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09:18: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癜風的臨床癥狀,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中醫(yī);白癜風;療效
白癜風是一種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的皮膚色素脫失性疾病,屬中醫(yī)的“白癜”、“白駁風”、“斑駁”等范疇。此病異常頑固,慢性病程,易診難治,影響美容。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不癢痛,謂之白癜?!?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臨床上以皮膚色素脫失斑為特征。它是一種容易診斷而難于治療的皮膚病。該病全身各處皮膚均可發(fā)生,雖無明顯自覺癥狀,但其好發(fā)于皮膚暴露部位,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痛苦。本文對白癜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74例白癜風患者中,男51例,女23例,年齡19~66歲數,平均年齡43.2歲,診斷均符合《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制定診斷標準[1]。經診斷,肝郁氣滯證32例,肝腎不足證21例,氣血瘀滯證21例。
1.2治療方法中藥首烏、鹿角膠、阿膠,補骨脂、當歸、金櫻子、覆盆子、丹參、皂刺、紫背天葵、沙宛吉力、黑玄參、黑生地、桃仁、大棗各15 g粉碎后加蜂蜜制成9 g重蜜丸,口服,每天3次,1丸/次。
2結果
經中藥調節(jié)及治療,治愈53例,顯效12例,好轉10例,無效6例。患者年齡越小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并根據中藥臨床研究的特點,探索建立相對的黃金標準的證候量表,制定規(guī)范的臨床研究方案,以提高臨床療效。
3討論
白癜風起病大多緩慢,無痛、癢癥狀,不易被發(fā)現。本病發(fā)病無年齡界限,但有家族中發(fā)病的病例,大多數患者有精神創(chuàng)傷史。現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神經和內分泌等因素有關。而當各種原因致使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血虧虛,脈絡不充,水谷精微無以營運周身組織器官,肌膚脈絡失養(yǎng),膚色不榮而生白斑。氣虛血虛或血燥,血虛則生風,血燥則風勝,使皮膚發(fā)病表現為或粗糙。張作舟老前輩從醫(yī)七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將白癱風的發(fā)病機理概括為“三點一要”?!叭c”為肝腎陰虛為本,風邪侵襲為表,日久氣滯血癖;“一要”即脾胃虛弱為要[2]。甘有補虛、和中、調和藥性、緩急的作用;苦有瀉熱、燥濕、堅陰的作用。說明治療白癜風內服方多以補益為主,輔以祛邪,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但感受風邪只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內因看,體內素有濕邪或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于肌膚,以致氣血失和而發(fā)病,或肝腎陰虛,精血不榮于肌膚而發(fā)病。
本組病例屬本虛標實,方中黃芪益氣升陽;黨參、炙甘草、白術健脾,合黃芪補中;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yǎng)血;升麻、柴胡協助黃芪提升下陷之陽氣;砂仁、焦三仙健脾以助消化,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人的膚色是由先天決定的。中醫(yī)認為[3],先天之本在于腎,腎主黑色。因此,腎虛、先天不足是本病的關鍵;五志過極、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等原因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2]??偨Y起來白癜風的發(fā)病有風邪致病說、內熱感邪說、氣血瘀滯說、肝腎不足說等學說,在治療上多采用調和氣血、舒肝理氣、祛風通絡、清熱除濕、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等治法??梢娮萄a肝腎、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調理氣血是白癜風的基本治法,與前面提及白癜風的病機相一致;另外,肝氣郁結、脾虛氣弱,濕熱阻滯也常被認為是形成白癜風的重要因素[4]。
我們知道微量元素是組成人體全部物資的基本要素,元素與人體生長發(fā)育、衰竭、疾病都有著直接關系,其中鐵吸收不足??梢鹧鹤兓?,因為鐵參與血紅蛋白合成,故人體長期缺鐵時也可引起白癜。唐定書[5]根據白癜風氣血失和的程度,結合西醫(yī)診斷的分型分期分性將其辯證分為三型進行治療,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解郁,選方柴胡疏肝散加減;肝脾不調型治以調和肝脾,健脾除濕。治療當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驅除風邪、健脾益氣。白駁丸中補骨脂、何首烏、黑豆皮滋補肝腎;雞血藤、當歸、赤芍、紅花養(yǎng)血活血,通經活絡;白羨黎、防風驅除風邪;加生黃蔑益氣健脾。由于致病因素的存在,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寒濕郁凝,氣血不足,致肌膚失于濡養(yǎng),進而疾病發(fā)生則為白癜風的又一病因。臨床表現為:病情發(fā)展緩慢,長久不愈。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白癜風展現出較為廣闊的前景。眾多醫(yī)家不拘一格,采用多種方法治療白癜風,又以幾種治療方法的聯合應用療效最佳。白癜風影響美容,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因此治療時要配合心理疏導,使患者排除憂慮,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保持心情舒暢,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癥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 767.
[2] 張志禮,莊國康,朱軼君,等.中醫(yī)雜志,1993,34(3):176.
[3] 葉俊儒,陸茂,張云光,彭科,沈躍莉.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中藥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6):3855.
關鍵詞:活血祛風法;進展期;白癜風;中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5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3-0605-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Freatiag Vitiligo
TANG Yanli,XU Aie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6,Zhejing,China;
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Hangzhou 310009,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which is used to treat 63 patients with vitiligo was observed.Medthod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syndrome and differentiation,63 patients with vitiligo take the prescription,twice a day for 3 months.Resul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has better efficacy on treating vitiligo and could control effectively the progress of vitiligo.省略。白癜風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色素減退性皮膚病。白癜風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白癜候》:“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膚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也不癢痛,謂之白癜”。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又有“白癜”、“斑白”、“白處”、“白駁”、“白駁風”、“白定”、“白點風”、“斑駁”等名稱。任何年齡皆可發(fā)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根據臨床癥狀以及中醫(yī)辨證論治,使用活血祛風法方治療白癜風,共治療63例,具體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1年6月于我院皮膚科白癜風專病門診就診登記收錄白癜風患者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齡16~64歲,病程半年以內的白癜風患者5例,半年~1年7例,1~5年22例,5~10年23例,>10年6例。63例病例中,散發(fā)型31例,肢端型7例,節(jié)段型3例,散發(fā)型+肢端型22例。其中,45例為進展期白癜風,18例穩(wěn)定期。
1.2方法
根據中醫(yī)理論對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論治和分型,參考白癜風中醫(y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療程3個月,對納入病例,初診首日、第1月、第2月、第3月,記錄受試者的病情變化,臨床癥狀、白斑面積和疾病的進展情況以及中醫(yī)癥候、癥狀。
1.3治療方案
根據前期文獻分析以及多次專家討論結果優(yōu)選處方以活血祛風法為主要治則的白癜風方(丹參、川芎、雞血藤、白蒺藜、紫浮萍、生黃芪、女貞子、旱蓮草等)。根據臨床癥狀隨癥加減,中藥每天兩次內服,內服中藥的第3次藥汁熱敷白斑處(對于肢端型白斑可以用來浸泡),每次20~30min,每天2次,患者每月隨訪一次,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記錄皮損面積并拍照,共隨訪3個月。
1.4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就診前2周內系統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和/或1周內外用過糖皮質激素制劑;研究者認為有不宜參加本試驗的其他原因;不能遵守本研究方案用藥者。
1.5隨訪
