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_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_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8篇

時間:2023-07-07 09:19: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3701

筆者在文章《高中英語寫作中“詞類漢化”歸類分析》中將高中英語寫作中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類漢化”現(xiàn)象歸納為詞性誤用、詞義誤用和搭配不當?shù)热N基本類型。本文將對高中英語寫作中“詞類漢化”的原因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高中英語寫作中“詞類漢化”的原因

1.知識缺乏。英語詞匯知識應包括詞義、詞性、習慣用法、詞類轉(zhuǎn)換以及構(gòu)詞法等。英漢詞匯在語法功能、語用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容易亂用、亂套詞匯,如把“吃藥”譯成“eat medicine”等。英語里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主要有動詞與名詞的搭配和動詞與介詞、副詞的搭配,不能隨意更改。學生在寫作時受母語的干擾,甚至就完全按照漢語習慣表述英語,從而造成詞類漢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2.文化差異。英漢文化差異主要包括:其一,地域文化的差異。比如在漢文化中,龍被視為“神物”,中華民族也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而在英語中,dragon被看作“邪惡、恐怖”的象征。其二,習俗文化的差異。主要有:姓名的差異、稱呼用語的差異、隱私關(guān)注程度的差異、顏色內(nèi)涵的差異等。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學生往往對上述文化性差異因素沒有足夠了解,對英漢文化和語言差異形成的詞義沖突現(xiàn)象沒有明確掌握,在英語寫作中按照漢文化特點表述,甚至會造成用詞不符合英語國家文化、道德、價值觀念或宗教信仰習慣等嚴重錯誤。

3.教學弱化。其一,教師在詞匯教學中缺乏對“詞類漢化”的相關(guān)知識點、語法規(guī)則等進行強化練習,造成學生對漢化問題未能充分認識與理解,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根本無法意識到哪些是屬于漢化錯誤。其二,教師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詞類漢化現(xiàn)象重視不夠,習作、試卷的講評沒有針對漢化現(xiàn)象做出專題性的辨析、講解,對學生習作中的漢化錯誤缺乏針對性的糾正,強化其認識、理解,致使學生在寫作時不嚴格遵循英文表達方式,錯誤層出不窮。其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以及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比較,學生在不掌握英語特有的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詞類漢化問題。

二、減少“詞類漢化”現(xiàn)象的教學策略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學好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中階段的師生未能擺脫應試觀念的影響,以“考分”為價值追求的高中英語教學缺乏對英語漢化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致使學生沒有把英語真正作為一門語言來學,因而學到的英語完全失去地道的英文味。因此,轉(zhuǎn)變英語教學觀念是減少“詞類漢化”現(xiàn)象的關(guān)鍵。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英語教師必須把傳授規(guī)范、地道的英語作為英語教學的第一要務(wù),要讓學生能夠進行正確流利的英文交流并寫出“正統(tǒng)”的英文。

2.采取多種詞匯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對詞匯的正確運用。其一,采用對比法進行詞匯教學。英語中有許多詞形或詞義相近的單詞,如“divide, separate; tell, say, speak, talk; join, take part in”等,必須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并在寫作中正確運用。其二,采用構(gòu)詞法進行詞匯教學。構(gòu)詞法有轉(zhuǎn)化、派生等,可幫助學生了解構(gòu)詞法,從而掌握單詞及其正確用法。其中轉(zhuǎn)化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使用功能,如map, head, dirty,warm,cool等名詞、形容詞均可以轉(zhuǎn)化為動詞使用。其三,采用閱讀法進行詞匯教學。詞匯學習的關(guān)鍵是要掌握詞義、詞的搭配和用法,要能夠用詞語造句表達思想。將詞匯教學融入閱讀教學之中,能使詞匯與句子、語篇結(jié)合起來,教會學生正確規(guī)范的詞匯用法。

