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_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_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編程學習計劃8篇

時間:2022-09-09 07:28:0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編程學習計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SOPC;項目化教學;NIOS Ⅱ

Abstract: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bout SOPC course,author combined achievements of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aching,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and made discussion about design of projectized teaching accord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Keywords:SOPC;projectized teaching;NIOS Ⅱ

1.引言

編程片上系統(tǒng)(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結合了SOC(片上系統(tǒng))和PLD(可編程邏輯器件)、FPGA(現(xiàn)場可編程門陣列)各自的優(yōu)點,是特殊的嵌入式系統(tǒng);它首先是片上系統(tǒng),即由單個芯片完成整個系統(tǒng)的主要邏輯功能;其次,它是可編程系統(tǒng),具有靈活的設計方式,可裁減、可擴充、可升級,并具備軟硬件在系統(tǒng)可編程的功能[1]。SOPC技術已經成為國際新技術的研究熱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國內對SOPC的研究越來越多,對SOPC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SOPC是電子系統(tǒng)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精通SOPC的人非常少,很多高校的大學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SOPC學的很不扎實,遠遠不能滿足企業(yè)的需要[3]。筆者結合在SOPC方面的教學經驗和科研項目成果,探索了SOPC項目化教學設計,將科研與教學有效結合。

2.設計思路

SOPC技術的實現(xiàn)方式有3種[4],美國ALTERA公司提供了基于FPGA的嵌入IP軟核的SOPC實現(xiàn)方式。美國ALTERA公司的大學計劃為全球范圍內的大專院校提供先進的開發(fā)軟件、可編程邏輯器件、開發(fā)工具以及完整的設計套件,對提高高等學校SOPC方向實驗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ALTERA公司提供的NIOS Ⅱ是一種軟核(Soft-Core)處理器,軟核處理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可由用戶需要進行設置。NIOS Ⅱ是一個用戶可以自行定制的CPU,用戶可以增加新的外設、新的指令,分配外設的地址等。NIOS Ⅱ的硬件開發(fā)就是由用戶制定適合的CPU外設,Altera公司的SOPC Builder提供了大量的IP Core來加快NIOS Ⅱ外設的開發(fā)速度。

筆者通過在基于NIOS Ⅱ的單點自適應信號控制器設計中的應用可見,SOPC應該是NIOS系統(tǒng)+硬實時部分+邏輯電路的一個組合體,其中NIOS負責數(shù)據管理,通訊,人機交互等實時性相對較低的任務,硬實時部分則是獨立于NIOS系統(tǒng),充分利用現(xiàn)有IP,用VHDL語言實現(xiàn)的某些實時性可靠性要求較高的關鍵部分,它可以和NIOS系統(tǒng)通過自定義的接口通訊。由FPGA其他資源完成接口以及邏輯處理,更是FPGA的優(yōu)勢。

因此,本文進行基于FPGA的嵌入IP軟核的SOPC開發(fā)的教學設計。

3.設計原則

(1)理論實踐一體化,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

SOPC設計與應用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它沒有太多的理論知識需要講解,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內容也不易理解[5]。因此,可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并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

(2)難、易、趣結合

教學項目的設計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選擇的項目應該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難度,又不能太難,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4.項目化教學設計

本文設計的“可編程片上系統(tǒng)”課程為2學分,共32學時,本校實訓室配備有EDA/SOPC實驗箱及計算機等實驗實訓條件,前續(xù)課程:CPLD/FPGA應用,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教學項目見表1。

表1 課程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學時 性質

1 可編程片上系統(tǒng)認識 6 演示、驗證

2 可控霓虹燈 4 驗證、設計

3 可倒計時交通信號燈 6 驗證、設計

4 俄羅斯方塊 4 驗證、設計

5 音樂盒 4 驗證

6 視頻播放器 2 驗證

7 自適應控制交通燈 6 驗證、綜合

各項目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如下:

項目1:可編程片上系統(tǒng)認識

學習任務:反應時間測試,利用實驗箱搭建一個反應時間測試的電路,該電路包含有發(fā)光二極管、按鍵開關、數(shù)碼管等器件,電路運行之初二極管為熄滅狀態(tài),過幾秒后,點亮二極管,測試人看到二極管點亮時,按下按鍵開關,數(shù)碼管顯示出二極管點亮至按鍵按下的時間。

學習目標:了解SOC,F(xiàn)PGA和SOPC的基本概念及其開發(fā)工具Quartus,SOPC Builder和Nios IDE,并學習了解SOPC的軟件和硬件開發(fā)流程。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

與學生互動演示學習任務:反應時間測試,圍繞該任務講解SOC,F(xiàn)PGA和SOPC的基礎知識,介紹SOPC開發(fā)工具Quartus,SOPC Builder和Nios IDE,并學習了解SOPC的軟件和硬件開發(fā)流程。學生利用已有的電路和程序文件,在教師帶領下搭建學習任務:反應時間測試的電路。

項目2:可控霓虹燈

學習任務1:流水燈,控制8個發(fā)光二極管的點亮效果似水在流動,即每次只點亮一個燈,將8個燈依次點亮,可以從左往右點亮,也可從右往左點亮。

學習任務2:可控霓虹燈,在流水燈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控制按鍵,按鍵未按下時,8只發(fā)光二極管顯示為流水燈,按下一次按鍵,8只燈從中間往兩邊點亮,再按下一次按鍵,8只燈從兩邊往中間點亮。

學習目標:鞏固SOPC開發(fā)的基本流程、方法、工具。了解IO端口的使用,能完成簡單的程序編寫。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

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根據基本步驟,完成學習任務1:流水燈。學生分組,每組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2:可控霓虹燈。

項目3:可倒計時交通信號燈

學習任務1:簡單交通信號燈,用發(fā)光二極管模擬交通信號燈,完成一個2相位十字路通信號燈設計,配時方案為定周期。

學習任務2:數(shù)碼管倒計時,用兩只數(shù)碼管實現(xiàn)99至0秒的倒計時。

學習任務3:可倒計時交通信號燈,用發(fā)光二極管模擬交通信號燈,完成一個2相位十字路通信號燈設計,配時方案為定周期,可對每個相位的計時時間進行倒計時顯示。

學習目標:學習定時器的使用,能完成較復雜的程序編寫。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

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根據基本步驟,完成學習任務1:簡單交通信號燈和學習任務2:數(shù)碼管倒計時。學生分組,每組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3:可倒計時交通信號燈。 (下轉第181頁)(上接第178頁)

項目4:俄羅斯方塊

學習任務:利用VGA顯示器和VHDL語言實現(xiàn)經典游戲――俄羅斯方塊。

學習目標:了解VGA顯示的原理,會用VHDL描述VGA控制,能利用提供的參考電路和程序實現(xiàn)俄羅斯方塊。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VGA顯示原理,用VHDL描述VGA控制,本任務的NIOS 2軟硬件設計,演示本任務的實現(xiàn)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現(xiàn)俄羅斯方塊,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項目5:音樂盒

學習任務:將存儲在SD卡的音頻文件讀取出來,并經過Avanlon總線送往DAC音頻電路播放音頻文件。

學習目標:了解SD卡接口與控制,DAC電路接口方法。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講解SD卡接口與控制,DAC電路接口方法,本任務的NIOS 2軟硬件設計;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現(xiàn)音樂播放。

項目6:視頻播放器

學習任務:實現(xiàn)MPEG-4視頻播放器。

學習目標:了解MPEG-4視頻播放器的實現(xiàn)方法。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講解用Nios Ⅱ用戶自定義指令方式實現(xiàn)IQ、IDCT、MC等計算密集型功能模塊,視覺框架MPEG-4視頻實時解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現(xiàn)視頻播放。

項目7:自適應控制交通燈

學習任務:自適應控制交通燈電路設計,利用教師給出的遺傳算法符號模塊,用發(fā)光二極管模擬一個2相位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設計自適應控制電路,用兩只數(shù)碼管實現(xiàn)倒計時。并完成相應的控制程序。

學習目標:了解自適應控制的概念、理論;了解自適應控制實現(xiàn)過程。

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講解自適應控制的概念、理論,遺傳算法及其硬件化,自適應控制實現(xiàn)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現(xiàn)自適應交通燈控制。

5.項目化教學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充分考慮各項目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基礎,靈活以演示、驗證、設計、綜合的方式來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在進行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引導,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現(xiàn)這些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哪些技術手段、知識來完成任務,并且如何應用到更多的具體問題中。

6.小結

本文介紹了可編程片上系統(tǒng)項目化教學設計的思路、原則,并設計了由易到難、由基礎到綜合的7個教學項目,將科研和教學進行了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張麗霞.基于NIOSⅡ的單點自適應控制器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2]崔永利,沈泓,李妍,李蘭英.SOPC嵌入式系統(tǒng)實驗教學探索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實驗室科學,2011,14(6):12.

