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14:07: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體現(xiàn)愛國思想的詩,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jīng)》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yōu)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F(xiàn)代教育應(yīng)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wù)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边@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guān)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a href="http://www.tpyqcpj.com/haowen/8196.html" target="_blank">體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可見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浞直磉_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背錆M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guān)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guān)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庇衷唬骸耙嬲呷?,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迸c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guān)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北磉_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wù)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wù)。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fā)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jīng)》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yōu)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現(xiàn)代教育應(yīng)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wù)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guān)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斌w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笨梢娖鋵亦l(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背錆M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guān)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guān)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guān)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北磉_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wù)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wù)。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fā)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wù)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guān)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斌w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笨梢娖鋵亦l(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浞直磉_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充滿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guān)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guān)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庇衷唬骸耙嬲呷眩瑩p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迸c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善于把錯綜復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yōu)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xiāng)思和送別之詩,節(jié)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
正如《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jié)構(gòu),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善于把錯綜復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yōu)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xiāng)思和送別之詩,節(jié)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
正如《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jié)構(gòu),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關(guān)鍵詞:文學經(jīng)典;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作用
文學經(jīng)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權(quán)威性,經(jīng)久不衰的詩文佳作,是經(jīng)過歷史、讀者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典的最基本的屬性,就是有其傳世的價值”。人文素質(zhì),包括文化修養(yǎng)、道德水平、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取向,以及審美鑒賞能力等。良好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是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保障,而文學經(jīng)典在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論題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現(xiàn)狀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誠信喪失,講實際、重名利,一味追求物質(zhì)享受,精神世界匱乏,等等。社會上的這些不良現(xiàn)象,也影響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部分大學生。許多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生活目標,理想信念模糊,進入大學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隨波逐流。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生這個群體里呈日益嚴重的趨勢。