3.加強對英語文化的滲透。胡文仲認為:“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詞匯、語法、語用、語篇教學等環(huán)節(jié)中的英語文化因素,加強對英語文化的滲透,讓學生真正了解和熟悉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加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認識與理解,使學生能夠用英語靈活、有效、恰當?shù)乇磉_思想。

總之,減少“詞類漢化”現(xiàn)象能讓學生掌握地道、規(guī)范的英語,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篇2

關(guān)鍵詞:教學方式;文化背景;學習興趣;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56-02

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民族風俗、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對同一事物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與事物本身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可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卻能產(chǎn)生某種特定感覺,而這種特定感覺的外化形式則是語言。劉潤清和鄧炎昌教授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在文化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一些社會學家也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礎(chǔ)。他們認為沒有語言,文化就如無源之水,反過來,他們又認為文化影響語言,決定其形式。由此可見,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在文化發(fā)展中不斷發(fā)展,即掌握一門語言有助于對其文化的了解,而文化又能反過來促進語言學習。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的背景下,從實現(xiàn)語言學習目標的角度出發(fā),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加強文化因素的導入,適當滲透英語國家文化將對學生英語學習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實際操作中,本文作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能夠體現(xiàn)獨具特色的源語言文化。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適當加以拓展,并適度引導學生領(lǐng)會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英語國家的文化,促進英語學習,此外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比如,在學習牛津英語模塊一第一單元的School Life時,教師除了幫助學生了解教材中介紹的中英學校的差異外,還要引導學生討論更多有關(guān)中英學校學習的差異。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問答式啟發(fā)學生尋找更多的差異。

課后讓學生將課上討論的文化差異形成書面材料,第二節(jié)向全班同學展示。這樣不僅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文化知識

學習語言和了解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閱讀,尤其是閱讀一些反映歐美文化的世界名著。由于時間及詞匯等方面的限制因素,高中生可以選擇閱讀一些世界名著的縮略本來了解地道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交禮儀及風俗人情等。通過對這些國外名著的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新詞匯、句型并訓練閱讀技巧,欣賞原汁原味的英語,還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此外,學生平時做的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結(jié)合實際情況精選一些極具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精讀,教師可以進一步補充介紹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拓展詞匯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日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將英語對應的漢語意思展示給學生,補充相關(guān)短語,確保學生會使用這個單詞造句時,詞匯教學就結(jié)束了。而由于漢語與英語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以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對等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于一些單詞可以向?qū)W生介紹詞匯背后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詞匯的記憶。

1、不同的語義聯(lián)想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同一事物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彩,也就是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著名翻譯理論家(Nida, 1993)說:“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難以捉摸,在一種文化中是吉祥涵義的東西到了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比如,

狗(dog)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類的好朋友,因此西方人認為狗肉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想到吃狗肉就會大吃一驚。而在中國,狗是用來看家的動物,狗常讓人聯(lián)想到令人可惡的人或東西,如“看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并且在我國和其他一些社會里,狗肉卻被當作美味佳肴,這就是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教學中向?qū)W生介紹這些文化知識對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掌握一些與dog有關(guān)的短語,比如,a lucky dog, top dog, like me lik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有著積極的意義。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學習這些短語時就不會首先把它們和不好的人或物聯(lián)系在一起,掌握起來就更加簡單容易。此外,在與老外的交際中也不會因為西方人家里養(yǎng)那么多寵物狗而瞠目結(jié)舌了。

2、地域差異下的異詞同義

教師在教學中向?qū)W生介紹地域差異形成的文化原因,也有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热缭谂=蛴⒄Z模塊一第二單元word power中的英美英語對比就說明了語言的地域差異。再如“冰棍”在英國英語中是ice-lolly,在美國英語中是popsicle;“手電筒” 在英國英語中是torch,在美國英語flashlight。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其進行比較,深入揭示詞語的來源,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3、詞匯空缺