[3]周殿鳳.片上可編程系統(tǒng)項目化教學探討[J].輕工科技,2013,5(174).

[4]王偉.基于FPGA的SOPC嵌入式系統(tǒng)設計[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

[5]陳林,魏淑桃,石林祥.應用型本科“SOPC設計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19).

篇2

一、抓疑點資源促課堂生成

孔子曰:“疑,思之始,學之端?!庇袉栴}才有思考,由思考才能得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數(shù)學教學中,“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洞察能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疑點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撥動思維之弦。例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我開門見山,舉起三角形的紙板問學生:“你知道這個紙板的面積有多大?”馬上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來?!边€沒有研究學生就會了,預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和問題全泡湯了。我急中生智,用詢問的口氣問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同學請舉手!”結果大半以上的學生舉起了手?!澳敲?,你們知道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呢?”學生搖頭不答。這不正是本節(jié)課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嗎?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來計算,比一比,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學具最先驗證。這樣抓住了“你知道為什么”這個有利于動態(tài)生成的問題,讓學生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的全過程,有時獨立操作,有時合作探究,有時討論交流,他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潛在的聰明才智,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研究、探索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抓錯點資源促課堂生成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有時更是創(chuàng)新火花的閃現(xiàn),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因為有了“錯誤”,課堂才有生機和活力,因為有“錯誤”課堂才更具靈性和個性。因此,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我們不能急于解釋、下定論,而是要把錯誤拋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給他們一些研究爭論的時間和空間,挖掘“錯誤”中合理成分,從而讓學生在爭論中分析、反駁,在爭論中理解,在爭論中內化新知,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資源。

三、抓亮點資源促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和不斷發(fā)展推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活動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亮點資源,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只要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都應該給予足夠的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起對學生的自信心。例在一次教學練習課上,我讓學生練習這樣一道題,用簡便方法計算427-98,學生基本上都用剛學的簡便方法計算,427-100+2=329,但也學生這樣算:427-98=100+327-98=329,同學們都說他錯了,這怎么能算簡便方法,真的錯了嗎?我仔細觀察了他的算式,發(fā)現(xiàn)了算法中可貴的“閃光點”。于是,我問他“你為什么要把427分成100加327呢?”他回答:“100減98等于2,2再加327等于329,就不用考慮是否加2還是減2了。”多好的回答啊,我?guī)ь^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學也跟著鼓起了掌來。同時大家指出了更合理的書寫,并重新板書:427-98=100-98+327=329或427-98=327+(100-98)=329,最后推廣到只要減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數(sh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我鄭重其事地把他的這種算法命名為“某某方法”。此時這個同學的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豪。這樣抓住了學生這一“亮點”資源,將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燎旺起來,并以此點燃其他同學思維的火花,有力推動了課堂的生成。

四、抓辯點資源促課堂生成

辯論引入課堂,從學生發(fā)展來說是潛能的開發(fā),精神的喚醒,內化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和主體性的弘揚,從學生共同生命歷程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善于捕捉學生爭論的焦點,巧妙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爭辯的機會,慷慨地把時空讓給學生,讓他們敞開心扉,心與心交流碰撞。

篇3

1引言

 

光化學煙霧污染,是指大氣中的氮氧化物(NOx) 和碳氫化合物(HC)等一次污染物在陽光照射下發(fā)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生成O3、PAN、高活性自由基、醛、酮、酸等二次污染物,參與光化學反應過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污染現(xiàn)象[1]。

 

隨著國家環(huán)保力度的加大,大氣污染物的在線監(jiān)測項目的擴大,臭氧超標污染的報道屢見不鮮。2015年5月起,臭氧取代PM2.5,成為四川夏天空氣污染“殺手”。5月、6月、7月、8月,臭氧都居高不下,成為污染禍首。臭氧污染超標的問題同樣也發(fā)生在南京,2015年南京臭氧超標已達40 d成首要污染物?,F(xiàn)實中,臭氧正成為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開封作為中原旅游與文化城市,對環(huán)境的要求日漸提高。開封市從2013年開始了空氣質量6參數(shù)的監(jiān)測與統(tǒng)計。2013年全年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天數(shù)為54 d,其中達到輕度污染以上的14 d。2014年全年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天數(shù)為20 d,其中達到輕度污染以上的12 d,2015年全年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天數(shù)為23 d,其中達到輕度污染以上的12天。臭氧已成為新的重要污染物。因此,分析臭氧污染的特點與來源,更好的防治臭氧污染已迫在眉睫。

 

2監(jiān)測環(huán)境及監(jiān)測方法

 

選取開封市區(qū)內具有代表性的監(jiān)測點位(河大一附院)進行監(jiān)測統(tǒng)計。該點位位于開封市龍亭區(qū),人口較為稠密,周邊為旅游區(qū)與商住居民區(qū)。站房位于河大一附院4樓頂,采樣口距地面大于1.5 m,距站房內有PM10、PM2.5、SO2、NOx、CO、O3及氣象五參數(shù)。污染物監(jiān)測儀均使用美國ThomeFisher公司儀器。

 

所用監(jiān)測儀器定期進行標定校準,其中PM10、PM2.5、每周進行流量檢查,定期更換紙帶,清洗外置采樣頭及管路。SO2、NOx、CO、 O3分析儀每周進行一次校零和校標,每季度進行一次多點校準,數(shù)據審核時剔除異常點,數(shù)據均符合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的數(shù)據質量控制標準。

 

研究數(shù)據采用河南省環(huán)境空氣自動監(jiān)控系統(tǒng)小時值。變化特征分析利用Excel軟件處理。利用SPSS17.1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污染物濃度的時間變化特征

 

2015年4月23~5月3日,開封市臭氧污染物連續(xù)超標,選取河大一附院站點各項污染物小時均值數(shù)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這幾天SO2、NOx、CO、O3、PM10、PM2.5的時間變化趨勢。詳細見圖1。

 

3.1.1污染期間污染物濃度特征

 

由圖1可知,在整個污染期間,SO2平均濃度26.99 μg/m3,最高濃度94 μg/m3, NOx平均濃度35.5 μg/m3,最高濃度106 μg/m3,CO平均值1.61 mg/m3,最高濃度3.7 mg/m3,均未超過國家二級標準。PM10平均值120 μg/m3,PM2.5平均值65.4 μg/m3,4月28日因為出現(xiàn)暫時的大風揚沙天氣,PM10為首要污染物,最高濃度743 μg/m3。其余天數(shù)首要污染物均為O3,平均濃度183.8 μg/m3,最高值412 μg/m3,超過國家二級標準(160 μg/m3)。這是一次以高濃度O3為突出特征的光化學污染事件。

