺點,《愛情公寓》這部戲的受眾群年齡偏低,基本上是80、90、00后,而且90、00后在不斷增加,他們喜歡好男人,喜歡在他們的世界觀里是好人的人,他們看了呂子喬,就會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孫藝洲就是這樣痞痞的,喜歡惡搞的人。其實我不是這樣的人,我想通過我的表演讓別人肯定我的演技。
小資CHIC!:呂子喬的深入人心從另一個方面也證明了你的演技。
孫藝洲:我不斷地在努力,到了第三季,我實在是在想方設法去改變觀眾對我的認知。
小資CHIC?。鹤罱稅矍楣?》被網(wǎng)友指責劇情抄襲,這對你們主創(chuàng)人員會有影響嗎?
孫藝洲:這些消息我們都知道,也有很多媒體來采訪我們。很多人說國內的劇和外國劇差距很大,但是總需要人去不斷努力進步,去縮短這個差距。我們在真誠地學習,吸取別人的精華,借鑒別人好的點滴,包括拍攝手法等方面。有人質疑我們,這是好事,能夠讓我們反思怎么樣更進一步將《愛情公寓》這個品牌本土化。但是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我們仍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
1 它是什么
什么是大數(shù)據(jù)?百度百科這樣定義:大數(shù)據(jù)(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guī)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yè)經(jīng)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業(yè)界將大數(shù)據(jù)的特點歸納為4個“V”――數(shù)量(Volume)、速度(Velocity)、品種(Variety)和價值( Value)。
2 它帶來了什么
當一波又一波的IT技術熱潮源源不斷地向我們鋪面而來的時候,你甚至都沒有做好準備,你都要開始迎接它所給你帶來的影響了。經(jīng)過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的推波助瀾下,大數(shù)據(jù)開始登場了。但它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2.1 預測未來
書中以Google成功預測了未來可能發(fā)生流感的案例來開篇,表明通過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可以為我們的生活起一個保駕護航的指向標。實質很簡單,技術改變世界。
2.2 變革商業(yè)
大數(shù)據(jù)所帶來的商機,同時會衍生出一系列與大數(shù)據(jù)相關的商業(yè)機遇與商業(yè)模式,數(shù)據(jù)的潛在價值會源源不斷地發(fā)揮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來有專門的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生成的一條數(shù)據(jù)產(chǎn)業(yè)鏈產(chǎn)生。由此,維克托預測了一個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催生的重要職業(yè)――數(shù)據(jù)科學家,這是一群數(shù)學家、統(tǒng)計學與編程家的綜合體,這一群人將能夠從獲取的數(shù)據(jù)中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結果。換言之,只要數(shù)據(jù)充足我們的一切外在的與內在的、我們不想讓他人知道的東西都會在這一群家伙的面前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為了避免個人隱私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被這一群人利用,維克托建議將這一群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使用數(shù)據(jù)為商業(yè)部門服務,而另一群人則負責審查這一些人是否合法地獲得與應用數(shù)據(jù),是否侵犯了個人隱私。
2.3 變革思維
書中所說:因為有海量的數(shù)據(jù)作為基礎,未來,我們可能更關注數(shù)據(jù)的相關,而非精細度。
3 它給教育什么影響和啟示
對于我個人而言,我更關心的還是相對較微觀的層面――思維的變革。思維的變革有三個方面,一是總體代替了樣本,二是數(shù)據(jù)的廣泛性比精確性更為重要,三是相關關系代替了因果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觀點都不是絕對化的,而是二者相較而言取更好。而二者相較的依據(jù)就是大數(shù)據(jù)的核心――預測,哪一個更利于預測,哪一個就更好。
杜威曾說過:科學的偉大進步,來源于嶄新與大膽的想像力。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校長舒大軍這樣呼吁:“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
3.1 技術改變教育