這些詞匯在漢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音譯之后,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嬉皮士”在中國人眼中就是無所事事的地痞流氓,穿著怪異,披頭散發(fā),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在西方,“嬉皮士”本來用來描寫西方國家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他們雖然有一些為了逃避現(xiàn)實而大量吸食,開始瘋狂――那只是苦悶的發(fā)泄!不是他們的初衷!真正的“嬉皮士”是絕對排斥暴力的,他們只是消極地制造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愛與和平”的思想下,用純粹精神對抗社會既成的價值觀念!懷念簡單原始的群居生活,在烏托邦中尋找心靈的歸屬,在頭上插上象征“愛與和平”的花朵,崇尚純精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與人為善的本性――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解釋在源語言中的含義,以免引起誤會。

總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能影響到語言的學習。高中英語教師作為文化因素的導入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在課堂上注重揭示詞匯內(nèi)在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的課外英語讀物,了解更多文化現(xiàn)象,激發(fā)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拓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東成.文化差異與翻譯 [M] 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0

[2] 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篇3

拜訪客人之前,要預先約定時間。在交談時,客人要使用客氣、禮貌的語言表達方式,即敬語。不能以名字稱呼日本人。只有家里人和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可以以名字相稱。在稱呼對方時,要在他的姓氏后面加上“San”字。

中國人的語言和行為屬于外向、開放型,而日本人的行為和言語則較為封閉與內(nèi)向。日常交往中,中國人說話或者在否定問題時相對比較直接,而日本人則多含蓄委婉的表達意思,很少當面拒絕別人,經(jīng)常的表達是:請讓我考慮一下。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那么會以為他們真的是要考慮一下,而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日本人這么說基本上是已經(jīng)拒絕別人了。日本人在平常說話時盡量避免說“你”因為這樣和別人說話顯得很沒有禮貌和教養(yǎng),而中國人在說話中一直把“你”字說出來。日本人經(jīng)常說“是”,因為怕給對方造成冒犯、沖突的感覺。日本人會因為性別、年齡、地區(qū)、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以及場合的不同,具體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日本人的表情總給人一種有所保留的感覺,中國人多數(shù)會將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服飾利益方面中日也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他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著裝。在正式場合,人們都著西服,而在特定場合多以和服代替。和服是日本的傳統(tǒng)服裝,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婦女在穿和服時喜歡化妝描眉,以有彎度的細眉為標志。

二、中日禮儀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國幅員遼闊,名族差異大,而日本是單一名族,是一個四周環(huán)海的島國,使得等級觀念在日本人的心理根深蒂固。在家庭或是公司里依然嚴格遵守著等級級秩序,下級要絕對服從上級。在日本人的思維里,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在日本人的社會價值取向中占據(jù)了最重要的位置。對公司或組織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共同意識。但是,如果年輕人想要成升職,就必須按照等級秩序一步一步的努力,日本人升職不靠個人能力,是靠排資論輩的。

篇4

(一)歷史傳統(tǒng)差異就

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來說,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應該是最為明顯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國家發(fā)展歷史進程的不同,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及文化群體特征。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文化及社會意識的主流,且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家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較為深刻、深遠的作用和影響。以現(xiàn)世文化作為關(guān)鍵的、核心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群體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過多種協(xié)調(diào)倫理觀念及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及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定,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基調(diào)。就這一基調(diào)來說,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語來觀察: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俗語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基調(diào)。比如“與人為善,吃虧是?!薄叭淌яR,焉知非?!钡龋己苌羁痰亟沂玖宋覈幕闹髁骱突{(diào),很好地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內(nèi)涵的發(fā)展動向。西方文化則更為傾向于個人主義及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人權(quán)至上,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將自我表現(xiàn)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放在首位,極為重視對于獨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頌。諸如英語文學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詞,我們將其譯為“個人主義”或是“個性主義”。外國著名文學作品《簡•愛》就是歌頌了一個個性獨立、向往和追逐愛情自由及尊嚴的女性,通過這一人物傳遞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異來說,歷史傳統(tǒng)上的差異,應該是較為突出和明顯的一個方面。