隨訪前后還需要進行血、尿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檢查,注意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6療效評估
1.6.1臨床療效評估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1]: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膚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
1.6.2癥狀評定標準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yī)診斷學術語規(guī)范研究中存在問題的探討》[3]等擬定的白癜風癥狀量化表。依據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對應的評分為1分、2分、3分。
表1白癜風癥狀量化全身癥狀1輕度2中度3重度失眠多夢1每日睡眠不足4-5h,易醒;2每日睡眠不足2-3h,入睡困難;3徹夜難眠心煩易怒1偶有情緒低落抑郁或急躁;2易緒低落抑郁或急躁;3經常情緒低落抑郁,或煩躁易怒,難以自控脅肋脹痛1偶爾發(fā)生,可自行緩解;2脹悶隱痛,疼痛時間較長,偶需或不需服藥;3反復發(fā)作,疼痛劇烈,需服藥緩解瘙癢1偶爾瘙癢,不需用藥,不影響正常工作學習;2陣發(fā)性瘙癢,時輕時重,影響工作學習;3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學習生活;頭暈耳鳴1偶有發(fā)生;2經常發(fā)生;3頭暈不止,持續(xù)發(fā)生;耳鳴不能緩解。五心煩熱1手足心發(fā)熱;2手足欲露衣被外;3手足欲握冷物則舒。失眠健忘1每日睡眠不足,偶爾健忘;2入睡困難,近事遺忘;3徹夜難眠,遠事遺忘??诟裳试?輕微口干咽燥;2口干咽燥,飲水可暫解;3口干,欲飲水,飲而不解。潮熱盜汗1偶爾汗出;2胸部潮熱,潮濕,反復出現;3汗出如水,經常出現。經少,經閉1月經量少,色紅,延期;2月經量少,色紅,數月一行;3經閉。腰膝酸軟1時而作痛;2隱隱酸軟,需變換;3腰痛如折,持續(xù)不已。2結果
2.1中藥穩(wěn)定白癜風的情況
見表2。治療前45例為進展期白癜風,18例穩(wěn)定期。治療后,63例中,有6例出現新發(fā)白斑或原有白斑面積有所擴大,其余患者治療后白斑均穩(wěn)定。服用活血祛風法后,白癜風的穩(wěn)定率90.5%。其中,散發(fā)型穩(wěn)定率為96.8%;肢端型100%,散發(fā)型+肢端型穩(wěn)定率為77.3%。肢端型白斑的病例數較少,沒有顯著地統計學意義。表中看出,服用中藥后,節(jié)段型白癜風能有效的控制白斑進展。
57(90.5)2.2白癜風類型與療效
見表3。散發(fā)型白癜風患者治療后,有效20例(64.5%);肢端型有1例(28.6%)痊愈,3例(42.8%)好轉,3例(42.8%);肢端型+散發(fā)型有1例(4.5%)痊愈,明顯好轉14例(63.6%)。節(jié)段型白癜風用中藥治療后無效,白斑復色沒有變化。相較而言,散發(fā)型治療效果稍微優(yōu)于其他分型。中藥治療后,白癜風總的有效39例,有效率為61.9%。
632.3不同部位與療效的比較
見表4。中藥治療后,不同部位療效不同。面部有3例(30.0%)痊愈,14例(46.7%)顯效,7例(23.3%)好轉。統計分析,面部與軀干、四肢、肢端療效比較,P
2.4治療前后癥狀的變化
根據每個患者的癥狀程度,采用積分計算,將所有的癥狀積分總和統計如下。從表中看出,中藥治療白癜風后,總的癥狀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其中,治療前,女性出現較多的癥狀為月經不調、痛經不適,總的評分為10分、14分,治療后基本都控制了,評分為0分。其次為瘙癢、腰酸,治療后,瘙癢評分由8分降至1分。男性以瘙癢、失眠、口干為多見,初診瘙癢癥狀評分為6分,治療后為1分,服用中藥后,瘙癢癥狀大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有4例患者服用中藥后出現大便稀,無其他癥狀產生,連續(xù)服用一周后,大便稀的癥狀就消失了。這可能與患者的體質、耐受性和服藥方式有關。
2.5色素恢復模式
所有病例觀察顯示,常見的復色模式有2種。①白斑大小無明顯變化,色素逐漸增加,最后恢復正常膚色;②白斑從周圍向中心逐漸縮小,最后消失。本文中,2例痊愈的患者是以方式②恢復的。
3討論
中醫(yī)對于白癜風的認識歷史悠久,古代醫(yī)家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多以風邪相搏,氣血失和立論?!短绞セ莘健酚性唬骸胺虬遵g者 ,是肺風流注皮膚之間,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項面,點點斑白,但無瘡,及不瘙癢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有“風白駁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駁,此亦是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的記載。清代吳謙主編的《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亦有相似記載:“白癜風,此證自面及頸項,肉色忽然變白,狀如斑點,亦不痛癢,由風邪搏于肌膚,致令氣血失和。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遍及全身?!薄鞍遵帮L,血瘀于皮里,服三五副可不散漫,再服三十副可痊愈。”由此形成了目前臨床祛風、活血、補益肝腎三大治則。
4近年來,現代醫(yī)家對于白癜風發(fā)病原因的認識有了新發(fā)展,在原有病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氣滯血瘀、肝腎不足學說。如國維[4]教授認為白癜風病機為風濕之邪搏于肌膚,氣血失暢,血不榮膚;情志損傷或因白癜風致情志抑郁,肝失調暢,氣血失和,肌膚失養(yǎng);久病致氣血大傷,肝腎不足。傅魁選[5]教授認為白癜風是風邪相搏于肌膚,氣血失和所致,但該病的病機關鍵不在于風,而在于局部的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朱文元[6]則認為其病因病機與風濕外侵,氣血失和,肝腎陰虛,血熱夾風,脾胃虛弱有關??偟膩碚f,目前對白癜風病機的認識主要為風邪相搏,氣滯血瘀,肝腎不足三個方面。
本研究中63例患者,多數的癥狀表現為瘙癢、失眠多夢、口干,女性患者的月經不調或月經量少等癥狀,這提示患者的中醫(yī)證型以風血相搏為主,這與以往陳梅花等[7]報道的文獻一致。本方中,川芎既可活血,又能祛風,故應列為君藥。丹參活血調經,涼血消壅,且在治療白癜風中用其效果較好,故應將丹參一并列為君藥。針對女性的月經不調、經少等癥狀具有良好的作用,活血理氣以行氣血。表4看出,服用活血祛風法后,女性的月經不調或月經量少或延遲癥狀評分由14分降至0分。而白蒺藜疏肝,祛風,紫浮萍祛風利水,能加強君藥之祛風效果,雞血藤行血活血,且能舒筋通絡,故此三藥應為臣藥,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具有雙向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女貞子和旱蓮草都有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中醫(yī)理論中,黃芪補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女貞子、旱蓮草均能滋補肝腎,共為佐使藥。全方既能祛風活血,又有補肝腎之效。瘙癢多由風邪、濕邪蘊結肌膚,腠理不得疏泄而引起。中醫(yī)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用活血配合祛風治法治療瘙癢,故中藥治療后,瘙癢癥狀評分由14分降至2分,很好的控制了瘙癢的發(fā)生。若伴有脅肋脹痛、心煩等在基礎方上加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伴有腰膝酸軟等癥狀加補骨脂、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臨床上,需要隨癥加減。
觀察發(fā)現,活血祛風法治療白癜風后,63例病例中57例穩(wěn)定,穩(wěn)定率90.5%僅有6例(9.5%)出現新發(fā)皮損或白斑擴大。對于節(jié)段型白癜風的治療,中藥控制其發(fā)展有很好的療效。療效上,白斑出現好轉的有效39例,有效率為61.9%。其中,散發(fā)型的效果稍微好于其他類型白癜風。節(jié)段型的療效最差。我們通過中醫(yī)辨證發(fā)現節(jié)段型白癜風中瘀血阻絡型比例特別低,故白癜風中醫(yī)病因難用局部血瘀解釋,而可能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HannSK等[8]認為可能與局部神經分布、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因此,節(jié)段型白癜風用中藥治療療效差。通過中藥外敷或泡手,肢端型白癜風中有1例(28.6%)痊愈,3例(42.8%)好轉。肢端型+散發(fā)型有1例(4.5%)痊愈,14例(63.6%)好轉。但總體來說,肢端型和節(jié)段型的效果較差。治療效果與病程以及年齡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但與白斑的部位有顯著的差異性。其中,面部的效果最好,有3例(30.0%)痊愈,14例(46.7%)顯效,7例(23.3%)好轉。其次是為頸項,有1例(7.7%)顯效,6例(46.2%)好轉??偟膩碚f,對于散發(fā)型,特別是皮損發(fā)于面部的患者,治療效果最好。另外還發(fā)現,若是同時配合外用藥,則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活血祛風法治療白癜風具有較好的療效大部分病情均得到控制,尤其是面部白癜風。同時,他還能有效控制的進展期白癜風,大大改善了白癜風患者臨床的癥狀,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在白癜風進展中,重視活血和祛風藥的使用,皮損穩(wěn)定后,針對患者的體質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S].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8.
[3]郭小青,郝保華.中國診斷學術語規(guī)范研究中存在問題的探討[J].山西中醫(yī),2006,27(1):70-72.
[4]李紅毅,國維.國維教授治療白癜風經驗[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1):24.
[5]劉曉玉,許愛娥.當代8位名老中醫(yī)論治白癜風經驗薈萃[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7(2):131-133.
[6]朱文元.白癜風與黃褐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28.
【關鍵詞】 扶土抑木法;兒科疾??;容福慶
Abstract: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hange of children: insufficiency spleen, excess liver, easy to show liver wood attacking spleen earth, teacher Rong applies the method supporting earth to inhibit wood to children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nerve system and others, with definite cure effect.