(1)班級授課制受到限制挑戰(zhàn)從原始社會的言傳身教、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私塾教學,到近代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而引發(fā)的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100多年來未曾改變,我堅信信息化會使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并引發(fā)一場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變革。
(2)技術延伸了人的大腦 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手機已不再僅僅是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它們可以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電子技術的交互性大大開發(fā)了人腦的功能,使虛擬的聽覺系統(tǒng)、視覺系統(tǒng)、感覺運動系統(tǒng)等有了進駐人腦的可能性,比如運動賽場上被譽為“刀鋒戰(zhàn)士”的的南非雙腿截肢運動員奧斯卡?皮斯托留斯,在2011年第13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中,依靠“鋼鐵雙腿“成功入圍參加400米半決賽,成為第一個在世錦賽上與健全人同場競技的雙腿截肢運動員。那推而廣之,殘疾的學生也有希望接受正常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他們別樣的人生。
(3)人機結合是現(xiàn)代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知識爆炸的時代,人要很好地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社會,人類的認知世界、駕馭世界的認知方式會越來越多地依賴人與智能設備的分布認知、協(xié)同思維?!睍r下學生逐漸出現(xiàn)“人機合一”的趨勢,從師生課堂授課到遠程授課,從紙筆考試到上機答題,從課堂一對多的授課模式到課后一對一的“微課”模式,越來越多元化的選擇使得學習變成一件高效的事情。
(4)學校不再是學習知識的唯一渠道比爾?蓋茨在2010年這樣說過:“五年以后,你將可以在網(wǎng)上免費獲取世界上最好的課程”, “而且這些課程比任何一個單獨的大學提供的課程都要好?!钡侥菚r候,不論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網(wǎng)絡課程中學到的知識,都應該被人認可。
3.2 大數(shù)據(jù)成就未來教育
隨著技術日益發(fā)展,迎來了欣欣向榮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我們要摒棄“差不多先生”,用數(shù)據(jù)來說教育、辦教育。
3.2.1 “云”技術成就大數(shù)據(jù)
目前,各種消費電子設備(新媒體終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品,云計算變革全面提高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將所有電子產(chǎn)品變成具備無限性能和容量的設備并使之互聯(lián)互通,現(xiàn)代社會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信息化將成為社會的、組織的、個人的基本屬性。它影響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對民眾的心理和意志影響重大,并間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jīng)濟。這也是網(wǎng)絡成為一個國家繼領土、領空、領海之后的第四空間,且其戰(zhàn)略地位更高于前三者的原因。云計算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從80年代到整個90年代的個人計算機的變革,第二次是90年代及最近十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變革,第三次就是“云”。PC機將計算帶給所有人,互聯(lián)網(wǎng)將信息帶給所有人,云計算將服務帶給所有人。云計算方便地提供無所不在的應用服務,于是就產(chǎn)生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比如:教育資源數(shù)據(jù)像網(wǎng)絡備課、網(wǎng)絡閱卷、遠程教學、課堂錄像、微課程、網(wǎng)絡閱卷、送教下鄉(xiāng)等;行政管理數(shù)據(jù)像協(xié)同辦公、學籍管理、教師管理、督導評估、招生管理等。
3.2.2 未來教育發(fā)展趨勢
(1)教育教學模式多元化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唯一渠道,教室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只有課標沒有固定課本,沒有區(qū)域統(tǒng)一課程要求,教學與學教并存,班級授課制被顛覆,許多與淘寶網(wǎng)相似的“淘教網(wǎng)”會應運而生。
作為一個魯迅的忠實崇拜者,看到魯迅雕像受此輕褻,我頗憤慨,大聲勸阻,那些游客才稍有收斂。回到賓館后,我還一直心緒難平,有人居然敢站在魯迅肩膀上,真不像話!想著想著,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說有人站在魯迅雕像的肩膀上,是對魯迅的大不敬,需要譴責的話;而我們在思想、精神、學識方面站在魯迅的肩膀上,則是對魯迅的最好繼承和紀念。那么,我們敢不敢站在魯迅肩膀上呢?