(二)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外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jīng)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xiàn)“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fā)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xiàn)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chǎn)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xiàn)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就主張?zhí)烊撕弦坏睦砟詈退枷?,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qū)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xiàn)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tǒng)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jīng)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

中國經(jīng)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xiàn)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xiàn)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tài)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zhàn)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fā)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lǐng)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lǐng)域似乎出現(xiàn)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

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jīng)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yè)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chuàng)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

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fā)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fā)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chǔ),較為重視財產(chǎn)和人權(quán)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quán)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fā)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chǔ)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fā)展的主動權(quán)。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fā)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二)尋找共同點爭取主動權(quán),促進文學文化交流

篇5

關(guān)鍵詞:英語新聞 翻譯 文化差異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新聞以其內(nèi)容新穎,語言現(xiàn)代,傳播的時效性強,為社會生活提供了獲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同一新聞報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在英語新聞翻譯時,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新聞的受眾與原媒體、原作者之間理解上的差異,甚至誤解。因此,英語新聞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

文化及其與語言的關(guān)系

英國19世紀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學者胡文仲將文化定義為特定人群的整個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既涉及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日常行為模式,也涉及支配這些行為的價值觀念體系。

文化和語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創(chuàng)造語言的動力和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在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語言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內(nèi)容。文化的發(fā)展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又會促進文化的發(fā)展。語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維文化、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心態(tài)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

英語新聞翻譯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新聞翻譯既是語言的轉(zhuǎn)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在間接地與原文的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確指出:“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jié)構(gòu)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復雜……”由此可見,在英語新聞翻譯中,譯者不僅要精通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備相關(guān)的文體知識、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知道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懂得他們的“心靈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文化差異是新聞翻譯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相當?shù)目缥幕庾R和文化素質(zhì),才有可能將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傳達給讀者。任何對原文的不理解或誤解都會導致對原作者意圖的不解或曲解,最終導致翻譯的失敗。比如,在英語新聞中頻頻出現(xiàn)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單詞。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國人尊敬的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這個詞才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國際政府官員。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異,才能作出恰當?shù)男形姆g。

英語新聞翻譯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缥幕浑H學表明,特定的生長環(huán)境使人們養(yǎng)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式,多數(shù)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對水和漁業(yè)有著較深的感情;而中國位于亞歐大陸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耕作息息相關(guān),所產(chǎn)生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就存在差異,例如,英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魚的習語,說某個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語就用魚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漢語中卻用“牛飲”這個詞。又如,說某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一則新聞中說,微軟日前敦促其用戶立即登錄微軟的網(wǎng)站下載并安裝一個免費的補丁程序。專業(yè)人士稱“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對于美國人來說,理解這句話非常容易,原來瑞士產(chǎn)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這里指視窗操作系統(tǒng)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自由進出服務(wù)器??墒菍τ谌狈ι鲜錾畋尘?,沒有吃過瑞士奶酪的讀者而言,要把這種從生活中走入新聞報道的詞匯理解正確還是需要一定的解釋和背景知識的。

風俗習慣的差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貫穿于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西方國家和中國風俗習慣差異通常表現(xiàn)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社會關(guān)系、友誼、義務(wù)等方面。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了解風俗文化差異,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準確的目的語。如以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tǒng)這一重大新聞事件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為例。尼克松說: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這句話如果機械地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譯成:我們兩國具有遠遠高于我們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兩國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兩者中的差異可想而知,雖然前一種譯法看上去更讓人愉悅,但未能真實反映出原意。事實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當于“besides”。

差異。中西方信仰的差異對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佛教對中國文化發(fā)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中國與佛教有關(guān)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許多西方國家,人們認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獄去)一類的說法。

歷史典故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經(jīng)成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歷史典故體現(xiàn)了該國的文化色彩,它們的意義往往是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和翻譯的,如“9•11”事件發(fā)生后,某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處如果僅僅將“black sheep”一詞翻譯成“黑色的綿羊”,中國讀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實在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即“害群之馬”。其實,該報道無非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親戚擁有的商業(yè)集團均怕受其牽連,紛紛表示要與本•拉登這一害群之馬劃清界限。