Key words:support earth to inhibit wood;children disease;Rong Fuqing
容福慶,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40余年的臨床經驗,精于治療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對于小兒呼吸系統及小兒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泄瀉、疳證、汗證、佝僂病等病證的診斷及治療尤有心得。容老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從臟腑辨證的角度來講,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加之廣東地處嶺南濕地易困脾,故臨床上更加容易出現肝木乘脾士的病理改變,在各類疾病中常常以主癥或者伴隨出現,治療施以扶土抑木法,療效確切。
1 呼吸系統疾病
如哮喘,多因素體脾虛,宿痰內伏,外邪引動,痰隨氣逆,氣因痰阻,故見咳嗽、痰多,“虛則所不勝乘之”,木失金制,肝木侮土,故有患兒可兼見胸悶不舒,脅滿泛酸、舌邊紅、易躁動等癥,治當在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基礎上輔以扶土抑木。又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常常見睡覺易驚醒、躁動,眼部分泌物多,舌邊紅,扁桃體大等,同輔以扶土抑木。
2 消化系統疾病
如腹瀉一證,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清濁相干合污而下,究其原因,常見除感受外邪、飲食失宜、脾胃虛弱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患兒除了大便異常外,還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舌邊紅等肝系表現,扶土為主,輔以抑木則成為大法。如疳證,容老師認為,疳積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脾胃功能失調,究其原因,除常見的飲食失節(jié),養(yǎng)護不當、長期吐瀉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如疳證患兒臨床除可見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毛發(fā)稀疏、不思飲食、舌淡苔白等一系列脾胃虛證候外,常常兼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等脾病及肝表現,故治以扶土抑木法,取得很好療效。又如膽汁返流性胃炎,相當于《靈樞·四時氣篇》中所云“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容老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膽汁返流的病機,既以脾胃氣虛,升降失常為主。又以“木生于水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降則膽火不降”,據此,采用扶土抑木,和胃降逆法治療本病。
3 神經系統疾病
兒童抽動一穢語綜合征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其病與中醫(yī)的慢驚、抽搐、瘛癜、筋惕、肉明等病證有類似癥狀。如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慢驚》云:“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癜漸生。其瘛癜癥狀,兩肩微聳,兩耳下垂,時復動搖不己?!鼻濉り愔巍队卓平帯吩?“搐頻者,風在表也,易治,宜發(fā)之;搐稀者,風在臟也,難治,宜補脾?!逼洳楦螐娖⑷?,本虛標實?!捌樯抵础?,水濕潴留,聚液為痰,痰氣互結,上擾咽喉,而發(fā)出喉中異常響聲;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虛不能養(yǎng)四肢,故肌肉攣縮而顫,無力而緩;實則肝旺夾風,肝主筋,主疏泄。肝氣失調;風勝則肌肉抽動,風善行而數變,故抽搐部位多變。綜上可知其病乃肝旺脾虛,若采用常規(guī)之熄風止痙法很難取得遠期療效,治當扶土抑木。又如癲癇,常因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失調,水聚為痰,痰隨氣逆,橫竄經絡引動肝風則見抽搐,治療宜標本兼治,亦以扶土抑木法主之。
綜上,容老師廣泛運用扶土抑木法治療兒科各系統疾病,但在治療過程中又有扶士與抑木側重,辨證施治過程中審清肝實和脾虛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以肝實為主,其法應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如以脾虛為主的,其法應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而扶土之法并不是一味補脾,過補則壅礙氣機,臨床健脾不在補脾,貴在運脾,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臨床常用藥物:黨參、五爪龍、茯苓、蓮子、益智仁、黃芪、枸杞子、菟絲子、扁豆、薏苡仁、麥芽、谷芽、山楂、木瓜、獨腳金、夏枯草、白芍、龍骨、牡蠣等藥。根據肝氣郁滯、肝火內擾、肝風內動、肝陰不足的偏重選藥,肝氣郁滯治以疏肝理氣,藥用柴胡、佛手、枳實、荔枝核、芒核等;肝火內擾治以清肝泄火,藥用夏枯草、、蟬蛻、鉤藤、獨腳金等;肝風內動治以平肝熄風,藥用羚羊角骨、蟬蛻、鉤藤、龍骨、牡蠣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者治以平肝潛陽,藥用木瓜、白芍、枸杞子、菟絲子、旱蓮草等。
4 病案舉例
白癜風在中醫(yī)學中稱為“白癜”、“白駁風”、“白駁”等。目前,學術界對本病病因病機的闡述也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因患者素體陰虛,肝氣郁結,或感受六之邪,阻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養(yǎng)膚所致。另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因局部皮膚黑色素的缺乏,黑為腎之本色,黑色素缺乏正是腎虧之明證;色白主虛寒,虛為氣血虧虛,寒是陽虛寒凝,加之風邪相搏, 故令皮膚失榮,白變由生。還有學者認為,白癜風是由風邪侵犯皮膚,襲入毛孔,毛竅閉塞,血不榮膚;或七情內傷,五志不遂,氣機紊亂,氣血違和,久病失養(yǎng),亡血失精,傷及肝腎,精虧不能化血,陰血虧虛,不能生精,營衛(wèi)無暢達之機;或郁怒傷肝而氣滯血瘀,脈絡阻滯不通,新血不生;久病因循失治,瘀阻脈絡,肌膚失養(yǎng)所致。由于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闡述不同,所以,在指導臨床用藥上也各不相同,有主張用純中藥治療,也有主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近年來,用純中藥治療白癜風的報道很多,療效也很確切。筆者現根據臨床用藥劑型不同,對治療白癜風的中藥制劑運用情況作一綜述。
1 單劑型
1.1 湯劑
周氏等[1]采用商氏消白方ⅰ號配合商氏消白方ⅱ號治療白癜風120例患者,結果痊愈22例,顯效46例,有效31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82.5%。治療時間最短3周,最長2年。屠氏等[2]用克白湯加減治療白癜風195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痊愈23例,顯效41例,有效81例,無效50例。痊愈率為11.79%,總有效率為74.36%。王氏等[3]辨證運用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總有效率為98%,治愈率為73%。用藥時間最短20 d,最長為3個月。袁氏[4]辨證運用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3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維生素c,忌食西紅柿、草莓及辛燥之物。經服上方6個療程,結果痊愈46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王氏[5]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1個月為1個療程,最長觀察6個療程。結果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2%。張氏等[6]用復方桃紅液治療82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6.83%。劉氏[7]介紹了其導師歐陽恒教授根據臨床經驗選定7味中藥組成的消白合劑(黑芝麻30 g,黑大豆30個,核桃30個,紫背浮萍10個,路路通10個,紅花10個,大棗5枚),收到較好的療效。
薛氏[8]采用內服自擬消白靈湯和外用自制消白液治療17例,結果痊愈5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8.8%,總有效率為82.4%。顧氏[9]用九味羌活湯治療泛發(fā)性白癜風5例,結果4例顯效(皮膚黑色素再生顯著, 皮損消退50%以上,暴露部位白斑基本消失),1例有效(皮膚黑色素再生明顯,皮損消退30%以上)。
1.2 搽劑與酊劑
史氏等[10]以補骨脂15 g、白芷10 g、紅花10 g、獨活10 g、丹參10 g、墨旱蓮10 g、梔子10 g用30%酒精浸泡2周,加壓過濾,取淡黃色藥液,制成復方補骨脂搽劑,每日外搽藥液2~3次,伴自然光照射10 min,對面部白癜風治療效果顯著。任氏等[11]以補骨脂60 g、紫草20 g加60度白酒至1000 ml浸泡2周,取上清液,壓榨殘渣,壓出液與上清液合并濾過,置密閉容器中備用。用時取儲備液100 ml置外用藥瓶中,涂于患處,每日3~5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32例,痊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石氏等[12]用復方驅蟲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癜風39例,總有效率為95.2%。
孫氏[13]采用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例,結果痊愈26例,顯效31例,有效4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52%。陳氏[14]以烏梅30 g、當歸30 g浸泡于75%酒精150 ml中,2周后過濾去渣,即得當歸烏梅酊。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每日3~4次,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2~3個療程。31例患者中,治愈7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7%。鄭氏[15]將墨旱蓮、補骨脂各30 g,馬齒莧25 g,紫草20 g,紅花、生姜、白芷各15 g,粉碎放入容器,加入75%酒精500 ml、二苯亞砜100 ml,浸泡10 d。每日擦患處3次,日光照射,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9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6.9%。楊氏[16]以補骨脂100 g、白芷20 g、紅花20 g、當歸20 g浸入50%的酒精500 ml內,密封1周后用。每日下午3-4時,在戶外朝太陽處擦患處。夏、秋季,兒童曬3~5 min,成人曬5~10 min;冬、春季,兒童曬5~10 min,成人曬10~15 min。10 d為1個療程。80例患者中痊愈22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70%。謝氏等[17]以補骨脂150 g、梔子75 g、烏梅75 g、菟絲子50 g、醋酸氫化可的松10 g、二甲基亞砜50 ml、氮酮20 ml、甘油100 g,用70%乙醇加至100 ml。每日將患處清洗后,于白斑區(qū)外涂2~3次。127例患者治愈顯效率55.9%。王氏[18]將補骨脂200 g、骨碎補100 g、黑芝麻50 g、石榴皮50 g、白芷50 g、菟絲草50 g碾碎,放入75%酒精1000 ml中浸泡7 d,去渣。使用時用消毒棉簽蘸上藥外搽皮損處,每日2~3次,外搽后在陽光下照射10~20 min,30 d為1個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治愈15例;3個療程治愈25例;治療3個療程以上而無效者5例??傊斡蕿?8.89%。馮氏等[19]發(fā)現用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具有良好的活血溫膚、清除沉著于局部的未成熟異常黏液質作用,治療30例痊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60%。李氏等[20]以赤芍10 g、川芎10 g、菟絲子10 g、刺蒺藜10 g、補骨脂10 g等,用75%乙醇100 ml室溫下密閉浸泡2周,并不時振蕩,濾過除渣,收集提取液,外用。治療白癜風28例,其中痊愈11例,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6例,痊愈率39.29%,總有效率78.57%。