公德意識淡薄、心理素質(zhì)差、人格不健全是當今大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在今天的大學校園里,部分學生紀律觀念差,舉止散漫,行為隨意,課堂聊天、玩手機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課堂上出現(xiàn)了“低頭黨”“刷屏黨”。很多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luò)游戲,熱衷于虛擬世界里的生活,不積極上課,順勢而生了一個新的群體――收費替課族。部分大學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點挫折,就采取極端措施,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遷怒于他人,如清華大學劉海洋事件、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案等。
基礎(chǔ)知識匱乏、視野不夠開闊也是當今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之一。應(yīng)試教育,越來越呈現(xiàn)出弊端。為了升學率,各級高中對于知識的傳授只限于高考考試的范圍,導致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薄弱。大學階段過窄的專業(yè)教學使學生的基礎(chǔ)不牢靠,學術(shù)視野不夠?qū)拸V。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藝術(shù)鑒賞力、審美分析力都沒有很好地掌握;讀不懂文言文,不僅在理工類學生群體里普遍存在,就連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沒有讀過或者沒有從頭到尾讀過古典四大名著的也大有人在。
這些問題都充分說明,我們的教育在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已經(jīng)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人文修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人才培養(yǎng),社會全面、和諧發(fā)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高校課堂教學、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刻不容緩的任務(wù)。
二、文學經(jīng)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作用
著名學者葉朗先生說:“人文學科關(guān)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塑造,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惫糯膶W作品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作品中的經(jīng)典文本,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它們文字優(yōu)美,意蘊深厚,是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文學經(jīng)典對于當今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提高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愛國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愛國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一直是一個永恒而充滿魅力的母題。很多優(yōu)秀的作家、經(jīng)典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濃郁的民族情感,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偉大的詩人屈原,一生忠君愛國,“雖九死其猶未悔”;“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人陸游,其詩文始終貫穿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筆重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等??梢哉f,愛國精神貫穿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每一時期、每一朝代,對于當今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是喚起他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食糧。
愛國與愛民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愛國思想的兩大主題。中國古代詩文中有很多經(jīng)典之作反映出了愛民、憂民的思想,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深刻地寫出了民間的疾苦以及作者對飽受戰(zhàn)禍摧殘的百姓的同情。倡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如《賣炭翁》《觀刈麥》等。這就是今天我們一直提倡的“為人民服務(wù)”的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對當下大學生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wù)、為他人服務(wù)的思想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二)對健全大學生思想人格、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教會學生怎么做人,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迫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學的優(yōu)勢,利用好古代文學里具有教育意義、有道德感染力、情感說服力的作品?!墩撜Z》《孟子》等經(jīng)典著作里就有很多關(guān)于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精辟論述,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diào)的是誠信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意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明的是推己及人、多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顯的是剛正不阿、純潔高尚的人格操守;等等。
古代文學經(jīng)典所反映出的尊老愛幼、慈愛孝悌的倫理道德精神,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美好品質(zhì),都為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提供了絕佳素材。古代文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無窮力量,蘊含著堅定的人生信念,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生境界、健全大學生思想人格,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漫漫人生長路,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打擊,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極、沉淪,而是應(yīng)堅定自己的信念,積極樂觀地去面對。古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榜樣,如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仍然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懷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倪h大志向,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詩作,流芳萬世?!妒酚?報任安書》更是給我們提供了在逆境中奮起的榜樣: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這段話告訴我們要學會承受挫折,面對逆境,勇于接受挑戰(zhàn);面對激烈競爭,我們應(yīng)該迎難而上。