牛頓有一句名言,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歷代前賢的研究成果,像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笛卡兒等等,為牛頓的萬有引力等劃時代的三大科學定律發(fā)現(xiàn),奠定了雄厚基礎。而我們要想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建樹上超過魯迅,比魯迅走得更遠,同樣也應該大膽地站在魯迅的肩膀上,繼承他的思想遺產(chǎn),發(fā)揚他的批判精神,學習他的膽識風骨,光大他的未竟事業(yè)。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首先是行不行?要在過去肯定不行,那時魯迅是頭頂光環(huán)的上天神祗,是凜然難侵的文化旗手,是至高無上的思想主將,我們只有仰視的份,只能頂禮膜拜?,F(xiàn)在這已不成問題,經(jīng)歷了近30年思想解放的洗禮,我們的思想早已“沖破牢籠”,把魯迅從神還原成了人,對魯迅可以議論,可以批評,可以商榷,甚至可以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如果說杭州魯迅雕像前還有“禁止攀爬”的提示招牌,而作為思想和精神意義上的魯迅,今天,已沒有任何“禁止攀爬”的清規(guī)戒律來阻止我們站在魯迅的肩膀上。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其次是敢不敢?這需要的是勇氣和膽識。敢于超越前人,一代勝似一代,我們的事業(yè)才有希望。因而,不能因為魯迅是文化巨人,我們就唯唯諾諾,只能跟在他的后邊亦步亦趨;不能因為魯迅是權威泰斗,一言九鼎,我們就言聽計從,不敢表示任何不同意見。魯迅是文化巨人,但是是有歷史局限性的文化巨人;魯迅是思想大家,但是有瑕疵的思想家,并未窮盡真理,也非至善至美。我們要鼓足勇氣,破除迷信,無所畏懼,敢于站在魯迅的肩膀上,繼承他的偉大精神,也糾正他的偏頗之處;接過他的投槍、匕首,爭取投得更準、更狠;繼承他的思想,并賦予更科學更具時代性的內容。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關鍵是能不能?魯迅心胸開闊,“俯首甘為孺子牛”,肩膀也很寬,歡迎大家來站,但想站穩(wěn)卻沒那么容易,這得靠本事,不是誰想站就能站得上、站得穩(wěn)、站得住的。魯迅學貫中西,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洞察秋毫,許多人跟著學尚且學不了,又談何超越?有的人連魯迅的文章都讀不大通,不學無術,胸無點墨,還想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豈不是天大笑話。魯迅骨頭最硬,沒有一點媚骨,從不趨炎附勢,那些軟骨病,墻頭草,馬屁精們,恐怕也難取得與魯迅對話的資格,更遑論站在肩膀上。魯迅愛國情深,“我以我血薦軒轅”,那些不以國家民族為念者,無論名頭再響,“本事”再大,也不會受魯迅先生歡迎。魯迅先生普愛眾生,滿腔熱情,《一件小事》讓他感慨萬千,閏土、祥林嫂讓他牽掛再三,對阿Q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下某些脫離群眾、冷對弱者的“冷血動物”,也與魯迅格格不入,想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自然更是不可思議。
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當人們稱道他的偉大發(fā)現(xiàn)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所以能有這個發(fā)現(xiàn),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們一般多認為這是牛頓的謙虛,其實這更是一個事實,一個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客觀現(xiàn)象。
可咱們的人卻很難說出這個話來。我們更習慣于敬畏巨人,或把巨人頂在頭上頂禮膜拜,或跪在巨人腳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是大不敬!
孔子在春秋時代,還是與其他“家”平起平坐的。但自漢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就成了占領我們思想高地、理論高地、乃至文化高地的獨一無二的巨人。從此“天不變,道亦不變”,任是“城頭變幻大王旗”,改的只是朝與代,而孔子之“道”不變,“旗”也不變,孔子的地位越來越尊貴,直至被封為“萬世師表”,成為“圣人”。世界頂峰珠穆朗瑪峰都被人踩在了腳下,可孔子的肩頭,兩千多年竟然沒有一個人敢于踏越。歷代所謂的大儒,如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等,充其量僅是孔子儒家思想、理論的闡述者,只把儒學的“饅頭”來回咀嚼一番再喂給他人罷了。他們始終沒有也不敢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而是始終都虔誠地跪倒在孔子的腳下。我們從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就是要考生代“圣人立言”。代“圣人立言”,豈能高過圣人?!而已經(jīng)有圣人“原裝”之言了,那代言還有什么價值!所以科舉考試一千多年,累計考生數(shù)以萬計,試卷也數(shù)以萬計,光狀元就多了去了,竟然不曾出過一人、一文在思想見解上流芳百世。
也不是絕對沒有人試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連帝王都有人敢造反、敢,取而代之??傻踉幍氖牵徽撜l當?shù)弁?,照舊還是把孔子奉為巨人?!芭P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幾個試圖站在孔子肩膀上者,均被千夫所指,打翻在地?!叭龂睍r代禰衡因對孔子的儒術說三道四而被殺頭。明代李摯菲薄儒術,亦被主流思想和御用文人深惡痛絕。這種跪在巨人腳下而對巨人頂禮膜拜、高山仰止的現(xiàn)代版,則非的“頂峰論”“一句頂一萬句論”莫屬。
在這種凡是不拜倒在孔子腳下便格殺勿論的政治、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誰還敢、還能站在孔子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呢?沒站上去,就被拉下來打倒在地甚至殺頭了。如此,亦步亦趨地緊跟,不越雷池地高舉,凡事都從經(jīng)典里找根據(jù),金口玉言怎么說就怎么做,就成了鐵律。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就這樣匍匐在了“巨人”的腳下。最可怕的是,如此之下養(yǎng)成的奴才意識,使人從思想到軀體徹底地跪拜。曾看到一則史料,清乾隆時,一個英國人拜見乾隆皇帝。談到咱們的太監(jiān)制度,這個英國人說,把好好的男人弄成太監(jiān),是很不人道的。乾隆皇帝還沒有說話,旁邊一個名叫姚勛的太監(jiān)竟憤怒地斥責那個英國人:這是我們心甘情愿的,是皇上對我們的信任,你休得胡說八道。
跪倒在巨人腳下,永遠也不會比巨人看得更遠。只憑借“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天下也就永遠是帝王的家天下。
杜甫有一首題名《望岳》的五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钡歉叻侥芡h,匍匐在泰山腳下,何以“一覽眾山小”?