詞語內(nèi)涵的差異。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每一種語言都有一些詞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red(紅色),在中國,人們習慣用“紅色”表示喜慶、熱鬧的氣氛,但西方文化認為“red”與人的血液顏色一樣,所以“red”一詞則表示憤怒、氣憤等意思。此外,英語中有些詞含有豐富的關(guān)聯(lián)意義,“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詞典中注釋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準確表達的,它還具有以下關(guān)聯(lián)意義:吃苦耐勞、酷愛自由、敢于冒險。大量詞語看上去與某些漢語詞相似,但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競選運動。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不了解這些詞語真正的內(nèi)涵,根據(jù)結(jié)構(gòu)望文生義就會造成誤解。

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各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政治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國新聞報刊中“兩岸”一詞專指臺灣海峽兩岸關(guān)系,對于我國人民來說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對外國受眾翻譯“發(fā)展兩岸關(guān)系,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這句話時,其中的“兩岸”應補譯成“臺灣海峽兩岸”,可譯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結(jié)語

總之,新聞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語言準確規(guī)范、清晰易懂是新聞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原則,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必須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譯文文化,爭取把兩種語言文化貫通起來,做到語言通和文化通。

參考文獻:

1.盧思源:《新編實用翻譯教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義萬:《美英報刊閱讀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盧云:《淺析英語新聞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篇6

【關(guān)鍵詞】商務(wù)禮儀; 國際貿(mào)易?。晃幕町?/p>

1商務(wù)禮儀中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xiàn)

1.1處事風格差異中國人具有含蓄委婉的特點,而西方人喜歡直截了當。在商務(wù)談判中,西方人喜歡直奔主題,直接談?wù)搯栴}。而中國人則傾向于請對方吃飯或給對方贈送禮物,以此來增加對方對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從而使得接下來的談判更加順利。中國人對西方人的這種直抒心意的方式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而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國人這種含蓄、委婉的處事風格。1.2行為語言差異行為語言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方面,包括:手勢語言、肢體語言、目光語言、體間距離等。在國際商務(wù)場合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特點。例如,在商務(wù)活動中,最常見的肢體語言就是握手。在西方國家,雙方見面完成握手動作后會立即松開,兩人之間的距離也就隨之擴大;在這一方面,中國人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敬意,常常會緊握對方的手上下晃動,還會跟對方閑談,握手時間略長。對于中國人的這種握手寒暄的方式,西方國家的人會覺得難以理解,他們認為雙方的距離太近會顯得過于親密,他們想要自己的空間不被人打擾;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的這種時刻保持距離的行為是對自己的防衛(wèi)和戒備,從而會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1.3中西方宴會禮儀的差異1.3.1使用餐具的差異中餐宴會所使用的餐具一般是:餐盤、筷子、羹匙、酒杯、調(diào)味碟等。西餐宴會一般使用的餐具為:刀、叉、紅酒杯、湯匙等。通常情況下,吃西餐時,不同的菜品要用不一樣的刀叉,飲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1.3.2停餐方法的差異在我國宴席中,暫時停餐時,可以把筷子垂直放在碟子上。如果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那就是表示停止進餐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停下來休息一下,應把刀叉交叉擺放在餐盤的正中央。用餐過程中,揮動刀叉是十分失禮的行為。1.3.3座位次序的差異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座次高低一般以進門方向為準,面門方為上座,背門方為下座。如果客人是成對的夫妻,應成對地安排座次。舉辦宴會的主人坐面門的上位,主人的右側(cè)為第一主賓,左側(cè)為第二主賓。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對主賓的尊重,主人應該讓出主位。西方的排席位習慣不考慮進門的方向,而是以主人的位置為準,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一般情況下,男女主人分別坐在桌子的兩頭,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側(cè),女主賓則坐在男主人的右側(cè)。其余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男女依次錯開坐在桌子兩側(cè)。在大型宴席中,桌次以主桌位置為準,基本原則是右高左底,近高遠底,即桌次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和左右而定。