1.3 丸劑與膠囊
鄒氏[21]以皂角刺80 g、墨旱蓮100 g、白蒺藜80g、白鮮皮80 g、桃仁80 g、紅花80 g、蒼術50 g、苦參40 g、檀香40 g、姜黃80 g、生熟地黃各120 g、何首烏100 g、黑芝麻100 g、赤藥80 g、補骨脂80 g、川芎80 g、桑螵蛸80 g、麻黃50 g、當歸80 g、桑椹子10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作300丸,早晚各服2丸,服完1料為1個療程,可服1~2個療程。兒童劑量減半。治療白癜風113例,顯效率為58.3%。陶氏[22]以黃芪300 g、墨旱蓮150 g、補骨脂150 g、生地黃300 g、豨薟草150 g、川芎150 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 g,每次1~2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32例患者中治愈者8例,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49%。孫氏[23]以白蒺藜、白鮮皮、制何首烏、黑芝麻各等量,共為細末,和蜜為丸,每丸重6 g,早晚各服1丸。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40例患者中34例癥狀消失。楊氏等[24]用白癜丸治療45例患者(每次1丸,每日2次),結果治愈時間最短為1周,共4例,一般明顯療效出現在1個月內,以顏面部效果最佳。王氏[25]采用自擬中藥消白丸內服配合液氮治療白癜風60例,消白丸每次5 g,每日2次,配合局部液氮冷凍,2~3 d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5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王氏[26]觀察了青雪白癜風丸及抗白霜治療白癜風的療效,116例患者中治愈率為38.9%,總有效率為91.6%。張氏等[27]應用消白膠囊配合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患者32例,3個月后痊愈28例,顯效4例,有效率達100%,所有病例移植術后供皮區(qū)和受皮區(qū)均無瘢痕形成,未出現同形反應。
1.4 片劑與沖劑
胡氏等[28]采用自制的中成藥白蝕片與祛白ⅰ、ⅱ沖劑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取得良好的療效。其中,祛白ⅰ沖劑兼有活血祛風作用,適用早期或進展期患者;祛白ⅱ沖劑側重疏肝解郁,適用于有精神神經因素的患者;白蝕片兼有調補肝腎作用,常用于病程較長的患者。李氏[29]以丹參、當歸、六月雪、制何首烏、青木香、杭白芍、潼白蒺藜、補骨脂、十大功勞葉、黃芪、自然銅、大棗等按常規(guī)劑量配制成片劑,每日服3次,每次10片,兒童用量可減半。治療25例患者,痊愈4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為69.4%。
1.5 霜劑
林氏等[30]用補骨脂、白芷、5%烏梅提取液、0.02%地塞米松等適量制成的霜劑治療31例白癜風患者,總有效率達67.7%,與8-甲氧補骨脂素(8-mop)療效相仿,而不良反應較小。
2 多劑型
2.1 丸劑配合酊劑、搽劑
趙氏等[31]取補骨脂、黃芪、紅花、川芎、當歸、桃仁、烏梢蛇、紫草、丹參、膽草、地龍等各10 g,白蒺藜100 g,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9 g,12歲以下兒童酌減;同時患處外涂補骨脂酊,每日2次。治療89例患者,總有效率達79.8%。沈氏[32]以外用白癜酊和內服烏須黑發(fā)丸治療68例患者,結果痊愈35例,好轉2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7%。吳氏等[33]自制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外搽消斑靈,每日2次。治療378例各類型白癜風,結果痊愈率為52.38%,總有效率為84.92%。
2.2 膠囊劑配合搽劑
楊氏等[34]以當歸15 g、白術15 g、太子參12 g、防風15 g、生薏苡仁20 g、白蒺藜20 g、紫草15 g、紅花20 g、生黃芪20 g、何首烏12 g、生甘草8 g自制成復容白癜風膠囊,口服,每次6粒(0.35 g),每日3次。并將上方水煎濃縮以外擦,每日3次。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1年。經觀察168例,顯效74例,有效68例,無效26例。
2.3 湯劑配合搽劑、酊劑
于氏[35]用內服自擬方和外用復方補骨脂酊、烏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治療90例,取得良好療效。劉氏[36]介紹了張作舟治療白癜風經驗,基本方為羌活10 g,獨活10 g,防風10 g,白芷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骨碎補10 g,威靈仙10 g,川芎10 g,補骨脂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何首烏15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筛鶕颊卟∏榧訙p:痰多者加陳皮9 g、法半夏9 g、白芷10 g、厚樸10g;氣虛乏力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瘀血明顯者加丹參15 g、三棱6 g、茜草10 g;頭暈耳鳴、腰膝疼痛明顯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15 g;惡風者加桂枝10 g、白芍15 g;瘙癢者加白鮮皮15 g、刺蒺藜10 g、浮萍10 g;冬季加重者加細辛3 g、制附片6 g。外治可用補骨脂30 g、菟絲子20 g、當歸10 g,以75%酒精150 ml,浸泡1周后取汁擦于色素脫失處;也可用丹參30 g、何首烏30 g、紫草10 g,以75%酒精浸泡1周后同前法外用;對于新發(fā)者還可以選用膚萬醑或新適確得涂擦于患處。龍氏等[37]以菟絲子20 g、生地黃20 g、丹參20 g、補骨脂15 g、何首烏15 g、白蒺藜15 g、當歸15 g、赤芍15 g、黑芝麻(杵)12 g、白芷7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莪術10 g、枇杷葉(包)10 g、桔梗8 g組成消白湯,每日1劑,水煎3次,前兩煎混合分2次服,后一煎外洗患處;另以補骨脂、骨碎補、菟絲子、何首烏、黑芝麻、白蒺藜、白芷各100 g研末混合,泡入75%酒精2000 ml,外搽患處,每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介紹了2例典型病例,用藥后白斑均消退。尹氏[38]用炒柴胡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川芎20 g,當歸15 g,刺蒺藜45 g,黃芪30 g,自然銅30 g,紅花10 g,補骨脂10 g,防風15 g,炙何首烏30 g,蒼耳草15 g。辨證加減:發(fā)于頭面部加升麻10 g、白芷10 g;胸腹部加瓜蔞皮10 g、郁金10 g;下肢加牛膝10 g;肝腎陰虛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黑芝麻30 g;血瘀明顯者加水蛭15 g、丹參30 g。上方冷水浸泡1 h,煎沸5 min,取汁內服,留少許藥汁用紗布浸藥汁外擦。共治療56例,痊愈14例,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00%。一般服藥20~60劑,多數服藥1~2月出現效果。龔氏等[39]以黃芪30 g、當歸12 g、補骨脂12 g、郁金12 g、煅自然銅30 g、羌活6 g、防風9 g、蒼耳子9 g、豨薟草20 g、丹參12 g、木姜子12 g、甘草6 g組成白癜湯。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兒童減半量。另配合外用消白酊(補骨脂150 g、烏梅100 g、紅花15 g加70%乙醇100 ml浸泡1周,濾出液加甘油20 ml和乙醇至足量),每日清洗患處后,外涂白斑區(qū),每日3次。以4個月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治療白癜風取得了滿意療效。
3 結語
盡管國內報道用中藥治療白癜風的案例很多,也確有一定療效,但一些藥物和制劑的長期療效仍然有待進一步考察確定,對中藥的作用機制應逐步深入,中醫(yī)治療白癜風的理論也還需要完善。當然,現代醫(yī)學對白癜風發(fā)病機制研究的突破,也會有助于指導中藥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平,商建軍,胡玉玲.商氏消白方ⅰ號治療120例白癜風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1996,15(3):42.
[2] 屠福漢,朱金土.克白湯治療白癜風[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11):499.
[3] 王國輝.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臨床報告[j].中醫(yī)藥學報,1998,(2):34.
[4] 袁紹文.“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60例[j].江蘇中醫(yī),2001,22(6):27.
[5] 王 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2, 19(2):133-134.
[6] 張興圍,喬立新,薛純盛,等.復方桃紅液的制備及臨床應用[j].2002,11(8):52-53.
[7] .以色治色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與試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學位論文,2002.50.
[8] 薛文輝.中藥消白靈湯對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4.60.
[9] 顧仲明.九味羌活湯治療白癜風[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7):311.
[10] 史月君,孫 艷.復方補骨脂搽劑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16(2):128.
[11] 任素蘭,張美麗.復方黑故紙酒劑治療白癜風32例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31(5):414.
[12] 石得仁,普雄明,沈大為,等.復方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癱風的療效觀察[j].新疆醫(yī)學,2005,35(1):49-50.
[13] 孫步云.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 例療效觀察[j].江蘇中醫(yī), 1996,17(9):19-20.
[14] 陳建宗,陳海生.當歸烏梅酊治療白癜風31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8,7(3):31.
