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1: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大學漢語言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0 引言
由于受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漢英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體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嚴重制約了教學的實效性。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把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技能作為教學重點,而忽略了實際生活中漢英文化的差異性,導致文化與語言教學嚴重脫節(jié),使得大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水平較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優(yōu)秀人才,大學英語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差異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1 漢英文化差異在具體表現(xiàn)
1.1 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語言與文化溝通的橋梁,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關系到語言的生成和發(fā)展。雖然人類的思維規(guī)律有一定的共性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圍的影響,思維方式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英語的表達以西方文化為依托,體現(xiàn)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學生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或者表達英語,容易造成文化的誤解,導致英語學習失去實際應用價值。例如,西方人在寫作中陳述個人觀點時,習慣直接使用“我”的第一人稱來進行表達;而中國文化一貫弘揚集體主義,盡量避免凸顯個人,因此中國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也習慣用“我們”來陳述個人觀點,而較少采用“我”,以至于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出現(xiàn)較大差異。
1.2 價值觀上的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1.3 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交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由于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直接套用漢語的表達方式,這樣就出現(xiàn)了很多中式英語,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例如,當聽到別人夸獎“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時,因為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中國學生常常會回答“No, it's just so so”,但是他們不了解西方人聽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可表示喜歡時,對別人的夸獎和贊美應回答“thank you”。又如,漢語習慣以個人職務、頭銜或職業(yè)加上姓氏來稱呼一個人如“李主任”、“王老師”、“陳經理”等,而英語中除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少數(shù)詞可以這樣用以外,通常在姓氏前使用Mr.、Mrs.、Miss等,所以常常會聽到中國學生很多中式的表達方法,“Teacher Wang”、“Headmaster Li”均為中國式英語,是錯誤的。
2 面對文化差異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以上的比較僅是漢英文化差異的部分表現(xiàn),漢英文化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必須滲透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重視跨文化教育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影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的聽、說、讀、寫以及翻譯等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而忽略了英語文化的教學,導致學生難以認清文化差異,只是機械地搬用漢語套路來表達英語,產生了諸多“中式英語”,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效率明顯低下。對此,作為大學英語課堂的指導者,英語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問題,提高對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不斷豐富跨文化交際知識,認真學習和研究漢英文化差異,同時與外教加強溝通交流,實現(xiàn)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從而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2 優(yōu)化語言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氛圍,因此,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語境和文化熏陶氛圍。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尤其是每個單元的對話,設置專門的課堂英語對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積極發(fā)言;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加強合作,將英語課文改編成短劇,學生自己決定扮演角色,在英語故事的情境中感受獨特的文化氣息;教師還可以建立英語角等異國文化和英語交際原地,讓學生自由溝通交流,大膽參與實踐,從而提高其英語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漢英兩種文化進行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講解西方的圣誕節(jié)時,可以和我國的春節(jié)相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兩種節(jié)日在起源、飲食、慶祝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此外,教師應該設計情景讓學生去實踐和感受,比如打電話、問路、看醫(yī)生、上飯店等,安排學生分角色表演,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常用的表達習慣和思維習慣,在實踐中讓學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3 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漢英文化的差異,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西方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可以認真挖掘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不斷滲透文化因素,對詞匯所代表的文化含義進行詳細解讀以及延伸,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飲食、地理、風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從而充分了解所學的英語知識,加深對漢英文化差異的認識。
2.4 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
關鍵詞: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論文;管理
一、本科畢業(yè)論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養(yǎng)目標中的作用
(一)從培養(yǎng)規(guī)格上看其必要性。畢業(yè)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完成培養(yǎng)目標及規(guī)格的有機成份。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業(yè)務知識與能力方面,培養(yǎng)目標及規(guī)格中要求:“……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fā)展前景,具有較強的文學分析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閱讀和檢索古典文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畢業(yè)論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寫作和檢索資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不做好這項工作就無法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及規(guī)格。
(二)從學員實際需要看其必要性。電大學員??扑鶎W專業(yè)有相當一部分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論文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因此,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提高其實際工作、學習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經歷了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學員才能初步掌握學術論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確運用這一科研文體,反映研究成果,傳播學術信息。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撰寫學術論文,記錄科研成果的意義主要就體現(xiàn)在知識積累和學術交流兩個方面;從論文作者個人的角度來看,通過撰寫、發(fā)表學術論文,將學術成果公諸于世,研究者個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也才能使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xiàn)。
(三)從提升電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從我們周圍看,目前獲取本科學歷的渠道和途徑很多。就論文來看,與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這是樹立電大質量意識的體現(xiàn),是提升電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論文指導與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一)主觀認識方面。如前所述,與其它高校相比,我們的要求過高過嚴,在教師層面也感覺過于苛刻,有抱怨情緒,給論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難。學生層面,認識程度更是不夠,在求易避難情緒驅使下,覺得好象是學校在為難他們,很不樂意。