2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文化是天地萬物信息產(chǎn)生、融合與相互滲透的結(jié)果。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chǎn)物,是一份社會遺產(chǎn)。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2.1受不同思想學派的影響在中國,儒家思想經(jīng)過歷代王權(quán)貴族的推崇,以及孔子及其門下學生的繼承與發(fā)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推動性的作用。儒家學說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倫理關(guān)系,要以理行事。中國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封建社會時期《,四書》《五經(jīng)》作為科舉考試的大綱,想要成為上層統(tǒng)治者,就要受到四書五經(jīng)的熏陶與洗禮。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當時的整個社會,尤其是統(tǒng)治階層的影響是無微不至的。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它起源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對教會控制精神世界的不滿?!皬团d”是對知識和精神空間的空前解放與創(chuàng)造。人文主義精神之所以得到推崇與發(fā)展,是由于它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解放天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這一運動所提倡的精神對西方人性格的形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2.2受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社會講求和諧,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要以和為貴,人與天之間要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強調(diào)個人不能太突出,做“中等”之人,不爭不搶,不能破壞和諧??鬃釉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而西方人則注重個性的發(fā)展,推崇個性的解放,強調(diào)個人利益,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2.3受不同自熱條件的影響中國人都有一種“故土情節(jié)”,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想,這種思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的文明屬于農(nóng)耕文明。中國地域廣闊,多高山大海,丘陵盆地,只要一個地方有水有耕地,人們就可以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一輩子,這也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原因。這種生活方式可以確保人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用依賴別人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這種自給自足的模式造就了東方人安分保守、沉穩(wěn)內(nèi)向的性格,不喜歡向外擴張,也不喜歡別人占領(lǐng)自己的土地。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海岸線綿長,國土面積不大,在古代,歐洲的農(nóng)耕所占的比重遠低于中國的農(nóng)耕,資源貧乏,需要向外擴張以滿足生活需求。所以歐洲人便以海洋為依托去征服別的領(lǐng)地,喜歡向外探索新的資源。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就是最好的例證。西方人多樂于冒險,具有開拓精神與英雄情結(jié)。

3在商務(wù)場合應注意的問題

在國際商務(wù)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運用好商禮儀,往往會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細節(jié):3.1尊重隱私在初次見面時,中國人會問及對方的年齡、工作、家庭情況等,以此作為談話的開端。而西方國家的人卻不喜歡這種尋找話題的方式,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別人不應該詢問。在與西方人交談中,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詢問對方的年齡,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是充滿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3.2尊重習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涉外場合中,要尊重交往對象,就要了解對方所忌諱的東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如對方信奉伊斯蘭教,在談話過程中,就不能對對方所信仰的宗教進行不恰當?shù)脑u論或指點。在就餐時,不點豬肉或酒。3.3信守約定在所有正式的商務(wù)場合之中,都必須遵守自己的許諾,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鐘赴約。若未按約定的時間赴約,自己在對方心里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會影響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確切時間的約定中,要注意按時赴約。3.4不宜先為“不宜先為”原則,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交場合,面對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問題時,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動,在充分考慮好的前提下再給對方答復,不要冒昧行事,由此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的產(chǎn)生。3.5不必過謙在商務(wù)交往中,不能自我吹捧,自夸自大,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也沒有必要貶低自己,放低身價,過多地跟對方謙虛。

4結(jié)語

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和滲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禮儀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對其吸收和傳承。中西方禮儀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涉外商務(wù)交往中會出現(xiàn)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擾呢。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事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由于國際商務(wù)禮儀強調(diào)交往中的規(guī)范性,對象性,技巧性,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來應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以真誠守信為原則,增加彼此之間進行貿(mào)易合作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周朝霞.商務(wù)禮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雅靜.文化差異對商務(wù)禮儀的影響[J].青育學院學報,2002(3).

[4]趙燕霞.透視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11).