牛頓之前,被亞里士多德證明了的自然界的地面、落體和星體三運動,是不容置疑的定論。但是,他還是無視亞里士多德的權威,對這三種運動予以否定,完成了人類自然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其實,那時不迷信權威,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維的又何止牛頓,道爾頓之于原子學說,歐拉和柯西之于微積分,拉普拉斯之于太陽起源說,達爾文之于進化論等等,無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維的結果。
對于自然科學我實在不懂,這里更想說的是社會科學。同樣在這一時期前后,歐洲各種新思潮可謂洶涌澎湃,浪激云天,特別是法國,出現(xiàn)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思想家,他們果敢地提出要摧毀舊的政治體制,提倡人權和理性,用自由、平等和“天賦人權”、“在民”的旗幟號召人民,反對專制主義,實現(xiàn)民主和法治。這些思想當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十分推崇英國思想家莫爾、洛克的“初級階段”的民主和法治思想。但是,他們絕不把莫爾、洛克等當作高不可越的神明而甘愿龜縮于其腋窩之下,而是堅決地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提出全新的主張,終于打開了一片新的思想天空。
自孔圣人以降,我們的思想家在做什么呢?太早的不說,近點的如程顥程頤二老先生在著《定性書》、《識仁篇》,主張“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己之心,無異于圣人之心”。百年之后其四傳弟子朱熹先生進一步發(fā)展這種理學,主張“存天理,去人欲”。再后來終于出現(xiàn)了異端思想家王艮、李贄,他們盡管反對“存天理,去人欲”,卻不過停留在對人“吃飯穿衣,乃人倫物理”這種生理需求層面的肯定。繼而王船山老先生也只不過是在“理”與“氣”、“知”與“行”中轉圈圈,對于政治前途,他所強調的仍不過是孔孟以來說了千萬遍的“寬以養(yǎng)民”之類的套話,與同時代的莫爾、洛克等相比,連萬分之一的超越也沒有。至于清代的初中期,一方面是一幕接一幕的文字獄,可憐的文化人“著書只為稻粱謀”;另一方面是“乾嘉學派”的興起,大量的知識分子以講究訓詁、考證經(jīng)學為能事。也就是說,當西方社會變革推動著知識分子把爭人權、爭自由、爭平等、爭法治弄得熱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的知識分子卻在那里點燈熬油、皓首窮經(jīng),研磨八股,為孔夫子、孟夫子、董夫子、程朱夫子做嫁衣。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鮮有人站在孔圣人的肩膀上思考。
也許現(xiàn)在還無法說清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只能在巨人胳肢窩里思維的原因,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除了知識分子的懦之外,權力者的話語霸權亦是其不能站到巨人肩膀上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懦,便使他們老覺得頭頂上有巨人,并畏懼這些巨人,“己之心,無異于圣人之心”,自己在嚇自己,覺得一有異樣便是離經(jīng)叛道。如此頭頂著巨人過日子,自己當然也就甭想成什么巨人了。而這也正合統(tǒng)治者之意,既然你成不了政治巨人,也無意于做思想巨人,那么就繼續(xù)讓孔夫子做巨人。而孔夫子學說也正是一切專制主義者最完美的理論依據(jù),兩千年來幾乎所有專制主義者都對其戀戀不舍,奉若神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結果只能是這樣,朝代換了一輪又一輪,而社會只是原地踏步、周而復始。直到半個多世紀后,隨著西風漸進,由覺悟的知識分子發(fā)起一場“五四”,果敢地提出“打倒孔家店”,才算使我們有一次機會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也正是這一次,才給一個沉睡千年、飽受屈辱的國家?guī)硪荒ㄐ碌氖锕狻?/p>
時光雖然把人類送進了現(xiàn)代化和信息化時代,那么今天的我們是不是都敢說自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維了呢?似乎還不能。我們不僅沒有以平視的眼光來對待古老的思想巨人,而且還不時地制造出新的神圣巨人。人的思想自由是推動一切事物發(fā)展的原動力,而社會科學又是政治的基礎、文明的先導,如果我們總是拿一個思想巨人戳在那里而不能超越,社會前進的步伐只能是停滯。
只要這個地球還在轉動,巨人就注定要被踩在后人的腳下。我們,尤其是我們的后來者們什么時候都敢說,我要在孔子們的肩膀上思考,那么我們就可伸出雙臂來擁抱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到來了。
(選自《雜文選刊》2006年第12期,有刪節(jié))
鏈接
2006年9月23日,孔子標準像在山東曲阜正式。9月28日,即孔子的誕辰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和臺灣孔孟學會等單位聯(lián)合舉行“海峽兩岸同祭孔”活動。