(二)客觀方面。就縣級教學點來說,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學員工學矛盾突出,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論文撰寫工作上來;二是一部分學員??撇皇潜究扑鶎W專業(yè),在專業(yè)修養(yǎng)方面欠缺較大,盡管本科理論階段學了一些課程,但從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來說,仍顯不足;三是資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給資料的搜集帶來諸多不便;四是指導教師難聘,特別是外聘教師,不好管理,對我們的教學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導行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首先在領導層認真學習領會上級電大關于論文工作的有關精神,從培養(yǎng)目標層面和提升電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論文工作;積極與省、市電大主管教師溝通,尋求幫助與指導;利用網絡查閱普通高校對論文工作的信息,借鑒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們的論文工作中來,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將這些思路和模式傳達到教師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識,滲透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積極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外出學習,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為論文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向學員進行灌輸。我們在新生入學后,即開展這項工作。在入學教育中,將三年的學習過程和要達到的培養(yǎng)目標給學生講清楚,使每個學員都知道要做畢業(yè)論文,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關注論文撰寫工作,注意收集有關信息和資料,為論文撰寫作好思想上的準備。
(二)加強平時教學管理。畢業(yè)論文的撰寫,需要大量知識的儲備和積淀。因此,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求主要課程的面授輔導教師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科前沿問題介紹給學生,讓有興趣的學員積極思考、研究,為日后論文的選題打底。引導學員關注現(xiàn)實問題,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視野,不迷信,不盲從,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發(fā)放任務書。對于作論文的班級,開學第一次面授課即進行集中輔導,同時將畢業(yè)論文寫作要求,時間安排,指導老師聯(lián)系方式,指導老師簡介等信息發(fā)給學生,人手一冊,使其明晰工作任務,合理安排時間,按任務書的程序進行。
2.學員選定題目后,由指導老師將所指導學生的題目統(tǒng)一送指導小組進行審定,嚴把選題關。待論文提綱出來后召集所有指導教師開會,集體審核以免出現(xiàn)雷同現(xiàn)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導教師會議,通報情況,解決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有關問題。
4.論文完成后,由指導教師將論文正稿、指導記錄表送學校論文指導與答辯工作領導小組,電子稿發(fā)往學校公用信箱,學校組織有關人員逐篇進行審閱,若出現(xiàn)不合格的,責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為止。
(四)嚴格要求與關愛學生相結合
1.在集中輔導時,要求學員和指導教師必須參加,使指導教師和學員都知道各自面對的任務和工作目標、時間安排,各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人人服從大局,強化過程管理。同時將論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網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職責。學校安排專人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督查和指導,使整體工作按部就班進行。
2.在執(zhí)行標準時,無論是誰,堅決按論文標準執(zhí)行,在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堅持底線不動搖。
3.對于那些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和有抄襲現(xiàn)象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態(tài)度,認真修改或重寫,不能與學生發(fā)生對抗情緒。
4.將論文寫作情況及時在網上通報,對共性問題指導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勵作用。
5.對指導教師的職責、權利和報酬,指導之始就明確,報酬與效果掛鉤,做到獎懲分明。
參考文獻
[1]河南廣播電視大學2011年開放教育專業(yè)規(guī)則(2011.1).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教學模式,文學類課程,知識構建
電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知識能力和結構合理,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它把個體行為歸結為個體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反應系統(tǒng),因而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過分強調外部“刺激”,忽視學生個性心理發(fā)展。網絡的出現(xiàn)為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所以,有必要嘗試建構新型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模式,從而使?jié)h語言文學這一古老的專業(yè)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1.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電大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應遵循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建構主義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這種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理念,逐步形成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吨袊逃母锖桶l(fā)展綱要》把推廣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作為我國貫徹“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戰(zhàn)略和指導方針”的一項內容。計算機及網絡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技術基礎,這一切都為新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2.網絡環(huán)境下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想及實踐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是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wěn)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
2.1 教學目標分析。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礎,有了明確的目標不僅使授課教師獲得明確的授課方向更可以使學生有了深入學習的可能。目標的設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不斷根據學生的情況和課程的情況進行修改。
2.2 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類的課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學科內容有嚴謹結構的情況(例如文學史類課程);另一種是學科內容不具有嚴謹結構的情況(如《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導讀》《古代文學作品導讀》等課程),應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huán)境,仿真實際情境或還原實際情境,激發(fā)學習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
2.3 信息資源設計。信息資源的設計是指確定學習本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本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對于應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源,如何去獲?。ㄓ煤畏N手段、方法去獲?。┮约叭绾斡行У乩眠@些資源等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幫助。
2.4 自主學習設計。自主學習設計是整個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中,根據課程和學生的不同特點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所選擇的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應作不同的設計。
2.5 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設計。如《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導讀》課程,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組成“魯迅興趣小組”、“茅盾興趣小組”、“張愛玲興趣小組”等,建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協(xié)作學習的討論空間。
2.6 學習效果總結與評價設計。學習效果總結與評價是有效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上教學,要及時對學生學習效果作出評價,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動力,促進自主學習。
3.網絡環(huán)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實踐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進行意義建構。在當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要根據明確的教學目標,然后再圍繞這個目標進行意義建構。這樣建構的“意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才是符合教學要求的。
3.2 重視教師導學作用。教師要由“教師”變“導師”?!敖處煛迸c“導師”僅一字之差,但卻體現(xiàn)了兩種教育理念。網絡環(huán)境下,要求教師要當好“導師”而不是“教師”,強調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參與。
3.3 體現(xiàn)“以人為本”。在運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時,一定要避免為了應用網絡技術而忽視人的存在,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學習需求,并盡可能運用網絡去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