所以,選取古代文學經(jīng)典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結(jié)合當下大學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用古人的堅韌精神與拼搏奮斗的事例,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的教育、培養(yǎng),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提倡自強不息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積極促進作用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品格之一,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如“精衛(wèi)填?!薄坝薰粕健薄棒嗌涫铡薄芭畫z補天”等上古神話,就體現(xiàn)出先民面對困難、災(zāi)難,不退縮,勇敢與困難作斗爭的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勾踐兵敗被囚,“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打敗夫差,雪恥復國。蘇秦在“書十上而說不行”秦王的情況下,歸家而發(fā)憤圖強;讀書欲睡之時,“引錐自刺此股”,最后連橫成功,身掛六國相印,堪稱自強不息、努力勤奮的典范。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奮斗的人物形象存在。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懷揣崇高的理想,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離騷》;雖受宮刑,仍發(fā)奮著述的司馬遷,一部《史記》感天動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圣”杜甫,其現(xiàn)實主義詩作堪稱一個時代的折射;等等。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向上的動力,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結(jié)語
人的全面發(fā)展、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社會的全面進步,都離不開人文素質(zhì)教育。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就是育人、強國的過程。而文學經(jīng)典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需要我們反復閱讀、研究,“也需要我們不斷地給以闡釋,從而認識和理解文學經(jīng)典,不斷發(fā)現(xiàn)文學經(jīng)典的新價值”。作為高校教師,尤其是人文學科教師,要高度重視人文素質(zhì)教育,努力從中國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里面找到與時展、人文精神培養(yǎng)等相契合的佳作,深入挖掘其精髓,發(fā)現(xiàn)其新價值,教育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詹福瑞.論經(jīng)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關(guān)鍵詞:屈原;人格意識;憂患意識;死亡意識
屈原一生歷經(jīng)磨難,留給后世的不僅是文學瑰寶,還把自己整個的生命溶入到詩里,憂
國憂民憂己、維護民族大義,也因此屈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者和塑造者。一
部《離騷》就是屈原熱愛故國、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真實寫照,是詩人潔身自好、心憂百姓
的充分體現(xiàn)。然而,最使屈原成為人民熱愛與崇敬的對象的是他的行義,不是他的文采。也
許正因為如此,屈原的人格風采被歷代文學家備受推崇,自漢以來,直至近現(xiàn)代文學論壇中,
在忠君愛國的道德倫理層面評價屈原的文學家層出不窮,他們指出偉大的愛國主義就是屈原
的形象,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屈原的性格特點,并且對屈原的性格氣質(zhì)、
品行、人格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屈原人格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
1.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文化精神意識的一種,是一種人格魅力,是人類責任感的表現(xiàn)。已由最初的
因環(huán)境變遷而產(chǎn)生的個人懼怕因素,演變成了因國家、民族整體危機而產(chǎn)生的憂國憂天下社
會責任感。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中后期,各諸侯明爭暗斗,戰(zhàn)爭頻發(fā),社會動亂不堪,百姓飽經(jīng)
顛沛流離之苦。整個社會生靈涂炭、遍地哀鴻,憂患意識存在于每個渴望戰(zhàn)火停休,渴望平
和安寧生活的百姓心中。屈原雖放逐,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系心天下滄桑。其作品中也
無不透漏出屈原對天下蒼生、對岌岌可危的楚國的憂國憂民之情,正如《離騷》所言"長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
顧而不行!"。屈原始終心系蒼生,從未停止過憂國憂民的一腔赤誠。
2.死亡意識
楚國朝政黑暗腐敗,良臣疏斥,百姓心離,屈原又遭貶斥,流放江南。面對楚國難以挽
回的頹勢和衰亡,屈原深感自己無力回天,便選擇投身江水,與國同亡。屈原選擇死亡,不
是為了回避逃脫,而是將自己的靈魂、生命緊緊地與國家系在一起。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
關(guān)系,其作品內(nèi)容承襲了神話故事,其思維方式也無可避免的染上了神話的藝術(shù)色彩。在屈
原的作品中,屈原以神話思維的藝術(shù)眼光來描述和探索死亡問題,同時還多次提及自己的死
亡,明顯的死亡沖動表現(xiàn)了強烈的求死欲望和以死殉節(jié)的堅定選擇,以及對死亡價值的追求。
屈原用自沉殉節(jié)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是將生命存在的最高價值與楚國存亡的命運捆綁在
一起,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的表現(xiàn)。
其一,屈原描述歷史人物死亡的原因,并從道德理性層面評價其死亡的價值。對以殘暴方式
剝奪他人生命的方式,屈原強烈斥責,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對自取自
滅的暴君庸王的死亡方式,屈原說如"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離騷》);對以死
殉節(jié)的古圣先賢,屈原則高度評價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悲回風》)。
其二,屈原運用隱喻的手法詮釋死亡意象。如"佩繽紛以繚轉(zhuǎn)兮,遂萎絕而離異"(《思美
人》),"何芳草之早天兮,微霜降而下戒"(《惜往日》),屈原用隱喻手法來烘托死亡意象,
也表現(xiàn)了屈原對于死亡的獨特領(lǐng)悟。
二、屈原詩學藝術(shù)特色
1、理論基礎(chǔ):美善統(tǒng)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優(yōu)秀的詩人不僅要有才華橫溢的文采,還要能夠
創(chuàng)造自成體系的詩歌體裁。屈原屈創(chuàng)立了被后世廣為流傳和鑒賞的楚辭文體,還開創(chuàng)了香草
美人的傳統(tǒng),是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中最有異彩的一等明星。屈原有著豐富的感性經(jīng)
驗和充滿激情和幻想的思維模式,把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傾向化成文字和詩學理念,以極
其自然的方式帶給大家詩詞之美。同時,屈原受儒家思想形態(tài)的熏陶,其作品中也處處洋溢
著善的味道。屈原認為只有不斷努力提升完善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達到善的境界標準,其
作品《九章*抽思》中,也有闡述說"善不由外來",就是這個思想。也許正是由于屈原自
身的正直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促使自己成為善和美的執(zhí)行者和宣傳者。
2、思想核心:發(fā)憤抒情
屈原接受過儒家的洗禮,其作品中自然透漏著儒家思想的學說。同樣,戰(zhàn)亂時期的屈原,
其思想和作品也會無可避免的留下鮮明的當代烙印和個人價值所向。
屈原的心中是有個夢想的,他的理想是楚國統(tǒng)兵天下,戰(zhàn)亂停休,百姓人人高尚純潔。這個
理想與生靈涂炭、腐敗至極的楚國現(xiàn)狀形成強烈對比。巨大的落差所引起的感慨悲鳴,也被
屈原帶進了詩歌之中。然而更大的悲劇在于,屈原深知自己的理想會被殘酷的現(xiàn)實毀滅到灰