[15] 鄭繼達.祛白酊治療白癜風97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4):38-39.
[16] 楊可心.脂芷酊外搽治療白癜風8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4):10.
[17] 謝 勇,盛國榮,曹素珍,等.祛白酊治療白癜風127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6):22-23.
[18] 王 馳.復方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45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11(1):24.
[19] 馮 捷,牛新武,劉 超.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06,28(1):62.
[20]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等.中藥赤菟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1(2):62-63.
[21] 鄒世光.皂角刺在骨刺、白癜風、瘢痕疙瘩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yī)藥,1998,29(1):62.
[22] 陶艷紅.消斑凈膚丸治療白癜風32例[j].河南中醫(yī),2002,22(2):44.
[23] 孫慧君.自擬二白烏麻丸治療白癜風4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02,9(6):56-57.
[24] 楊永斌,劉華祥.中藥內服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18(1):16.
[25] 王曉麗,楊小平.綜合療法治療白癜風6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8(8):59-60.
[26] 王慧榮.116例白癜風的治療[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3,24(11):45.
[27] 張書軍,孫 雁,趙國志.消白膠囊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32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7):576.
[28] 胡 捷,孫 越,周萍英,等.口服中藥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1):18-19.
[29] 李海鷗.血制白片及涂劑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學雜志,2001,25(4):203.
[30] 林品東,吳建誠.白靈霜治療白癜風31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27(6):160.
[31] 趙桂華,丁淑娟,徐 峰,等.藜脂白癜風丸與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89 例[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61-62.
[32] 沈同生.白癜酊合烏須黑發(fā)丸治療白癜風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6):15.
[33] 吳文盾,吳麗香.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消斑靈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3,25(9):672-673.
[34] 楊文喜,李秀梅,鄭彩英.復容白癜風膠囊治療168例白癜風[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2,(6):10-11.
[35] 于曉梅.白癜風從肝腎論治9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2,21(6):345-346.
[36] 劉麗濤.張作舟治療白癱風經驗介紹[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2):142.
[37] 龍家俊,張 崎,陳 新,等.自擬消白湯和消白搽劑治療白癜風[j].四川中醫(yī),1997,15(8):43.
白癜風在中醫(yī)學中稱為“白癜”、“白駁風”、“白駁”等。目前,學術界對本病病因病機的闡述也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因患者素體陰虛,肝氣郁結,或感受六之邪,阻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養(yǎng)膚所致。另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因局部皮膚黑色素的缺乏,黑為腎之本色,黑色素缺乏正是腎虧之明證;色白主虛寒,虛為氣血虧虛,寒是陽虛寒凝,加之風邪相搏, 故令皮膚失榮,白變由生。還有學者認為,白癜風是由風邪侵犯皮膚,襲入毛孔,毛竅閉塞,血不榮膚;或七情內傷,五志不遂,氣機紊亂,氣血違和,久病失養(yǎng),亡血失精,傷及肝腎,精虧不能化血,陰血虧虛,不能生精,營衛(wèi)無暢達之機;或郁怒傷肝而氣滯血瘀,脈絡阻滯不通,新血不生;久病因循失治,瘀阻脈絡,肌膚失養(yǎng)所致。由于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闡述不同,所以,在指導臨床用藥上也各不相同,有主張用純中藥治療,也有主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近年來,用純中藥治療白癜風的報道很多,療效也很確切。筆者現根據臨床用藥劑型不同,對治療白癜風的中藥制劑運用情況作一綜述。
1 單劑型
1.1 湯劑
周氏等[1]采用商氏消白方ⅰ號配合商氏消白方ⅱ號治療白癜風120例患者,結果痊愈22例,顯效46例,有效31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82.5%。治療時間最短3周,最長2年。屠氏等[2]用克白湯加減治療白癜風195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痊愈23例,顯效41例,有效81例,無效50例。痊愈率為11.79%,總有效率為74.36%。王氏等[3]辨證運用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總有效率為98%,治愈率為73%。用藥時間最短20 d,最長為3個月。袁氏[4]辨證運用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3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維生素c,忌食西紅柿、草莓及辛燥之物。經服上方6個療程,結果痊愈46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7%。王氏[5]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1個月為1個療程,最長觀察6個療程。結果痊愈11例,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2%。張氏等[6]用復方桃紅液治療82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6.83%。劉氏[7]介紹了其導師歐陽恒教授根據臨床經驗選定7味中藥組成的消白合劑(黑芝麻30 g,黑大豆30個,核桃30個,紫背浮萍10個,路路通10個,紅花10個,大棗5枚),收到較好的療效。
薛氏[8]采用內服自擬消白靈湯和外用自制消白液治療17例,結果痊愈5例,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8.8%,總有效率為82.4%。顧氏[9]用九味羌活湯治療泛發(fā)性白癜風5例,結果4例顯效(皮膚黑色素再生顯著, 皮損消退50%以上,暴露部位白斑基本消失),1例有效(皮膚黑色素再生明顯,皮損消退30%以上)。
1.2 搽劑與酊劑
史氏等[10]以補骨脂15 g、白芷10 g、紅花10 g、獨活10 g、丹參10 g、墨旱蓮10 g、梔子10 g用30%酒精浸泡2周,加壓過濾,取淡黃色藥液,制成復方補骨脂搽劑,每日外搽藥液2~3次,伴自然光照射10 min,對面部白癜風治療效果顯著。任氏等[11]以補骨脂60 g、紫草20 g加60度白酒至1000 ml浸泡2周,取上清液,壓榨殘渣,壓出液與上清液合并濾過,置密閉容器中備用。用時取儲備液100 ml置外用藥瓶中,涂于患處,每日3~5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32例,痊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石氏等[12]用復方驅蟲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癜風39例,總有效率為95.2%。
孫氏[13]采用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例,結果痊愈26例,顯效31例,有效4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52%。陳氏[14]以烏梅30 g、當歸30 g浸泡于75%酒精150 ml中,2周后過濾去渣,即得當歸烏梅酊。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每日3~4次,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2~3個療程。31例患者中,治愈7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7%。鄭氏[15]將墨旱蓮、補骨脂各30 g,馬齒莧25 g,紫草20 g,紅花、生姜、白芷各15 g,粉碎放入容器,加入75%酒精500 ml、二苯亞砜100 ml,浸泡10 d。每日擦患處3次,日光照射,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9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6.9%。楊氏[16]以補骨脂100 g、白芷20 g、紅花20 g、當歸20 g浸入50%的酒精500 ml內,密封1周后用。每日下午3-4時,在戶外朝太陽處擦患處。夏、秋季,兒童曬3~5 min,成人曬5~10 min;冬、春季,兒童曬5~10 min,成人曬10~15 min。10 d為1個療程。80例患者中痊愈22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70%。謝氏等[17]以補骨脂150 g、梔子75 g、烏梅75 g、菟絲子50 g、醋酸氫化可的松10 g、二甲基亞砜50 ml、氮酮20 ml、甘油100 g,用70%乙醇加至100 ml。每日將患處清洗后,于白斑區(qū)外涂2~3次。127例患者治愈顯效率55.9%。王氏[18]將補骨脂200 g、骨碎補100 g、黑芝麻50 g、石榴皮50 g、白芷50 g、菟絲草50 g碾碎,放入75%酒精1000 ml中浸泡7 d,去渣。使用時用消毒棉簽蘸上藥外搽皮損處,每日2~3次,外搽后在陽光下照射10~20 min,30 d為1個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治愈15例;3個療程治愈25例;治療3個療程以上而無效者5例。總治愈率為88.89%。馮氏等[19]發(fā)現用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具有良好的活血溫膚、清除沉著于局部的未成熟異常黏液質作用,治療30例痊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60%。李氏等[20]以赤芍10 g、川芎10 g、菟絲子10 g、刺蒺藜10 g、補骨脂10 g等,用75%乙醇100 ml室溫下密閉浸泡2周,并不時振蕩,濾過除渣,收集提取液,外用。治療白癜風28例,其中痊愈11例,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6例,痊愈率39.29%,總有效率78.57%。
1.3 丸劑與膠囊