[5]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對話[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篇7

關(guān)鍵詞:家庭價值觀,文化價值觀,跨文化

 

一、引言

亨廷頓認為:文化的核心是“由傳統(tǒng)的觀念所構(gòu)成的,特別是同這些觀念密不可分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群體由于受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持有不同價值觀的文化群體。雖然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每個人都有一套其獨特的價值觀,但在每一種文化中總有彌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稱為“文化價值觀”,它使生活在該文化中的成員用不同的價值尺度來評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歡、避忌或模棱兩可等意向。文化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規(guī)范性質(zhì)。家庭價值觀是文化價值觀研究的核心,因為家庭是文化價值觀形成的最初環(huán)境,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等勢必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是社會形態(tài)的最基本單位,因而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受家庭價值觀的直接影響。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美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融合體,因而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實體必然體現(xiàn)著不同的核心文化價值觀。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diào)集體主義為核心,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與之形成對比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強調(diào)個人主義為核心,個人利益高于一切。中美家庭處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中美家庭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組成家庭的成員的個人的行為、觀念由于受不同文化價值觀影響必然不同。本文試圖從跨文化角度對受不同價值觀影響的中美家庭在婚姻、教育孩子兩方面進行探討,并對其差異形成原因進行分析。

二、婚姻觀

婚姻關(guān)系是人際關(guān)系中最密切最長久的一種,是構(gòu)成家庭的最基本的關(guān)系。

(一)中國家庭價值觀之婚姻觀

中國是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群體,個人利益需要服從集體利益,注重培養(yǎng)和諧、寬容的人際關(guān)系,因此中國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大多數(shù)是以家庭這個小集體的利益為中心。家庭對于夫妻雙方來說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多數(shù)中國家庭所追求的是那種溫馨、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而這種幸福一定不是強調(diào)每個家庭成員的利益所能獲得的,它需要成員之間的相互謙讓、相互包容甚至忍讓。由于受中國“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家庭成員之間不是完全平等的,如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等?;橐鰧τ谥袊蚱迊碚f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它的開始還是它的結(jié)束都將會對雙方產(chǎn)生很重要的影響??傮w看來中國的離婚率還是遠遠低于美國,因為中國人注重家庭這個集體的利益,婚姻已經(jīng)不屬于個人問題,它包含著道德、責任、榮譽感等因素。中國夫妻雙方在考慮婚姻及家庭時大多數(shù)不會以個人的利益為重,這和美國家庭價值觀大相徑庭。

(二)美國家庭價值觀之婚姻觀

美國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道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形成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美國家庭價值觀貫穿著獨立、權(quán)利及平等三大觀念。美國人的天倫之樂的思想意思是以個人平等、獨立發(fā)展和權(quán)利意識這些觀念為基礎(chǔ)的。其中最突出的觀念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平等。這種家庭價值觀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許多人有這樣的信條“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所以單純的個人才是美國人家庭價值觀的出發(fā)點。因此在美國家庭生活中,美國人也崇尚獨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則。

總體看來,美國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國人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沒有權(quán)利干涉;同時婚姻與道德問題沒有關(guān)系。一個人有權(quán)去選擇自己所愛的人,結(jié)婚后一旦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不幸福的婚姻,自己有權(quán)做出再一次的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因此,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家庭價值觀的不同,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家庭價值觀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美國家庭價值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跨國婚姻中,這些問題是夫妻雙方交際產(chǎn)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方式

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教育離不開文化傳統(tǒng),教育除了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無不留下文化傳統(tǒng)的痕跡。文化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核心,對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而教育的實施除了在學校規(guī)范的進行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教育的過程是在家庭這個情景中進行的,而能影響這個過程的主要因素便是父母。對于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和情景,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