 

3.1.2污染物濃度日變化特征

 

由圖1可以看出,污染期間SO2、NOx、CO等污染物日變化呈現(xiàn)雙峰型。在0:00~10:00時段逐漸升高,且在7:00~10:00達到一天內的峰值,隨后逐漸降低,在18:00~20:00之后逐漸升高,早晨氣態(tài)污染物的增高可能與上班人車流量增大有關,夜晚SO2、NOx、CO 升高可能由于下班車流人流增加與出現(xiàn)逆溫層污染物不易擴散有關。顆粒物PM10和PM2.5多在7:00和23:00左右出現(xiàn)峰值,這主要是白天人類活動增加與夜間邊界層的日變化特征造成,夜間出現(xiàn)逆溫層,顆粒物容易積聚形成高值。O3呈現(xiàn)單峰型變化。從0:00~6:00逐漸降低,隨后迅速升高,在 11:00~15:00到達峰值,隨后逐漸下降。臭氧在8:00~12:00的生成速率平均為25.4 μg/(m3·h)。最快可達到76.6 μg/(m3·h)。這與徐鵬的研究接近[2]。徐鵬對于重慶市的大氣污染濃度變化特征的研究表明,O3為單峰型的日變化形式,其中O3的日變化峰值出現(xiàn)在午后16: 00,而NOx及SO2的日最大值則出現(xiàn)在08: 00~11: 00; NO2和PM2.5的日變化模態(tài)呈雙峰型,有早晚兩個峰值。

 

通過分析可以知,SO2、NOx、CO、PM10、PM2.5與O3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SO2、NOx、CO、PM10、PM2.5多在 7:00左右出現(xiàn)峰值,隨后降低。而O3則多在7:00左右快速升高,在14:00左右到達峰值,而SO2、NOx、CO、PM10、PM2.5此時多為一天內的谷值,這可能由于臭氧的形成主要由于SO2、NOx、CO、PM10、PM2.5等污染物在陽光的照射下進行光化學反應形成臭氧。說明SO2、 NOx、CO、PM10、PM2.5為O3的前體物。

 

O3生成積累主要依靠NOx循環(huán)[3],化學反應方程式:

 

NO2+hvNO+O

 

NO+HC+O2+hvNO2+O3

 

由于晚間NO氧化的結果,已有少量NO2存在,清晨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和NO由汽車尾氣及其他源排入大氣。當日出時,NO2光解離提供原子氧,然后NO2光解反應及一系列次級反應發(fā)生,-OH開始氧化碳氫化合物,并生成一批自由基,自由基將NO氧化成NO2,NO2光解產生NO并生成O3,這部分NO( 再生的NO) 將再次被自由基氧化成NO2,依次循環(huán)往復,完成NOx循環(huán)。臭氧的消耗主要用于氧化NO形成NO2,而此次污染期間NO平均注入量不高,僅為2 μg/m3,臭氧難以被消耗。高溫強輻射天氣使得NMHC氧化生成大量的過氧自由基,NO2的化學生成量較大,更多的再生NO被過氧自由基氧化,NOx循環(huán)次數(shù)多,導致最終生成的O3濃度極高。當NO2達到一定值時,O3開始積累,而自由基與NO2的反應又使NO2的增長受到限制;當NO向NO2轉化速率等于自由基與NO2的反應速率時,NO2濃度達到極大,此時O3仍在積累之中;當NO2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影響O3的生成量;當O3的積累與消耗達成平衡時,O3達到極大。

 

3.2氣象條件的時間變化特征

 

氣象條件也是導致臭氧污染物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將氣象數(shù)據(氣溫、氣壓、相對濕度)及臭氧小時數(shù)據進行比對分析。詳細見圖2。

 

由圖2可知臭氧濃度的變化與風速、溫度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而與相對濕度有負相關關系。氣溫平均值22.47 ℃,多數(shù)時間低于30 ℃。相對濕度平均值:64.92%,風速平均值1.72 m/s。風速多數(shù)時間小于3m/s。可見此次污染發(fā)生在一個高溫、高濕、靜風的氣象條件下。臭氧濃度與溫度時間軸變化一致,說明臭氧的變化取決于陽光的強度。紫外線是光化學反應一個重要的條件因素[4]。前體物光化學反應加速,加速臭氧增高。穩(wěn)定的氣象條件降低了污染物的消散,而高溫、高濕為一次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提供了條件。

 

3.3污染物與氣象要素的相關性分析

 

選取2015年4月23~5月2日的大氣污染物六參數(shù)及氣象要素利用SPSS17.1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

 

3.3.1污染物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1可知,O3與其他污染物均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O3與NOx相關性最高(-0.601),與PM10的相關性不顯著。與CO、SO2、 PM2.5均呈現(xiàn)顯著相關性。結合NOx 、CO、SO2、PM2.5與O3的日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NOx 、CO、SO2、PM2.5是O3主要的前體物。

 

O3與CO的相關系數(shù)(-0.488)明顯低于O3與NOx的相關系數(shù)(-0.601),這表明除CO外,NMHC作為大氣中重要的還原物種,也是O3生成的關鍵前體物之一,由于本監(jiān)測站缺乏NMHC的觀測資料,本研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NOx和CO的相關性較高,相關系數(shù)為0. 695,兩者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可能由于來源同為汽車尾氣。2015年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開封地區(qū)的NOx /CO 基本維持在0. 03 左右,而美國該值約為0.1[5],而汽車燃油中CO不完全燃燒還是比較嚴重,也給O3污染提供一定的反應條件。據報道,人類活動排放的CO量增加1倍,臭氧濃度增加12%[6]。

 

PM2.5與CO、NOx、SO2均呈現(xiàn)較好的正相關性,分別為:0.727、0.475、0.397,PM2.5與O3呈現(xiàn)較顯著的負相關性(-0.475),環(huán)境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2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排放的PM2.5,包括揚塵、采選礦、金屬冶煉、有機化工生產和餐飲業(yè)油煙等;另一方面是二次顆粒物,主要是前體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VOC)等排放到空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的硝酸鹽、硫酸鹽、二次有機氣溶膠等,造成PM2.5升高。本次研究中PM2.5與CO的相關性高于與NOx的相關性,一次顆粒物對于PM2.5的貢獻要大于NOx經光化學反應后產生的二次顆粒物。但NOx是光化學反應前體物之一,也是PM2.5的源頭之一。很多研究表明,污染日溫度高太陽輻射強烈,大氣光化學反應異?;钴S,有利于二次粒子如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等的生成,這三者總質量在夏季占細粒子質量的1 /3 以上[7,8]。

 

3.3.2污染物與氣象條件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1中O3與氣象要素的相關性分析表明,O3與溫度的相關性極高( 0.772),與相對濕度的相關性略低(-0.729),與風速的相關性最低(0.219)。可見,地面溫度和相對濕度是影響O3生成的重要因素。持續(xù)高溫期間,由于日照時間長、總云量和低云量較少、氣溫高,光化學反應尤其活躍,往往容易出現(xiàn)高臭氧濃度值[9,10]。PM10與溫度呈負相關,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PM2.5與溫度和風速呈負相關,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

 

4結語

 

(1)2015年4月23~5月3日開封市除4月28日外其余天數(shù)主要污染物均為O3。O3超標率多在10% 以上,其中5月1日超標率高達30%,4月23日臭氧峰值最高達到412 μg/m3,這是一次以高濃度O3為主要表征的光化學污染事件。

 

(2)O3呈現(xiàn)單峰型變化。則從夜間至清晨逐漸降低,隨后迅速升高,在11:00~15:00到達峰值,隨后逐漸下降。臭氧在上午的生成速率平均為25.4 μg/(m3·h)。最快可達到76.6 μg/(m3·h)。SO2、NOx、CO多在夜晚與上午形成峰值。