鄒氏[21]以皂角刺80 g、墨旱蓮100 g、白蒺藜80g、白鮮皮80 g、桃仁80 g、紅花80 g、蒼術50 g、苦參40 g、檀香40 g、姜黃80 g、生熟地黃各120 g、何首烏100 g、黑芝麻100 g、赤藥80 g、補骨脂80 g、川芎80 g、桑螵蛸80 g、麻黃50 g、當歸80 g、桑椹子10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作300丸,早晚各服2丸,服完1料為1個療程,可服1~2個療程。兒童劑量減半。治療白癜風113例,顯效率為58.3%。陶氏[22]以黃芪300 g、墨旱蓮150 g、補骨脂150 g、生地黃300 g、豨薟草150 g、川芎150 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 g,每次1~2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32例患者中治愈者8例,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49%。孫氏[23]以白蒺藜、白鮮皮、制何首烏、黑芝麻各等量,共為細末,和蜜為丸,每丸重6 g,早晚各服1丸。3個月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40例患者中34例癥狀消失。楊氏等[24]用白癜丸治療45例患者(每次1丸,每日2次),結果治愈時間最短為1周,共4例,一般明顯療效出現在1個月內,以顏面部效果最佳。王氏[25]采用自擬中藥消白丸內服配合液氮治療白癜風60例,消白丸每次5 g,每日2次,配合局部液氮冷凍,2~3 d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5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王氏[26]觀察了青雪白癜風丸及抗白霜治療白癜風的療效,116例患者中治愈率為38.9%,總有效率為91.6%。張氏等[27]應用消白膠囊配合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患者32例,3個月后痊愈28例,顯效4例,有效率達100%,所有病例移植術后供皮區(qū)和受皮區(qū)均無瘢痕形成,未出現同形反應。
1.4 片劑與沖劑
胡氏等[28]采用自制的中成藥白蝕片與祛白ⅰ、ⅱ沖劑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取得良好的療效。其中,祛白ⅰ沖劑兼有活血祛風作用,適用早期或進展期患者;祛白ⅱ沖劑側重疏肝解郁,適用于有精神神經因素的患者;白蝕片兼有調補肝腎作用,常用于病程較長的患者。李氏[29]以丹參、當歸、六月雪、制何首烏、青木香、杭白芍、潼白蒺藜、補骨脂、十大功勞葉、黃芪、自然銅、大棗等按常規(guī)劑量配制成片劑,每日服3次,每次10片,兒童用量可減半。治療25例患者,痊愈4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為69.4%。
1.5 霜劑
林氏等[30]用補骨脂、白芷、5%烏梅提取液、0.02%地塞米松等適量制成的霜劑治療31例白癜風患者,總有效率達67.7%,與8-甲氧補骨脂素(8-mop)療效相仿,而不良反應較小。
2 多劑型
2.1 丸劑配合酊劑、搽劑
趙氏等[31]取補骨脂、黃芪、紅花、川芎、當歸、桃仁、烏梢蛇、紫草、丹參、膽草、地龍等各10 g,白蒺藜100 g,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9 g,12歲以下兒童酌減;同時患處外涂補骨脂酊,每日2次。治療89例患者,總有效率達79.8%。沈氏[32]以外用白癜酊和內服烏須黑發(fā)丸治療68例患者,結果痊愈35例,好轉2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7%。吳氏等[33]自制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外搽消斑靈,每日2次。治療378例各類型白癜風,結果痊愈率為52.38%,總有效率為84.92%。
2.2 膠囊劑配合搽劑
楊氏等[34]以當歸15 g、白術15 g、太子參12 g、防風15 g、生薏苡仁20 g、白蒺藜20 g、紫草15 g、紅花20 g、生黃芪20 g、何首烏12 g、生甘草8 g自制成復容白癜風膠囊,口服,每次6粒(0.35 g),每日3次。并將上方水煎濃縮以外擦,每日3次。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1年。經觀察168例,顯效74例,有效68例,無效26例。
2.3 湯劑配合搽劑、酊劑
于氏[35]用內服自擬方和外用復方補骨脂酊、烏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治療90例,取得良好療效。劉氏[36]介紹了張作舟治療白癜風經驗,基本方為羌活10 g,獨活10 g,防風10 g,白芷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骨碎補10 g,威靈仙10 g,川芎10 g,補骨脂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何首烏15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筛鶕颊卟∏榧訙p:痰多者加陳皮9 g、法半夏9 g、白芷10 g、厚樸10g;氣虛乏力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瘀血明顯者加丹參15 g、三棱6 g、茜草10 g;頭暈耳鳴、腰膝疼痛明顯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15 g;惡風者加桂枝10 g、白芍15 g;瘙癢者加白鮮皮15 g、刺蒺藜10 g、浮萍10 g;冬季加重者加細辛3 g、制附片6 g。外治可用補骨脂30 g、菟絲子20 g、當歸10 g,以75%酒精150 ml,浸泡1周后取汁擦于色素脫失處;也可用丹參30 g、何首烏30 g、紫草10 g,以75%酒精浸泡1周后同前法外用;對于新發(fā)者還可以選用膚萬醑或新適確得涂擦于患處。龍氏等[37]以菟絲子20 g、生地黃20 g、丹參20 g、補骨脂15 g、何首烏15 g、白蒺藜15 g、當歸15 g、赤芍15 g、黑芝麻(杵)12 g、白芷7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莪術10 g、枇杷葉(包)10 g、桔梗8 g組成消白湯,每日1劑,水煎3次,前兩煎混合分2次服,后一煎外洗患處;另以補骨脂、骨碎補、菟絲子、何首烏、黑芝麻、白蒺藜、白芷各100 g研末混合,泡入75%酒精2000 ml,外搽患處,每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介紹了2例典型病例,用藥后白斑均消退。尹氏[38]用炒柴胡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川芎20 g,當歸15 g,刺蒺藜45 g,黃芪30 g,自然銅30 g,紅花10 g,補骨脂10 g,防風15 g,炙何首烏30 g,蒼耳草15 g。辨證加減:發(fā)于頭面部加升麻10 g、白芷10 g;胸腹部加瓜蔞皮10 g、郁金10 g;下肢加牛膝10 g;肝腎陰虛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黑芝麻30 g;血瘀明顯者加水蛭15 g、丹參30 g。上方冷水浸泡1 h,煎沸5 min,取汁內服,留少許藥汁用紗布浸藥汁外擦。共治療56例,痊愈14例,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00%。一般服藥20~60劑,多數服藥1~2月出現效果。龔氏等[39]以黃芪30 g、當歸12 g、補骨脂12 g、郁金12 g、煅自然銅30 g、羌活6 g、防風9 g、蒼耳子9 g、豨薟草20 g、丹參12 g、木姜子12 g、甘草6 g組成白癜湯。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兒童減半量。另配合外用消白酊(補骨脂150 g、烏梅100 g、紅花15 g加70%乙醇100 ml浸泡1周,濾出液加甘油20 ml和乙醇至足量),每日清洗患處后,外涂白斑區(qū),每日3次。以4個月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治療白癜風取得了滿意療效。
3 結語
盡管國內報道用中藥治療白癜風的案例很多,也確有一定療效,但一些藥物和制劑的長期療效仍然有待進一步考察確定,對中藥的作用機制應逐步深入,中醫(yī)治療白癜風的理論也還需要完善。當然,現代醫(yī)學對白癜風發(fā)病機制研究的突破,也會有助于指導中藥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平,商建軍,胡玉玲.商氏消白方ⅰ號治療120例白癜風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1996,15(3):42.
[2] 屠福漢,朱金土.克白湯治療白癜風[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11):499.
[3] 王國輝.活血祛風湯治療白癜風52例臨床報告[j].中醫(yī)藥學報,1998,(2):34.
[4] 袁紹文.“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白癜風60例[j].江蘇中醫(yī),2001,22(6):27.
[5] 王 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白癜風42例[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2, 19(2):133-134.
[6] 張興圍,喬立新,薛純盛,等.復方桃紅液的制備及臨床應用[j].2002,11(8):52-53.
[7] .以色治色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與試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學位論文,2002.50.
[8] 薛文輝.中藥消白靈湯對黑素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4.60.
[9] 顧仲明.九味羌活湯治療白癜風[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2,(7):311.
[10] 史月君,孫 艷.復方補骨脂搽劑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16(2):128.
[11] 任素蘭,張美麗.復方黑故紙酒劑治療白癜風32例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31(5):414.
[12] 石得仁,普雄明,沈大為,等.復方斑鳩菊擦劑治療白癱風的療效觀察[j].新疆醫(yī)學,2005,35(1):49-50.
[13] 孫步云.白癜靈酊為主治療白癜風107 例療效觀察[j].江蘇中醫(yī), 1996,17(9):19-20.
[14] 陳建宗,陳海生.當歸烏梅酊治療白癜風31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8,7(3):31.
[15] 鄭繼達.祛白酊治療白癜風97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4):38-39.
[16] 楊可心.脂芷酊外搽治療白癜風8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4):10.
[17] 謝 勇,盛國榮,曹素珍,等.祛白酊治療白癜風127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6):22-23.
[18] 王 馳.復方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45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11(1):24.
[19] 馮 捷,牛新武,劉 超.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06,28(1):62.
[20] 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等.中藥赤菟酊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1(2):62-63.
[21] 鄒世光.皂角刺在骨刺、白癜風、瘢痕疙瘩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yī)藥,1998,29(1):62.
[22] 陶艷紅.消斑凈膚丸治療白癜風32例[j].河南中醫(yī),2002,22(2):44.
[23] 孫慧君.自擬二白烏麻丸治療白癜風4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02,9(6):56-57.
[24] 楊永斌,劉華祥.中藥內服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18(1):16.
[25] 王曉麗,楊小平.綜合療法治療白癜風6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8(8):59-60.
[26] 王慧榮.116例白癜風的治療[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3,24(11):45.
[27] 張書軍,孫 雁,趙國志.消白膠囊配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32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7):576.