(一)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

中國家庭價值觀注重家庭這個集體的整體利益,由于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綱五常”的影響,在中國家庭中一直存在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的傾向。因此在做一些決定時,父母的決定更具有權(quán)威性。隨著中國社會逐步進入經(jīng)濟社會時代,中國父母已經(jīng)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的知識教育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孩子學業(yè)的成功與否已經(jīng)不僅僅是關(guān)系到孩子前途的問題而且已經(jīng)和家庭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好成績會增加自己的顏面,這無形給中國孩子增加了精神壓力。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學習成績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來,對孩子的技能培養(yǎng)也成了中國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知識教育的基礎(chǔ)上,家長給孩子安排了各種技能培訓,例如,鋼琴、舞蹈、書法、棋類等技能培訓也成了孩子教育的內(nèi)容。選擇這些技能,大多不是基于孩子的興趣來選擇的,而是從他們將來謀生的角度考慮由父母的意志來安排的。對于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國父母更多是采取包辦式。對于孩子上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yè)、工作問題、甚至婚姻問題等,中國父母都是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二)美國父母的教育方式

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文化價值觀,以個體的商業(yè)活動為經(jīng)濟基礎(chǔ),始終把“利”看作是健康的價值追求,因此它鼓勵人們積極地追求現(xiàn)實利益,并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開展競爭,努力獲取個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在美國,競爭意識滲透于整個社會乃至每個家庭。因此在美國家庭價值觀中,競爭意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競爭才能進步,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真正的能力。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具備在社會中頑強生活的實力,因為競爭是殘酷無情的,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競爭的能力才能迎接各種挑戰(zhàn)。因此美國家長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子女的各種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包括自理能力、自我選擇能力、自我表現(xiàn)能力,而所有的這些能力是在競爭中不可缺少的。美國家長尊重、鼓勵兒童“自我選擇,自主負責”,因此在制定家庭教育的目標時,家長會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關(guān)于擇業(yè)和交友等問題上,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愿,最后由孩子來做最后的決定。

總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形成產(chǎn)生著巨大影響。中美兩國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是導致形成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

四、結(jié)語

中美文化的價值體系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對人的理解卻截然不同。美國文化強調(diào)人作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的地位、要求人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一切靠自己,因而在處理家庭問題方面也必然體現(xiàn)出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觀念。無論是在婚姻問題方面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面,他們都以個人的意志為中心。而中國文化則主要把人理解為類的存在物,重視人的社會價值,把人看做是群體的一份子,是他所屬社會關(guān)系的派生物,個體的價值因群體而存在并借此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顧嘉祖. 跨文化交際[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2] 汪德華.英漢文化差異及思維方式[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3] 楊志華:《文化價值觀視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研究》dlib.cnki.net/kns50/,中國知網(wǎng),2007年3月

[4] 王玉娟:《中美家庭價值觀的跨文化差異對比研究》 lsg.cnki.net/grid20/,中國知網(wǎng),2007年7月

[5] Alexande,A.F., “AComparative Analylsis of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d AmericanCulture”,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6.

[6] LawrenceStone, “FamilyValues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November 16 and 17,1994.

篇8

建筑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

建筑建構(gòu)的方法和邏輯是由材料的性能決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結(jié)構(gòu)就必然不同。所謂的“框架式結(jié)構(gòu)”建筑體系,就是先用粗壯的木柱構(gòu)成房屋的大致結(jié)構(gòu)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撐整個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為主要的木梁承載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墻壁不會受到很大的壓力,這便是中國古代建筑結(jié)構(gòu)的特征。另一個方面來講,以新為貴占據(jù)了中國人對建筑態(tài)度的絕大部分,西方人的話,他們則對古老的建筑非常著迷,還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和國家將自己崇尚的文化和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歐洲建筑作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達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歐洲建筑并不只有結(jié)構(gòu)美,還充分展示了立體美學建筑。像加特農(nóng)神廟等建筑的立體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設(shè)立是為了換一種抽象的方式去表現(xiàn)人類的曲線美,從外觀上來看,歐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這也是建筑師們的創(chuàng)作沖動與情結(jié)之一,帶著對雕塑美感的強烈追崇去展開他們的手臂。

建筑文化意念上的差異

推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