 

(3)天氣晴朗,紫外線較強,加速了一次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相對濕度和風速均較小,靜穩(wěn)天氣條件減弱了污染物的擴散。

 

(4)O3與SO2、CO、NOx、PM10、PM2.5均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與NOx相關性最高,與PM10的相關性最低。O3與CO的相關系數(shù)低于O3與NOx的相關系數(shù)。結合污染物的日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SO2、CO、NOx、PM2.5是O3主要的前體物。 NOx和CO的呈較顯著正相關,說明兩者的來源相近,同為汽車尾氣的排放。

 

PM2.5與CO、NOx、SO2均呈現(xiàn)正相關性,與O3呈現(xiàn)負相關性,說明CO、NOx、SO2為PM2.5形成的重要前提物,O3與SO2和NOx的光化學反應也造成大氣中二次顆粒物的產生,導致O3消耗降低而PM2.5升高。而PM2.5中VOC的光解析也可導致NOx、自由基的升高,加速臭氧的形成。

 

(5)O3與溫濕度的相關性極高,與風速的相關性最低??梢姡孛鏈囟群拖鄬穸仁怯绊慜3生成的重要因素。局地光化學反應為主對O3起增值作用。PM10與溫度呈負相關,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PM2.5與溫度和風速呈負相關,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

 

開封市此次光化學污染過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穩(wěn)定的氣象環(huán)境下氣態(tài)污染物及顆粒物不易擴散,晴穩(wěn)天氣條件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導致O3濃度急劇升高,而臭氧的升高也造成了PM2.5中二次顆粒物的產生,形成污染。因此,減少汽車尾氣、工業(yè)生產中的NOX等一次污染物的排放是解決城市光化學污染的當務之急。

篇4

【關鍵詞】教學方式 新課程 高中化學 途徑

前言

作為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變高中化學教學方式是新n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

1.實踐教學模式

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注重實踐教學即通過實驗來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并通過實踐自行總結,從而得到提升①。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受已有實驗步驟的限制,全完可以按照自己的判定或者通過小組討論對實驗步驟自行設計。

例如“獲取潔凈的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按步驟操作,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真理。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用一定的物質聚集水中的顆粒物,經過過濾獲得純凈水,把一定量的木炭加入水中,使其吸附水中的顆粒物。實踐證明,這種物理方法不恰當,所以改進了實驗方案并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后發(fā)現(xiàn)把明礬加入水中則顆粒物會迅速聚集,過濾后就可以獲得純凈的水。一系列實驗之后經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總結發(fā)現(xiàn),明礬、亞鐵鹽等能夠吸附水中顆粒物,只要簡單過濾就得到純凈的水。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在獲得真理的同時,認知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都得到極大增強。

2.探究性學習

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訕嫿ㄖR已經被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探究知識的時候,教師必須把課堂交給學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理論知識進行適度點撥,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知道金屬生銹是一種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生活常識進行實驗操作從而證實結論。學生把一枚鐵釘放入有充足空氣和水的容器中,觀察到鐵釘表面有鐵銹生成,從而得出金屬生銹是氧化還原反應,同時水、氧氣都會對氧化還原反應造成影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這種構建知識理論的學習方式使高中化學教學效果有效增強。

二、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途徑

1.使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

有效運用多媒體可以使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得到有效實施。例如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那些在一般條件下無法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在虛擬實驗室條件下就可以生動立體的呈現(xiàn)出來,學生可以在虛擬實驗室中操作實驗。

例如“分子的性質”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虛擬實驗室可以有效觀察分子化學反應的過程,從而增強自身地分子性質、結構的深層次了解。

2.融入創(chuàng)新意識

隨著市場的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企業(yè)的需求,創(chuàng)新能力也逐漸成為對現(xiàn)代人才進行評定的有效標準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創(chuàng)新意識進行有效融入,使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中都彰顯出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逐步增強。

例如“AI(OH)3的兩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在對AI(OH)3與HCI以及AI(OH)3與NaOH的反應進行實驗之后,提出AI(OH)3與HCI以及NaOH都能發(fā)生反應產生鹽和水的原因?AI(OH)3是酸還是堿?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自己閱讀教材的方式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從而會努力探索思考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又如在原電池的實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廚房里的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制作原電池?可以制作原電池的蔬菜水果中,電流或電壓大的是哪一種?這些水果制作的電池可不可以驅動電動車?學生會對這些問題充滿好奇從而增強自身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使自身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培養(yǎng)。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實驗的設計、操作等過程中融入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要針對化學模塊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從而增強化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③。例如,對于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公式這類具有較強理論性的內容,通過化學實驗、創(chuàng)建化學模式可以使相對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對于那些與生活、生產相關的化學內容,則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觀化工廠、走訪調查等進行深入學習從而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

結語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有效落實新課程理念,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只有這樣才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化學教學的效果。

【注釋】

① 徐新紅. 化學教學方式及轉變途徑研究[J]. 高中數(shù)理化,2015(8):50-50.

② 佘海紅.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及其轉變途徑[J]. 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5(7):49-49.

篇5

關鍵詞:中小學 信息技術 課程 邊緣化 成因 對策

自2000年10月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來,全國各地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各級學校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第三期”工程建設的完成,全國所有的中學(高級中學和初級中學)和大部分城鎮(zhèn)小學都具備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條件。但是,當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基本達標后,卻作為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渠道──信息技術課程卻越顯邊緣化,是一個值得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邊緣化現(xiàn)狀

(一)課程開設不規(guī)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guī)定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是中小學生在校期間的一門必修課程,其意義不言而喻。早期,由于大部分農村學校和西部部分省(市)的城鎮(zhèn)中小學不具備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基本條件,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也就無法實現(xiàn)。有條件的學校,在沒有統(tǒng)一管理的情況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也就非常隨意,開設與否?怎么開設?隨意性較大。當現(xiàn)在大部分學校已經具備了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硬件與師資時,不僅沒有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反而顯得十分隨意,加快了信息技術課程邊緣化。

(二)教學內容不系統(tǒng)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應該有較為完備的、統(tǒng)一的課程內容。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除進入課改實驗區(qū)高級中學外)一般都是以一定區(qū)域(省或單列市)的教研部門進行編輯出版。根據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與編排形式來看,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更談不上教材內容的大致統(tǒng)一。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校在無法選取理想教材的同時,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自己編寫教材,執(zhí)教教師想上什么內容就上什么內容,隨意性就更大,其課程教學質量就不言而喻了。

(三)課堂教學很隨意

由于課程開設不規(guī)范,教學內容不系統(tǒng),從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知道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信息技術課堂就成學生聊天、游戲的課堂。從而造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了顧忌,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產生了抵觸情緒。信息技術課程無用論便在人們心中逐漸萌芽,造成一部分學校,特別是高、初中學校取消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

(四)教師地位較低下

信息技術課程不是中考、高考科目,信息技術也就成為副科,加上信息技術教師是學校信息技術“高手”,只要與“信息技術”有關的事,比如網絡、廣播、電視、計算機有關的,甚至打字文印之類的雜事都是信息技術教師承擔。信息技術教師授課時間難于保證,就更談不上信息技術教師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這樣,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得到不良性發(fā)展,學科得不到重視,其地位在整個教師隊伍中也顯得比較低。

二、邊緣化成因

(一)課程定位模糊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也才短短的幾年時間,其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非常淺薄。雖然高中已經頒布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也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其培養(yǎng)目標也明確的規(guī)定了下來。但是,許多學校還是完全按照原來計算機課程進行開設的,特別是在社會、學校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信息技術完全是一門技術性的課程。加上,現(xiàn)在計算機技術越來越“傻瓜化”,技術難度不高。人們對計算機技術的掌握難度大大降低,培訓的需求也相應降低,學校按照純技術類培訓課程的思路去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就顯得沒有必要,造成信息技術課程無用論,促進其邊緣化的原因之一。