[28] 胡 捷,孫 越,周萍英,等.口服中藥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1):18-19.
[29] 李海鷗.血制白片及涂劑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學雜志,2001,25(4):203.
[30] 林品東,吳建誠.白靈霜治療白癜風31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5,27(6):160.
[31] 趙桂華,丁淑娟,徐 峰,等.藜脂白癜風丸與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89 例[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61-62.
[32] 沈同生.白癜酊合烏須黑發(fā)丸治療白癜風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9,15(6):15.
[33] 吳文盾,吳麗香.復方消斑驅白丹配合消斑靈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3,25(9):672-673.
[34] 楊文喜,李秀梅,鄭彩英.復容白癜風膠囊治療168例白癜風[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2,(6):10-11.
[35] 于曉梅.白癜風從肝腎論治9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2,21(6):345-346.
[36] 劉麗濤.張作舟治療白癱風經驗介紹[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2):142.
[37] 龍家俊,張 崎,陳 新,等.自擬消白湯和消白搽劑治療白癜風[j].四川中醫(yī),1997,15(8):43.
關鍵詞: 急性腦血管病;癲;臨床分析
急性腦血管病是一組突然起病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主要病理表現為腦組織的缺血或出血。常為中年以上突然起病,有局灶型神經功能缺失[1]。急性腦血管病是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也是成年人繼發(fā)癲的主要原因。為探討癲發(fā)作與腦血管病之間的關系,現就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465例急性腦血管病人,其中33例并發(fā)癲病發(fā)作,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癲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齡26~70歲。其中腦梗死372例癲發(fā)作23例,腦出血65例癲發(fā)作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9例癲發(fā)作2例。全部病例按1996年第2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癲分型按1989年國際腦電圖與癲會議分類法,全部病例發(fā)病前均無癲病史及家族史[2]。急性期為腦血管病起病15d,根據急性期癲發(fā)生的時間又分為:(1)起病階段:以癲起病為首發(fā)癥狀的急性腦血管病;(2)早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24h內發(fā)生癜者;(3)中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發(fā)病2~7d內發(fā)生癜者;(4)后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后8~15d內發(fā)生的癲。本組起病階段的癜15例,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早期階段癲11例;中期階段癲5例;后期階段癲2例。
1.2 病變部位 癲大發(fā)作15例中腦出血8例,左側半球出血5例,右側半球出血3例,都伴有明顯的腦水腫高顱壓。腦梗死5例均為頸內動脈系統,梗死灶波及額、頂、顳葉的大面積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頭部CT均為腦溝回積血。
1.3 治療與預后 早期發(fā)作11例中,7例只發(fā)作1~2次,僅臨時采用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鈉控制癥狀,有2例1個后復發(fā),復發(fā)后抗癲藥維持治療。4例抗癲藥治療1~3個月,停藥后未再復發(fā)。其余22例常規(guī)維持治療。多數患者給予抗癲藥物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或苯妥英鈉治療。未出現死亡病例。另外,早期出現癲持續(xù)狀態(tài)時給予安定靜脈注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脫水降顱壓調整水、電酸堿平衡癲均能被控制。
2 討論
2.1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fā)病機制 一般認為,腦血管病后2周出現的癲發(fā)作稱為卒中后早期癲發(fā)作,2周以后出現的癲稱為卒中后遲發(fā)性癲發(fā)作。卒中早期癲發(fā)作的機制比較復雜,腦梗死早期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發(fā)生改變出現過度除極化,引發(fā)性放電。局限性或彌漫性腦血管痙攣,神經元缺血缺氧而致癲放電。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升高常影響激素水平發(fā)生改變及血電解質、酸堿失衡均可使神經元放電加劇,誘發(fā)癲。
2.2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的發(fā)生率 本組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fā)生率為7.1%(33/465),其中腦梗死癲發(fā)生率為6.18%(23/372),腦出血癲發(fā)生率為12.30%(8/65),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fā)癲發(fā)生率為10.52%(2/19)。
2.3 腦電圖檢查 33患者均行腦電圖檢查,其中5例正常,28(84.85%)為異常腦電圖,其中輕度異常4例,中度異常10例,重度異常14例,并且有10例(30.30%)描記出現樣放電。
急性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的發(fā)生率報道不同,腦出血13.8%,腦梗死7.7%~12.5%,蛛網膜下腔出血6%~20%[3]。有資料表明癲發(fā)生在急性腦血管急性期各個階段發(fā)病機制有明顯不同。在急性期,腦出血可能與血腫本身的刺激、血腫的占位,造成腦水腫、高顱壓等一系列變化有關。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血液直接刺激大腦皮層和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血管痙攣或畸形血管造成局部盜血,使鄰近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腦梗死由于腦組織循環(huán)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大劑量脫水劑,造成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受到破壞等上述病理生理變化致腦細胞膜穩(wěn)定性發(fā)生改變,興奮性增高,產生或誘發(fā)異常放電,造成癲發(fā)作。CT證實梗死部位接近或直接影響額葉頂區(qū)、皮層易發(fā)生癲,多發(fā)性梗死及大面積梗死易發(fā)生癲[4]。本組癲大發(fā)作多見于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這可能與出血及腦水腫導致廣泛腦損害有關。部分發(fā)作多見于小面積腦梗死,可能與大腦局部損害較輕有關。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經抗癲藥物的治療,大部分效果良好。一般認為選用苯妥英納或卡馬西平療效較好,必要時用安定靜滴,對于急性期過后是否繼續(xù)應用抗癲藥物目前尚有爭議。筆者認為,長期服用抗癲藥物會不可避免發(fā)生一些不良反應,早期癲發(fā)作多為腦部的急性病灶所致,在急性期過后血管痙攣、顱內高壓、電解質紊亂等致癲因素逐步消除,不必繼續(xù)服用抗癲藥物,但如果形成遲發(fā)性癲發(fā)作,則需正規(guī)抗癲治療。
【參考文獻】
[1] 田朝陽,劉長榮.腦卒中后癲的臨床特點[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2):1791.
[2] 王新德.腦血管疾病分類草案[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8,21(1):59.
【關鍵詞】308nm準分子激光;白癜風;臨床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107-02
白癜風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后天性色素脫失性疾病,這種疾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表皮以及黏膜等缺失黑素細胞。[1]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如今白癜風的治療方式是比較多的,但是并沒有取得良好的療效。近幾年308nm準分子激光逐漸被應用到白癜風的治療中,并且其治療效果是比較顯著的。針對當前的情況,我們需要對這種治療方式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4年1月運用380nm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的患者150例。在所有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有67例,女性患者有83例。
患者的年齡在10-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4±2.8)歲;所有患者的病程在7個月―2年,平均病程在(1.3±0.6)年。不同患者皮損的位置有一定的區(qū)別,其中面部皮損的患者有113例,頸部皮損的有19例,軀干皮損的有43例,肢端皮損的有19例,四肢皮損的有17例。所有的患者都不存在紫外線照射的相關禁忌癥狀,并且在近期內沒有進行其他治療。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都采用308nm準分子激光的方式進行治療。在首次治療的過程中,對于面部皮損和軀干皮損的患者來說,其劑量應該控制在300-400mJ/cm2之間。在完成第一次治療以后,則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對劑量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患者紅斑的持續(xù)時間在24小時-72小時之間,下一次的治療仍按照原有劑量;如果患者出現紅斑的時間在24小時以內,治療所增加的劑量可以在10%-25%這個范圍內;如果患者出現紅斑的時間大于72小時,或者出現了水皰的現象,則治療的劑量可以減少10%-20%。所有的患者在治療次數在10-30次之間,每隔7天以及治療完成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并且對所有的患者進行隨訪。[2]
1.3 療效標準
首先對患者色素的恢復程度進行分級:其中0級表示的是色素沒有再生;1級表示色素再生的比例為1%-24%;2級表示的是色素再生的比例在25%-49%;3級則是有50%-74%的色素再生;4級有75%-99%的色素再生;5級則是所有色素再生。對于不同的分級,色素再生的比例在75%以上的是顯效,色素全部再生的則表示痊愈。
2 結果
2.1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完成后臨床療效的具體情況,詳情見表1.