飛煙滅,卻又為了達到毀滅的永恒,明知其不可為之而為之。同時,人生的悲劇產(chǎn)生的滿腔
悲憤之情,也成就了屈原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的偉大和輝煌,發(fā)憤抒情的思想核心使其作品帶有具
有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詩學精神。
3、藝術(shù)實踐:個性鮮明
屈原顯赫的身世和良好的教育基礎(chǔ),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同時也為屈原個性的張揚提供了
滋生的土壤。無論從客觀的家族背景,還是主觀的個人素養(yǎng)素質(zhì),屈原都有驕傲的成本,正
如與天地兮齊壽,與日月兮齊光 所言,屈原也毫不忌諱的標榜自己的遠大的政治理想和高
尚的道德節(jié)操。但是,屈原歷經(jīng)生活痛苦,其長期郁積而成的滿腔怨憤之情,顯然不是儒家
倡導的思想。這樣鮮明個性化的思想特征,再經(jīng)過屈原深刻而獨特思想,凝聚到作品的
字里行間,就形成了充滿哀怨憤懣的個性化的情感內(nèi)涵。因此,屈原鮮明突出的個性特征的
存在,則是對其整個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的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其詩學精神所據(jù)以形成的
深厚的內(nèi)在心理基礎(chǔ)。
結(jié)論
憂國憂民的屈原一生飽經(jīng)磨難,卻一直心系楚國,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施展的余地。屈原的
思想具有超時代的獨特性,其對死亡價值的追求,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以及鮮明的個性化思想、哀怨憤懣的情感內(nèi)涵,都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關(guān)鍵詞:李白;詩歌;矛盾心理;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9-0094-01
從課內(nèi)的詩歌閱讀到課外的詩詞積累,李白的詩歌頗受一些學生的喜愛和關(guān)注。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國家的強大激勵著他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使他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李白才華橫溢,兼有治世報國的愿望、仗劍天涯的豪氣,然而,李白一生活動主要在唐代中期的玄宗、肅宗時代,此時的唐王朝繁榮強盛卻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由于君王怠政、奸臣當?shù)?,使李白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实鄣牡≌?、?quán)貴的奸佞使自稱其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李白受到壓抑和排擠,使他的才華不能施展。李白遠大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xiàn),但他又矢志不移地追求著,這種矛盾和遭遇,再加上他獨特復雜的生活經(jīng)歷,就構(gòu)成了他思想上極為矛盾的特點。一方面,他不僅接受了儒家的“兼濟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還接受了道家的特別是莊子的“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同時,他還深受游俠、刺客、隱士等思想的影響,有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李白的這種矛盾心理在他的詩中往往呈現(xiàn)出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在他的名作《將進酒》中,開頭的幾句詩,給人一種慨嘆人生如流水消逝、年華易過的凄涼之情,詩中他勸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似乎是借酒澆愁,排遣煩憂,又似乎安于頹廢享樂的消極感嘆。然而,作者筆調(diào)突然一轉(zhuǎn),寫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積極進取的詩句。這像黃河一樣奔騰跳動的感情,如此變幻莫測,使讀者的心情隨著這情感變化而起伏,沖淡了前面詩句在讀者頭腦中留下的陰影,強烈的信心代替了消極的悲嘆。由于李白的浪漫主義不是憑空臆造、虛無縹緲的,而是有其豐富的生活為基礎(chǔ)的,因而,他的詩歌從這種跳脫變化的特點繼續(xù)發(fā)展,就使他在創(chuàng)作上同時運用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兩種方法。如《古風》第十九首,既想象夸張又非常寫實,詩的前部分寫作者幻想中遨游獨立的情趣,“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真可謂天廣任我游,地闊任我騁,一副清閑自在不問人間萬事、不食人間煙火的瀟灑天上仙人的風貌。然而,回到現(xiàn)實中,看到“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的慘酷景狀,作者的浪漫幻想全部破滅,剩下的只是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對叛軍大肆虐殺的無比仇恨,表現(xiàn)出作者無比沉痛的愛國精神。
李白作為一個極其矛盾的詩人,他蔑視權(quán)貴,蔑視榮華富貴,他不交諸侯,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傲然的自我表現(xiàn),這種我行我素的主觀意識,這種恥于事權(quán)貴的個性,表現(xiàn)了李白桀驁不羈的為人。然而,作者有時又以接近皇帝、權(quán)貴為榮,又對榮華富貴表示羨慕或留戀,他多次在詩中寫道“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jīng)為近臣”“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借以宣揚他曾經(jīng)為官的過去,排遣今天窮困潦倒、出仕無路的憂憤。在從政和隱逸的問題上,他的思想也常常是前后矛盾,他有時又說“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前后思想變化差異如此之大,足以說明他的思想極其矛盾的一面。
而最能體現(xiàn)詩人矛盾心理的詩作是《行路難》,該詩全篇共十二句,可分五層,詩的寫作思路緊緊圍繞著主觀和客觀、思想和現(xiàn)實的劇烈矛盾沖突而展開。作者開頭寫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極言飲宴的豐盛、奢華,然而詩人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豐盛的酒菜不能消解失意人心中無限的寂寥和悵惘的苦悶心情。面對著“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樣的政治道路的坎坷,詩人瞻望前程,寒而且栗,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卻步,而是連做夢都想當呂尚、伊尹這樣的賢臣,輔佐圣明之君,做一番濟世拯物的事業(yè)??墒亲髡咴谝庥麑崿F(xiàn)理想和抱負的時候,看到現(xiàn)實卻是荊棘滿布、步履艱難的,詩人于是大聲疾呼“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對當時朝政的吶喊,也是對前程瀕臨絕望的呼聲。突然,作者又筆調(diào)一轉(zhuǎn),寫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真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向往未來,暫時置殘酷的現(xiàn)實于一邊而不顧,堅信總有一天他會云帆高掛,乘風破浪,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才華,實現(xiàn)“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偉理想。
理想的翅膀,沖破現(xiàn)實的陰霾,世路的險阻,擋不住詩人熱烈而執(zhí)著的追求。至此,可以看出,李白雖是思想上極為矛盾的人,作品中流露出一些消極處世的思想,但他的積極處世、愛國愛民的進步思想是主要的,他的詩作絕大多數(shù)能擺脫矛盾思想的羈絆,反映出奮發(fā)向上的激情。因此,李白不失為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并深受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王國巍.敦煌及海外文獻中的李白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
[2]中國李白研究會.中國李白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9.