在課程定位模糊的情況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內容劃歸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一個模塊。經過幾年的實踐,沒有課程標準、沒有教材、沒有固定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只是成為一門設計理想,卻嚴重脫離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實際,無法實施的課程,使原本稚嫩的信息技術課程進向即將消亡的邊緣。

(二)課程認同度低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將目標定位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中心,但是從《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綱要)》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來看,其目標的描述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上。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具體是什么?怎樣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缺乏可操作性。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是否是信息技術一門課程能夠且唯一的功能?其他學科可否替代?都缺少必要的論證。

現(xiàn)在許多課程專家、學者將信息技術歸類為工具性的實踐課程,那么試問:學生運用計算機繪制一幅圖畫,在繪制的過程中,是繪制的技術(工具)特性的掌握重要還是運用工具創(chuàng)作作品本身創(chuàng)意設計、實現(xiàn)過程更重要?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問題,許多學科教師、行政領導、學生及其家長卻以為前者更重要。在多數(shù)人認為前者更重要時,就如同教會學生握筆寫字的方法沒有兩樣,那么,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與否,對學生的學習沒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認同度降低,甚至引發(fā)人們對該課程的存在的意義持懷疑態(tài)度,信息技術課程邊緣化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材質量低下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課程,而且是從原來計算機課程發(fā)展過來的,人們對信息技術課程性質缺乏必要研究的情況下,匆匆忙忙,憑借一腔熱情,在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下便拼湊出了以“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說明書式的、活動式的教材。我們不能說是“任務驅動”或“主題活動”阻礙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是我們沒有透徹的理解“任務驅動”、“主題活動”到底是什么?在一時間里造成許多教材將“單擊鼠標”確定為“任務”,“打一個字”也確定為“任務”,一節(jié)課下來多則幾十個“任務”,少則也有上十個“任務”的現(xiàn)象。當“主題活動”在被少數(shù)專家推薦使用時,大部分教材也馬上將教材翻版全是“主題活動”式。每當嘗試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或方法時,大部分教師在沒有親自實踐并取得成功的經驗時,卻大部分信息技術課程實踐者認定該理論和方法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救命稻草”,不切實際的夸大該理論或方法的作用。在這種浮燥的心態(tài)下,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主要藍本──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質量不僅沒有提高,而且把一線的信息技術課程實踐者折騰得“找不著北”,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情況就不言而喻。

另外,許多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選擇、知識點的確定等方面沒有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水平方面把握好難度系數(shù),小學、初中內容不僅重復,甚至有小學教材比較初中教材的難度還大得多。致使在有限的課時內無法完成教材內容,打消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欲望與熱情。

(四)教師職業(yè)定位不清

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大多有計算機或相關專業(yè)背景,他們關注技術發(fā)展比研究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及其學科發(fā)展方向更感興趣。信息技術教師關注技術本身發(fā)展是其職業(yè)發(fā)展、課程變化所必須的。但是,信息技術課程理論及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對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因為,信息技術課程不是把中小學培養(yǎng)成為網絡管理、計算機維修或相關行業(yè)的專門人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活動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況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固然重要,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落實也缺一不可,否則,信息技術課將會還原成為原來的計算機課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范圍內是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高手”,當其領導或其他教師遇到信息技術方面的難題后,自然會請教于信息技術教師。作為同事的信息技術教師,有能力幫助其他教師時,在短時間內容會獲得被幫助者的羨慕或贊許,同時,信息技術教師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而高興。當學校將“幫助”變?yōu)樾畔⒓夹g教師的“工作”后,信息技術教師即從學科教師的身份變成服務員。成為服務員的信息技術教師當然就會花更多精力要去服務,服務即成主業(y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成為副業(yè)。久而久之,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教學水平不僅得不到提高,而且還會被他人(包括學校領導)遺忘其真正的身份,信息技術學科當然也會被他人淡忘。

(五)評價體系不健全

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以來,課程雖然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評價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各地仍然是圍繞中考、高考這根“指揮棒”轉,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不考的科目不學、少學或者應付檢查而排上課程表。

信息技術雖然是中小學生必修課程,由于沒有進入升學考試科目,自然成為學校冷落的課程之一。當然,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不僅受制評價體系不健全,而且就學科自身的發(fā)展來看,也還要進行深入研究。如何評價某位學生信息素養(yǎng)高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方法都是信息技術學科發(fā)展值得研究課題。

三、扭轉邊緣化對策

(一)重新定位課程

一門成熟的課程必須有堅實的學科理論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培養(yǎng)目標以及課程內容到底是什么?雖然通過多位學科專家、學者的多年用心研究,已經概括出了初步輪廓。筆者認為,作為一門需要廣大中小學教師實踐的課程,目前的信息技術課程理論研究還要繼續(xù)深入,讓課程理論指導性更明確,操作性更強。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建立完備、科學的信息技術學科發(fā)展理論體系。根據中小學課程體系的發(fā)展關系,明確定位信息技術課程的定位、性質、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內容,建立明晰的信息技術課程框架體系,準確劃分各學段課程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內容,讓每一位課程管理者、實施者心中有數(shù)。

二是建立適合本學科教學的方法體系。根據學科性質和特點,創(chuàng)建適合本學科教學的方法體系是迅速推廣、落實本學科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教學處于嘗試、探索階段,沒有建立起適合大多數(shù)地區(qū)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方法體系。因此,建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基本方法體系是落實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是拓展學科發(fā)展的空間。通過學科發(fā)展理論體系與教學基本方法體系的建立,加大學科課程管理者與實施者的理論培訓。通過課程實踐,不僅讓每一位課程管理者、實施者均具備一定課程理論素養(yǎng),而且讓所有學校、家庭和社會高度認同信息技術學科在所有學科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規(guī)范課程實施

規(guī)范課程開設是課程良好實施的重要控制環(huán)節(jié)。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邊緣化與課程實施不規(guī)范有直接的關系。如何規(guī)范課程實施,主要從以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規(guī)范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課程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伴_齊”與“開足”不是體現(xiàn)在課表上的,而真正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之中。當然,作為信息技術學科實施者──信息技術教師也有義務和責任上好每一節(jié)課,為本學科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是課程文件與課程實施同步。課程的實施者是處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教學觀念的教師。他們對課程文件的理解程度,對課程、教材的理解水平各異,導致靜止的課程文件與變化的課程實施就會產生矛盾,導致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就會千差萬別。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是規(guī)范課程開設的重要工作。

三是確立課程實施者的地位。無論從宏觀的管理政策、規(guī)章制度,還是微觀的課程實施,只要是學校必須開設的課程,課程實施者都應該享有平等實施條件和相關待遇。在許多地方,一些管理者為了激發(fā)部分“考試”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將學校課程分出“三流九等”,不同等級課程實施者享有不同的待遇。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試”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也阻礙了其他學科正常的發(fā)展。不僅不利學科課程的發(fā)展,而且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把握教材質量關

教材是一門課程發(fā)展必要基礎。如何開發(fā)高質量的信息技術教材?筆者認為嚴格教材審定制度和擴大教材選用權是開發(fā)高質量教材有效法寶。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是必修課程,也屬于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相結合的課程。由于他的特殊性,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材一般都由省級教材審定委員審定通過,就會形成既是教材編寫者也是教材審定者的雙重身份,出現(xiàn)教材質量無人有效監(jiān)管的局面,不利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因此,要開發(fā)出高質量教材必須規(guī)范、嚴格教材審定制度。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材的選用權雖然下放到市(地)一級教育管理部門,但是,往往出于地方保護主義或為了區(qū)域教材統(tǒng)一,一些適合本地區(qū)教學、學科教師認可的教材進不來,一些質量不高的教材卻強加給課程實施者,不利課程良好的實施。因此,進一步擴大教材選用權的改革是開發(fā)高質量教材的有效法寶。