從上表中的相關數據可以了解到,在治療10次、20次以及30次以后,患者治療的顯效率和痊愈率都有了明顯的上升,治療前后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患者臨床療效對比情況
項目 治療10次后 治療20次后 治療30次后
顯效率 46.67% 76.67% 66.67%
痊愈率 16.67% 46.67% 100%
注:p
2.2 所有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治療的時候,沒有患者由于副作用而終止了治療。在治療完成以后,有的患者出現了皮損處紅斑的情況,并且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在3-5天。在所有的患者中,有34例患者出現了水皰的現象,這些患者在停止治療7天以后都可以繼續(xù)治療。除此以外,沒有患者出現疤痕以及色素脫失的現象。
3 討論
308nm準分子激光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并具有高能量和方向性的特點。近幾年來關于白癜風的研究是非常多的,所采用的治療方式也多種多樣,但是相對而言308nm準分子激光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不僅可以減少對皮膚的損傷,同時治療的時間以及治療的次數較少,更符合白癜風患者的需要。白癜風是臨床中較難治愈的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難點,因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顯得尤為重要?,F如今308nm準分子激光已經逐漸應用于白癜風的治療,據相關報道也發(fā)現這種方式治療白癜風的效果十分顯著,尤其是面部皮損的治療。但是相對來說,其在肢端部位的治療并沒有取得良好的療效。而在此次研究中,面部皮損患者的治療效果相較而言更好,同時不同部位的效果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區(qū)別。通過此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知道,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患者治療的顯效率和痊愈率有了明顯提升,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有著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出現不良情況的患者少,由此也說明了這種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總而言之,308nm準分子治療白癜風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尤其是面部和頸部等出現皮損的患者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療。[4]
參考文獻:
[1]宋維芳,李正,王素環(huán).高能中波紫外線聯合他克莫司軟膏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療效[J].中國激光醫(yī)學雜志.2015,4(01):55-56
[2]周宏.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驅蟲斑鳩菊注射液及轉移因子膠囊治療白癜風[J].中國醫(yī)刊.2013,4(11):29-30
【關鍵詞】補骨脂酊噴霧劑;白癜風;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4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136-01
白癜風(vitiligo)為一種常見的后天性色素脫失的皮膚病,是由于皮膚和毛囊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的功能減退或喪失而引起,以皮膚顏色減退、變白、境界鮮明、無自覺癥狀為特征,易于診斷而難于治療。筆者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用補骨脂酊噴霧劑治療白癜風109例,并與外搽白靈酊治療73例作對照,匯報如下。
1病例和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西醫(yī)診斷標準[1]:
1.1.1.1 臨床診斷標準典型的白癜風易于診斷,皮損顏色變白,為局部純白色或粉淺素脫失斑、點,形狀不一,不痛癢;患處呈白色,跟正常膚色境界較明顯,不突出于皮膚,毛孔閉塞,患處皮膚較光滑,無鱗屑,病情較重者伴有毛發(fā)變白;可發(fā)生于身體各處,以四肢頭面多見。發(fā)病特點:發(fā)病前無明顯癥狀,發(fā)展較快者患處微癢,如竄感。表面無鱗屑或其它皮疹,白斑邊界清楚,但剛出現的進展期白斑,邊界可略顯不清,白斑周圍色素增高或正常,有的白斑內毛發(fā)可變?yōu)榘咨装邤盗亢痛笮〔灰?,可孤立存在或為多發(fā)性,可長期處于靜止狀態(tài)。個別患者可在不定時間內逐漸向外蔓延,甚至迅速擴展,累及全身大部分皮膚,甚至口唇、及外生殖器粘膜。在白斑內有時可見到島嶼狀正常皮膚,有的患部皮膚受到創(chuàng)傷及壓力刺激,或在患凍瘡及多形紅斑等炎癥皮膚病后,激發(fā)白斑,出現同形反應。
1.1.1.2 病理診斷標準較早的炎癥期可觀察到白癜風隆起邊緣處的表皮水腫及海綿形成,真皮內見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已形成的白癜風損害主要是表皮黑素細胞的黑素體減少乃至消失,基底層往往完全缺乏多巴染色陽性的黑素細胞。
1.1.1.3 分期診斷標準按三期法,分為穩(wěn)定期、進展期、急性發(fā)展期三期。
1.1.1.4 分型診斷標準臨床上將其分為四型:①局限型,白斑單發(fā)或群集于某一部位;②散發(fā)型,白斑散在、大小不一,往往多對稱性分布,病損面積小于體表的1/2;③泛發(fā)型,常由上述二型發(fā)展而來,病損面積大于體表的1/2;④節(jié)段型,白斑按某一神經節(jié)段支配的皮膚區(qū)域走向分布,一般為單側。
1.1.2 中醫(yī)診斷標準[2]臨床上據證辨為以下幾型:①血虛血瘀證:主要癥見白斑形狀不規(guī)則、邊緣清楚、無炎癥及皮屑,舌質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緩。②氣滯血瘀證:主要表現為大小不等的斑點或片狀,邊緣清楚、光滑,伴肢體困重而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澀。③脾腎陽虛證:表現病程較長,白斑呈慢性及反復發(fā)作性皮損,秋冬加重,伴畏寒肢冷,便溏溲清,舌質淡而胖嫩,脈沉細無力。④肝郁氣滯證:白斑無固定好發(fā)部位,色澤時明時暗,常隨情緒變化而加劇,女性多見,常伴胸悶噯氣,性急易怒,月經不調及乳中結塊等,苔白,脈弦。⑤肝腎陰虛證為主,兼氣血失和,肌膚失養(yǎng):患者病程較長,白斑局限或泛發(fā),毛發(fā)變白,皮膚干燥,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脈細弱。⑥風濕外侵、經脈不利、肌膚失養(yǎng):多發(fā)于頭面或泛發(fā)全身,起病較速,蔓延快,局部常有癢感,苔薄白,脈浮。⑦血熱證:白斑粉紅或帶褐色,邊緣模糊,多見顏面部,春夏季或日曬后加重,舌紅苔黃,脈細數。
1.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白癜風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癥候診斷標準。③年齡在18~60歲之間并自愿者。④治療前15日內未用過與本病相關的內服藥物,治療前7日內未用過與本病相關的外用藥物。
1.1.4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過敏體質,或對本藥、藥物成分過敏者。
1.1.5剔除標準終止治療,違反本方案或失訪者,未嚴格按試驗方案服藥治療者,一律剔除。因不良事件終止治療者,計入不良反應。
1.2試驗方法要點:采用隨機單盲法,患者以3:2比例隨機進入治療組或對照組。若需合并應用其它治療藥物時,嚴格限定合并藥物的種類及用量,保證組間的均衡性,以避免干擾試驗結果。兩組患者皆以4周為一療程,連續(xù)觀察3個療程。①治療組:外用補骨脂酊噴霧劑(魯藥制字Z0820060098,濟寧市皮膚病防治院配制),噴涂患處,一日3次。②對照組:外搽白靈酊(國藥準字Z44022384,佛山馮了性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涂擦患處,一日3次。
1.3臨床資料:所有182例患者皆為我院確診的白癜風患者,其中男76例、女106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33.27±11.04歲,病程1年以內77例,1~3年64例,3年以上41例;分型:泛發(fā)性16例、局限性44例、散發(fā)性41例、肢端性13例、混合性23例、神經節(jié)段型45例。治療組109例:男46例,女6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9歲,平均年齡33.25±10.97歲,病程1年以內46例,1~3年38例,3年以上25例;分型:泛發(fā)性10例、局限性26例、散發(fā)性25例、肢端性7例、混合性14例、神經節(jié)段型27例;治療前PASI評分10.39±3.49。對照組73例,男30例、女43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33.32±11.05,病程1年以內31例,1~3年26例,3年以上16例;分型:泛發(fā)性6例、局限性18例、散發(fā)性16例、肢端性6例、混合性9例、神經節(jié)段型18例,治療前PASI評分10.45±3.51。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程度差異無顯著性(P>0.05)。
1.4療效判定標準:白癜風的治療效果主要觀察以下5個方面:①白斑不再擴展蔓延。②白斑周圍由模糊不清轉為清晰分明。③白斑邊緣出現著色加深現象。④白斑中央長出毛囊黑點。⑤白斑轉紅或漸變淡、變模糊,逐漸向內收縮。每周進行一次測量。
1.4.1綜合療效標準①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白斑消失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95%>白斑消失率≥50%。③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或部分消失, 50%>白斑消失率≥30%。④無效:為白斑無變化或消失率<30%。
1.4.2證候療效標準①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率≥95%。②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95%>證候積分減少率≥50%。③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50%>證候積分減少率≥30%。④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率<30%。
2 研究結果
2.1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16%,對照組為83.56%,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組臨床痊愈率、顯效率為24.77%、49.54%,對照組為12.33%、38.36%,差異有顯著性(P
2.2不良反應補骨脂酊噴霧劑不良反應主要為有皮膚刺激反應,部分患者用藥后可致局部紅腫、起泡及過敏,一般癥狀隨用藥時間延長而逐步減輕。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無異常改變。
3 討論
白癜風(Vitiligo)是一種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皮膚色素脫失癥中醫(yī)學稱之為“白癜、白蝕、白駁風”,最見于公元610年《諸病源侯論》。中醫(yī)學認為白癜風外因為感受風邪,跌撲損傷;內因為情志內傷,五志不遂,氣機逆亂以至于瘀血阻絡,氣血不和,血不榮膚,或久病失養(yǎng),損精傷血,殃及肝腎,以至精血不能化生,皮膚失其所養(yǎng)而發(fā)病。補骨脂酊噴霧劑治療8周總有效率、臨床痊愈率、顯效率分別為為87.16%、 24.77%、49.54%,對照組分別為為83.56%、12.33%、38.36%,臨床痊愈率、顯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10,268~1274
[2] 歐陽恒,楊志波,朱明芳,等.白癜風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39~4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