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興起,國學專家呼吁將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jié),人大代表提議將“仁義禮智信”納入教材,現(xiàn)代課堂開講四書五經(jīng)……今日中國,“孔子熱”成了一道鮮明的文化景觀。
2、交朋友,不僅要用話語去溝通,更要用心去交流。
3、人活不為美丑而爭奇斗艷,人活要為理想知難而進。
4、理想是樹,為你撐起綠蔭。
5、在原諒與絕望之間游蕩,唯一的感覺是傷傷傷。
6、死腦筋的人相信命運,活腦筋的人相信機會。
今天,能站在這里與大家交流學管老師工作心得,我感到非常榮幸。
從2011年進入巨人教育,2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名普通的學管老師,我的身上沒有轟轟烈烈的先進事跡,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有的只有普通、繁瑣充斥著我的整個工作。
在當學習管理師的那天開始,我就意識到學管老師的工作繁瑣性,《學管老師工作職責》、《學管工作流程》,一個個條款、一個個規(guī)定都對學管工作的責任做了詳細的說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是:“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笨梢哉f,一個學管老師不在于他帶了多少學生,而在于他用心帶了多少學生。作為一名學管老師我也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一、細節(jié)決定成敗
張靜老師耐心的告訴我:“學管老師的工作是很繁瑣的,大到孩子的學習,小到給孩子點飯或者拿草稿紙,一定要有細心和耐心?!边@句話我始終記憶猶新。
清晰的記得,我?guī)У牡谝粋€學生叫易旻,個字不高,性格內向,每天下課后就來到巨人做作業(yè),由于學習習慣不好,從小養(yǎng)成了拖拉、懶散的壞習慣,而孩子的爸爸媽媽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頭霧水。剛開始的那些日子,易旻邊做作業(yè)邊玩,玩筆、玩手指、玩紙屑,玩一切能玩的東西??吹竭@樣的情況,我憂慮、更多的是苦惱,最后我告訴自己,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慢慢打動他。
于是每當他來到學校我就提前幫他買好飯菜,經(jīng)常與他溝通學校里的生活學習情況,并買了一些小物品獎勵送他。通過我一個月的努力,孩子終于有一定的進步,他甚至愿意主動和我說話了,不那么貪玩了,作業(yè)速度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期中考試成績更是從60多分提到了86分。那一刻,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力量是這么大,可以影響到一個孩子的學習,不論學生習慣有多差,成績有多差,只要你用心,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生一定會因為你的努力而改變!
二、淚與笑的交融:
在巨人教育上班,工作持續(xù)時間長,工作壓力也比較大,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責任也應該更多的傾注在學生身上,作為一名母親,每次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充滿了愧疚,尤其生病的時候,自己不能在孩子身邊照顧的時候,更多的是淚水。
但是,在巨人這兩年多,雖然對孩子有虧欠,但是工作上收獲的感動更多。
“李老師,我來了!”、“李老師,在里面嗎?”,每每聽到學生這么叫,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立刻就會充滿我的內心。
“李老師,最近胖了啊,是不是家里伙食不錯??!”年齡大的孩子們也會細心的對我噓寒問暖甚至說出調侃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付出后的喜悅感。
“李老師,海海這次化學成績在全??剂说谝幻?,物理在全班考了第一,進步非常大!感謝李老師和巨人學校的培養(yǎng)!”—一天晚上,正在給孩子喂奶的我,接聽到曹正海媽媽報喜的電話,我知道,我值得。
還記得我來巨人帶的第一個全托生—肖羽,當接到他媽媽報喜說考上華僑大學,感謝我和我的同事們的時候,我笑了,笑里含著幸福的眼淚,這是對我的肯定,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巨人教育,責任重大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
來到巨人,我的肩膀上不僅承擔著學生學習進步的責任,還與巨人教育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巨人教育的騰飛需要我們每個人的付出。作為巨人教育的一份子,我們只有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巨人事當自己事,讓巨人教育成為業(yè)界真正的巨人,讓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遠,享受別人羨慕的羨慕、嫉妒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