(四)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重要前提。教育評價體系直接影響每一門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目前,以考試為主要手段的評價體系,造成了考試科目畸形發(fā)展,不考試科目難以發(fā)展的局面,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使所學科健康發(fā)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中國公民,必須改革現(xiàn)有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發(fā)揮評價育人的功能,促進學科課程的全面發(fā)展。

在改革現(xiàn)有的教育評價體系的同時,信息技術學科也要深入研究,探索出適合本學科特點,易操作,效果好,促進學科發(fā)展的學科教育評價體系。

四、結束語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邊緣化問題必須得到各級教育管理、科研部門、學校及教師的高度重視,否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會停止不前,而且會影響中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健康、良好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共同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DB/OL].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篇6

關鍵詞:組織慣例;形成;變化;組織學習

中圖分類號: F279.12;F276 文獻標識碼:A

Stene(1940)[1]提出“組織慣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的概念后,組織慣例引起來自管理學和組織學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組織慣例在組織學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組織和經濟變遷的分析單位。組織學習能力有利于企業(yè)獲取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對組織慣例的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企業(yè)的運行模式,而且是解釋組織和經濟變遷的關鍵。因此,基于組織學習視角對組織慣例的形成、變化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組織慣例的內涵

(一)組織慣例的定義

組織慣例是人類組織的核心特征,Nelson和Winter(1982)[2]在《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中將組織慣例(routine)定義為受規(guī)則與習慣所約束的固定行為模式,并且該行為模式常在組織內重復出現(xiàn),是組織的日?;顒?。從行為層面,Gersick和Hackman(1990)[3]將組織慣例定義為一種功能上相近,且在既定情境刺激下出現(xiàn)的,而無需再從各種可能行為模式中去選擇的制式行為模式。從執(zhí)行面上,Cohen等(1996)[4]將其定義為組織在環(huán)境壓力下,為了生存與發(fā)展,將所學習到的可執(zhí)行能力去實踐那些需要重復執(zhí)行的業(yè)務。雖然當前文獻對于組織慣例的定義存在分歧,但都認為組織慣例是組織相關成員交互行動的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一種能夠重復出現(xiàn)、可識辨認的集體行為的模式(Feldman和Pentland,2003)[5]。

(二)組織慣例的內涵

傳統(tǒng)組織理論對于組織慣例的探討,大部分集中于探討組織慣例的性質、形成組織慣例的前因與組織慣例所造成的后果,很多學者用三個隱喻形容組織慣例的內涵:第一,將組織慣例隱喻成個人習慣(Stene,1940[1];Simon,1976[6];Nelson和Winter,1982[2]),即組織慣例不需要思考,具有自動機械化的特點。第二,將組織慣例類比成計劃或者劇本(March和Simon,1958[7];Cyert和March,1963[8];Allison和Zelikow,1971[9];Gioia和Poole,1984[10];Carley,1996[11];Carley和Lin,1997[12];Levitt等,1999[13]),即執(zhí)行組織慣例的程序具有標準化的特點,不需要謹慎的搜尋過程。但是,由于計劃需要選擇或者決策,因而比習慣涉及更多的程序。March和Simon(1958)[7]指出組織中的多數(shù)行為是由執(zhí)行程序(performance programs)決定的,雖然在執(zhí)行程序中仍有個人決策空間,但是因為重大的決定已事先有定案,執(zhí)行組織慣例的過程不需要經過謹慎地搜尋。第三,以基因來比喻組織慣例,Nelson和Winter(1982)[2]認為組織的慣例具有記憶、協(xié)調爭端等功能,可以作為控制、復制和模仿的目標而很難改變。

綜上所述,為了效率最大化,增強合法性、生存前景和減少沖突,組織會使用慣例實現(xiàn)工作程序。從以上三個隱喻揭示的組織慣例內涵來看,無論是習慣、程序還是基因皆具有固定的結構,因此組織慣例是穩(wěn)定的,具有惰性,缺乏柔性,并且不會因形勢而變化,這為人們解釋組織為何具有穩(wěn)定性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然而,近年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組織慣例雖然仍重復地在組織內執(zhí)行,但其內涵不完全是固定不變的。在組織內部,慣例的執(zhí)行者對于組織慣例具有潛在的改變力量和影響,原先關于組織慣例的三個隱喻不利于分析組織慣例的動態(tài)性,不利于解釋組織慣例與組織的穩(wěn)定和變化的關系。新觀點認為組織慣例是由行為人與結構兩面所共同構建的(Giddens,1984[14];Bourdieu,1977[15];Bourdieu,1990[16]),組織內的某一特定組織慣例含有兩個部分,一是特定相關人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實際執(zhí)行行為的組合,二是組織慣例的所有相關抽象概念的組合。組織慣例在新觀點中有形式面和執(zhí)行面(Feldman和Pentland,2003)[5],在形式面和執(zhí)行面交互影響下形成了雙元性,雙元性是指組織慣例是其形式面與執(zhí)行面相互影響下所呈現(xiàn)的集體行為模式(Feldman和Pentland,2003)[5]。

Feldman和Pentland(2003)[5]指出形式面是組織慣例的抽象概念化理念和原則,可能是文件化的標準作業(yè)程序,也可能是視作理所當然的共識或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通常以編碼外顯的方式呈現(xiàn),或以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組織慣例的形式通常是原則性的,無法將各項作業(yè)情況與細節(jié)全部包羅。規(guī)則是行動的指導,但規(guī)則無法決定所有行動(Zimmerman,1982)[17],規(guī)則可稱為組織慣例的形式面(Feldman和Pentland,2003)[5]。執(zhí)行面是指特定人在特定時間參與某項組織慣例活動的特定行動。由于組織慣例的形式面通常是原則性的,無法包羅所有的作業(yè)與細節(jié)。在不同情境下,各個參與人實際所應對的行動以及銜接上下游行動之間,所組合而成的整個例行組織慣例活動不免呈現(xiàn)出即興式的表現(xiàn)(Feldman和Pentland,2003)[5]。例如,演奏家演奏時(執(zhí)行面),雖照樂譜(形式面)演奏,但實際所呈現(xiàn)出的風格與韻味可能隨著情境或合奏對象而有所不同(Feldman和Pentland,2003)[5]。按照Feldman和Pentland(2003)[5]的分析邏輯,組織慣例以形式面指導和說明執(zhí)行面,形式面以簡約的方式代表一系列復雜而難以清楚理解的活動,而組織慣例的執(zhí)行面創(chuàng)造、維持以及修正形式面。

二、組織慣例的形成與變化

(一)組織慣例的形成

1.組織慣例形成前。組織慣例包括了形式、規(guī)則、過程、傳統(tǒng)、戰(zhàn)略等,為何會存在各式各樣的組織慣例,其動機和來源是什么。

(1)動機。動機是引導個人達成目標的內在驅動力,會影響個體何時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學習效果。如果將組織視為群體產生的單位,也具有動機的概念。組織在設置目標或者環(huán)境壓力下,為了降低復雜度和不確定性,增進組織效率和正當性,累積組織知識與技術,將促使組織成員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持續(xù)的組織學習而形成新的組織慣例。組織學習與動機密切相關,當組織對當前境況越不滿意,改變現(xiàn)狀的愿望越強烈,組織學習效果將越高。

(2)來源。組織慣例的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來源大部分是員工過去的工作經驗,內部知識的積累影響了組織成員對現(xiàn)存慣例的理解和執(zhí)行,增加了改良式學習,這種改良式學習有利于提升組織的工作效率;外部來源具有多樣化,包含了參考、仿照、導入其他組織管理方法和程序、法律法規(guī)、教育、外部顧問、學習標桿以及書籍等。企業(yè)外部知識的多樣性以及現(xiàn)有內部知識與外部知識之間的互補性會影響企業(yè)對外部知識的吸收效果(Cohen和Levinthal,1994)[18],從而引發(fā)組織成員的心智模式和慣例執(zhí)行的變化。

Levitt和March(1988)[19]從組織學習的角度解釋組織慣例的來源,認為組織學習是以例行性為基礎、依賴歷史及目標導向。因此,組織慣例來源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直接實踐中學習,如在做中學習,但是在直接實踐的學習中應預防能力陷阱所產生的學習惰性;第二部分是經驗詮釋,由個人的推論和判斷來解釋組織中的典范,由于組織成功的模糊性,使得具有不同目的的組織內不同團體對相同的組織結果做出不同的解釋,當錯估組織行動與結果間關系時,組織在學習中常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第三部分是組織記憶,指組織對經驗的記錄、保留及拾取;第四部分是學習他人經驗,組織會通過擴散機制來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

2.組織慣例形成中。由外部產生的組織慣例大多數(shù)由高級管理者建立,產生單環(huán)學習;由內部產生的大部分組織慣例是由中低層管理者建立,形成雙環(huán)學習。具體而言,高級管理者可以從外部引進新的制度,并且憑借權力,以書面的形式建立組織慣例。然而這種較為嚴格的書面規(guī)定往往在執(zhí)行時出現(xiàn)諸多問題,組織成員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會產生妨礙組織學習的現(xiàn)象,如果不能察覺這些因素將增加組織學習障礙,組織慣例將較難產生改變。中低級管理者因為權利較小,所建立的組織慣例多屬于成員間的共識。此時,員工擁有較多的自,通過組織成員間的交流溝通,較為容易地找到問題的根源,最終改變組織慣例。

3.組織慣例形成后。慣例的具體執(zhí)行是一種注入行為人專注力的積極努力的實踐活動,行為人的實踐和反思帶動著組織慣例的變化。一個組織慣例的變化是內外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慣例變動的本質動力,沒有行為人的實踐和反思就沒有慣例改變的知識來源,是行為人在具體執(zhí)行慣例的過程中有意識的能動作用;外因,即由于外部環(huán)境的沖擊而造成的組織危機等,是慣例需要做出變化的信號。

定期審核、固定流程和監(jiān)督會使組織慣例形式面和執(zhí)行面較為一致,但是在此情況下會使組織成員的思考與行動趨于一致化,使得員工減少反思與創(chuàng)新,阻礙了組織學習的過程。然而組織在執(zhí)行面與形式面不一致的情況下更加具有變動性,當組織外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將會刺激員工產生新的想法以便適應新環(huán)境,使得組織慣例能夠得到修正或者改變,促使高層次的組織學習。組織慣例的形成前、中與后的框架圖見圖1。

(二)組織慣例的變化

慣例能保持事物穩(wěn)定性,慣例行為會產生滿意結果,人們不會有意識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March和Simon,1958[7];Cyert和March,1963[8]);同時,如果完成一項任務的模式發(fā)生變化將伴隨成本的產生。由此可見穩(wěn)定性在組織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為組織評估、比較和分析變化提供了基準。然而慣例產生穩(wěn)定性這一作用有時候會產生負面效應,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經驗證明慣例并不是不變的,這是由內部動力機制所導致的。因此,組織慣例既有助于穩(wěn)定也有助于變化,它對組織彈性起了重要作用。慣例的穩(wěn)定與變化之間的關系在于變化是慣例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異常或例外現(xiàn)象。慣例能夠保持組織穩(wěn)定性只是一種相對解釋,慣例也會發(fā)生漸近變化,進而適應新環(huán)境。

大量傳統(tǒng)研究認為組織慣例變化是由環(huán)境壓力所致,或者是由嘗試提高效率和增加適應性的管理所致,這種觀點意味著變化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近期的研究強調組織慣例天生就能產生內在變化,如Feldman和Pentland(2003)[5]認為傳統(tǒng)的組織慣例觀點不能全面地解釋組織慣例的形成,而且對的作用不予重視,進而忽視了慣例的內在變化因素。組織慣例的形成、修正與廢止的變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慣例,Adler等(1999)[20]及Greve(2003)[21]指出組織慣例的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階段:(1)孕育期,在環(huán)境壓力下,為求合法性和生存發(fā)展而執(zhí)行一些活動;(2)成形期,具有良好的執(zhí)行性,在共識下形成組織慣例的形式面,組織慣例正面功能逐漸顯現(xiàn);(3)穩(wěn)健期,形式面與執(zhí)行面高度一直,組織慣例正面的效果高;(4)變質期,因環(huán)境變化或內在成員改變,形式面與執(zhí)行面產生不一致,執(zhí)行中進行修正;(5)廢止或修正期,將新的方式形式化,完成例行慣例修正,如果新的執(zhí)行面與原有形式面脫節(jié),則廢止舊慣例。當組織慣例產生變化則開始進入下一個周期,如此周而復始變化。

組織學習在組織慣例變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組織規(guī)則體系的改變,不管是新規(guī)則的形成或是舊規(guī)則的修正,均是組織學習過程的反映(Levitt和March,1988[19];Nelson和Winter,1982[2])。組織學習涉及新學習探索與舊學習利用兩個面向,新學習探索在于促使組織適應內外環(huán)境變遷下有所變通,舊學習利用在于促使組織有效利用現(xiàn)有資源以增進效率。新學習探索屬于前饋的過程,舊學習利用屬于后饋的過程。對于組織慣例而言,前饋過程造成組織慣例形式面的形成與演化,而后饋過程則是組織慣例執(zhí)行面的配合執(zhí)行,在于發(fā)揮組織慣例應有的效率。由此可見前者有利于降低組織慣例的負面作用,而后者則可以增進組織慣例的正面功能。

三、總結

組織慣例是人類組織的核心特征,慣例研究的多學科性及其內涵的寬泛造成了理解上的差異,把組織作為研究對象的組織理論顯然不能把慣例看作是個人的習慣、生物的基因或者計算機軟件。本文采用了Feldman和Pentland(2003)[5]的定義,認為組織慣例是組織相關成員交互行動的結果,并呈現(xiàn)出一種能夠重復出現(xiàn)、可識辨認的集體行為的模式?;诮M織學習視角對組織慣例的形成和變化展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組織在設置目標或者環(huán)境壓力下,為了降低復雜度和不確定性,增進組織效率和正當性,累積組織知識與技術,將促使組織成員持續(xù)學習,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第二,組織慣例的來源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來源大部分是員工過去的工作經驗,而外部來源則具有多樣化,包含了教育、外部顧問、學習標桿以及書籍等。第三,由外部產生的組織慣例,大多數(shù)由高級管理者建立,產生單環(huán)學習;由內部產生的大部分組織慣例是由中低層管理者建立,形成雙環(huán)學習。第四,定期審核、固定流程和監(jiān)督會使組織慣例形式面和執(zhí)行面較為一致,但是在此情況下會使組織成員的思考與行動趨于一致化,阻礙了組織學習的過程。然而在執(zhí)行面與形式面不一致的情況下,當組織外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將會刺激員工產生新的想法,促使了高層次的組織學習。第五,對于組織慣例而言,前饋過程造成組織慣例形式面的形成與演化,而后饋過程則是組織慣例執(zhí)行面的配合執(zhí)行,在于發(fā)揮組織慣例應有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Stene E O. An approach to a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40,34(6): 1124-1137.

[2]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Gersick C J G,Hackman J R. Habitual routines in task-performing group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0,47(1): 65-97.

[4] Cohen M D,Burkhart R,Dosi G,et al. Routines and other recurring action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s: contemporary research issu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6,5(3): 653-698.

[5] Feldman M S,Pentland B T. Re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s a source of flexibility and ch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1): 94-118.

[6]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New York: Free Press,1976.

[7] March J G,Simon H A. Organizations[M].New Work: Wiley,1958.

[8] Cyert R M,March J.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s Academy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Historical Research Reference in Entrepreneurship,1963.

[9] Allison G T,Zelikow P. Essence of decision[M].Longman,1971.

[10]Gioia D A,Poole P P. Scrip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 449-459.

[11]Carley K 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in sociology[J].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1996,25(1): 3-30.

[12]Carley K M,Lin Z. A theoret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under information distor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7): 976-997.

[13]Levitt R E,Thomsen J,Christiansen T R,et al. Simulating project work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s: Toward a micro-contingency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J].Management Science,1999,45(11): 1479-1495.

[14]Giddens A.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M].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5]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 Nice[M].Cambridge,1977.

[16]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7]]Zimmerman M B. Learning effect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nuclear power[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 297-310.

[18]Cohen W M,Levinthal D A. 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2):227-251.

[19]Levitt B,March J 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 319-340.

[20]Adler P S,Goldoftas B,Levine D I. Flexibility versus efficiency? A case study of model changeovers in the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1): 43-68.

[21]Greve M S. Sell globally,tax locally: sales tax reform for the new economy[M].AEI Press,2003.

篇7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轉變策略

所謂教學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歸納式、探究式、談話式、重難點分析法以及實踐活動式等。近些年,隨著我國加大教學的改革力度,積極推動課程改革,現(xiàn)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應該說,新課程在改變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技巧的轉變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一、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因化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知識內容的特殊性,在化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通過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綜合教學方法,比如“引導—啟發(fā)—探討”式教學方法、實踐探究法、單元教學法、輔導自學法以及程序教學法等,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更進一步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轉變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來改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課本知識的學習方式,努力營造一種積極主動、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能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深入探究的能力以及接收新知識的能力。

二、轉變教學成果的檢驗方式

為了更全面地檢驗課堂教學成果,定期進行化學測試以及布置化學作業(y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雖然很多學生一遇到考試或者安排作業(yè)時就比較頭疼,而且平常學習時,也經常發(fā)生學生之間互抄作業(yè)的現(xiàn)象。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高中化學教師應開動腦筋,拓展思維,在布置作業(yè)以及化學考試時,應改變以往傳統(tǒng)單一的模式,采用多樣靈活的方法來布置作業(yè)。

1.在設計課文作業(yè)時,注意設計質量

作業(yè)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化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談到學好化學的經驗與技巧時無一例外都會說到“不斷做題,不斷總結”等。教師在安排課文作業(yè)時,一定要精心設計,減輕學生負擔,并重點設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典型的問題作為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進一步地鞏固這些重點知識。此外,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一個專門的錯題本或者錯題集,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找出知識的重點、盲點以及漏點,并學會舉一反三。

2.在設計化學考試試卷時,應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檢驗

在現(xiàn)階段的化學教學中,卷面考試仍是對教學成果進行檢驗的主要形式。教師在設計試卷內容時,不應只是看重對書本知識點的鞏固記憶或者簡單重現(xiàn),也不應將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獨立出來進行測試,而是從知識的整體出發(fā),重點考查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改變考試方向以及考試內容的方式來轉變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接收以及處理相關信息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xiàn)階段,隨著國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我國在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上都有了較大轉變。而且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開展,更是進一步加快了我國教育改革進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開展高效教學已經成為新課改下急需解決的難題。因此,轉變和創(chuàng)新高中化學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延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及其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2]江錫鈞,沈理明.對“蘇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中“拓展視野”欄目的教學建議[J].化學教育,2010(01).

篇8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005-02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XI Qing-xia, ZHENG Li-yan

Hemodialysis Room, Rizhao Central Hospital, Rizhao, Shandong Province, 276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and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adopted the hemodialysi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before hemodialysis, at 1 h and 2 h after hemodi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65% vs 18.6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 Hemodialysis; Blood pressure

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一些特定變化特征,其中最常見的為低血壓。據相關研究報道,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低血壓的發(fā)生率達20%~50%,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血液透析的順利進行[1]。該案選取了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86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血壓變化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護理措施,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該院所收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確診,知曉該案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意識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疾病及相關病史等患者。依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43~82歲,平均(61.6±9.5)歲。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2~83歲,平均(62.1±1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壓測量方法 于血液透析前測量患者血壓,并依患者體質量、脫水情況等,及時調整透析速度,盡量使患者透析1~3 h后的脫水量保持一致。透析過程當中分別于透析1、2、3 h各測量1次患者血壓,并計算其平均值。

1.2.2 護理方法 于血液透析過程中給予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以針對性護理措施,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主動、積極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病情相關知識,鼓勵患者多與他人交流,以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認真回答患者問題,以消除患者疑慮。②飲食護理:給予綜合性營養(yǎng)護理,囑患者多進食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及時補充水溶性維生素,以加強機體營養(yǎng),同時保證微量元素的攝入。③病情觀察:加強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面部表情,傾聽患者主訴,重點觀察患者血壓變化情況。④低血壓:囑患者立即平臥,給予吸氧,停止超濾、降低血流速度、給氧并及時匯報給醫(yī)生,必要時可給予患者20 mL50%GS溶液和0.9%NS溶液;調整透析液溫度,使其保持在35~36℃,以使患者機體血液正?;亓?,適當加入兒茶酚胺分泌量,以提高患者血壓;每1 h為患者測量1次血壓,若患者血壓明顯下降,則應30 min測量1次。⑤高血壓:嚴格限制水、鉀、鈉的攝入;給予患者心理撫慰,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遵醫(yī)囑給予患者藥物,并行低鈉透析;給予超濾及充分透析,并及時調整體質量;定期監(jiān)測患者血壓,了解其血壓變化情況并給予控制。⑥低血糖:及時補充糖分,讓患者吃糖果或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給予患者用藥及飲食指導,并依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胰島素及降糖藥的用量;若在透析過程當中發(fā)生低血糖,可適當給予患者40~80 mL的50%葡萄糖。⑦并發(fā)癥:進行透析時,患者可能會發(fā)生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對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調整超過濾量;對患者行健康宣教,使其在進行透析時盡量保持體質量變化不超2 kg。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和透析3 h的血壓水平及低血壓的發(fā)生情況。透析過程當中,若患者收縮壓下降超4 kPa或低于12 kPa則判定為低血壓。

1.4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利用t檢驗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血壓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透析前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透析1、2 h和3 h的血壓變化幅度明顯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低血壓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2例發(fā)生低血壓,低血壓的發(fā)生率為4.65%;對照組患者8例發(fā)生低血壓,低血壓的發(fā)生率為18.6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74,P

3 討論

伴隨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現(xiàn)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已很少發(fā)生心衰或高血壓情況,現(xiàn)低血壓的發(fā)生仍未得到抑制。分析其原因:①患者存在心臟病理性變化或貧血情況,致外周血管呈舒張狀態(tài)而引起低血壓;②患者存在自主神經病理性改變,使得神經內、外膜和腎小球營養(yǎng)血管發(fā)生硬化,致血容量下降,靜脈及小動脈收縮困難也會引起低血壓;③透析時患者進食也會引起低血壓[2]。為此,分析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過程當中血液變化特點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應護理措施的實施對于患者的早日康復也具重要作用。

推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